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遗事-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宋遗事 第三十七回(5)
安石当然高兴。一得到朝廷的敕令,首先就将所有私茶犯人,只要没有其他触犯刑律的情节,一概放了。这些无辜的人,自然又是一片欢呼。到王詹叔奉命来江东察访罢榷事宜,写诗相赠,安石更激情难抑,写了一首很长的五言诗和他。笔锋所向,不仅痛陈榷茶的弊病,也直接指责了那些保官保爵、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僚,及那些“戮力思矫揉”的王公大臣,显示了他难得一见的锋芒。末尾说到“孔称均无贫,此语今可取”,他一向摧抑兼并的心胸,更袒露无疑了。
  詹叔名靖,是王素的侄子,也是个力学自强、好讲究天下利害的人。读了和诗,也感慨万端:“仁兄这首诗,情畅理直,仁心动天,不啻是一篇榷茶赋,可谓先得我心!这次来江东察访,蒙您一路关照,真是感谢不尽。小弟今日回京,仁兄可有什么要小弟办的事情吗?”
  安石也谦虚道:“小弟有地主之谊,又是仁兄的察访对象,理该配合察访,不周之处还要请你包涵。你这么说,更叫小弟愧不敢当了!至于事情,我倒真有一件事情托你。”
  “请说。”
  “您还记得先将军刘平刘士衡吗?”
  “那怎么不记得,为国捐躯的大大忠臣呵!”詹叔由衷地说。
  “说的就是他的儿子刘景文刘季孙,不仅是忠臣之后,而且德才兼备,很是难得。原在饶州监酒税,我已经请他兼摄州学教授,也上书朝廷请求正式任命了。仁兄回到朝里,如果方便,还请替他美言几句。”跟着就将季孙的事情,大致向詹叔介绍了一遍。
  原来刘平殉国之后,他的夫人、儿子也都得了荫封。安石来江东,季孙正在饶州以右殿班值的身份监收酒税。安石到酒监按察酒务,刚进厅事房,就看见屏风上题着一首七绝《题屏》。不仅字体娟秀,诗也清绝可喜。写的是: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一问,说是酒监写的。再查酒务,一丝不苟,清清爽爽。问起家世,竟是刘平之后,当时心里就有了这个人了。及至州学学生请他派人管理州学,他想都没想,就叫季孙兼了。一个酒监居然能摄州学,大家全蒙了!等到任职,见他真有学问,这才反应过来,都钦敬安石任人不拘一格。詹叔知道原委,也一样钦佩,回京果然鼎力帮忙,到底叫季孙磨了正。季孙的仕途,从此也就局面全新了。
  

大宋遗事 第三十八回(1)
抒迂直深父寄箴言
  下四川三苏出水面
  安石去鄞县之前,曾在京中与王回见过一面。针对深父思想上的死结,安石不是曾狠劝过一番吗?也不知道是安石的话生了效呢,还是另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深父终于积极入世了,跑到京城考了个进士。不仅当了进士,还接受朝廷的派遣,去亳州卫真县补了个主簿,可也就这些了。有道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到底解不开自己的那些死结,不到一年,就辞官不做,回颍州汝阴老家读书赋闲了。此后,不管谁荐他,他总是一个死活不出来。
  他不入世,自有他不入世的道理。关键是,他始终以圣人之道为己任,不到命止寿尽决不罢休。但他这种执著,又与别人不同。比如,与石介就大不相同。石介是积极入世、用世,百折不回;即使一无所得,心理上也不倒了那气势。始终像个铜豆子不停地蹦跶,直到最后突然被碾碎,才彻底罢了。深父既坚持圣人之道,又有意无意崇尚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超脱尘凡。这两者水火不容,怎么能相安无事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呢?二者也有契合点,那就是他结下的那个死结:君子只要正己,也就一正百正了。这就是说,只要自己一心向佛,天下也就无不向佛,要成为无上极乐的佛国了。既然如此,一切出世、应世之举当然都是多余的,只要闭门修养,就一了百了了。一旦关上门,他就不打算再开,而且也不在乎旁人说些什么。别人越说,他越觉着没有必要以小廉曲谨来讨好这些俗人,越觉着超凡脱俗,越不屑一顾,门也就因此关得越紧了。这不是走火入魔吗?可他始终乐此不疲,有什么办法呢?安石的苦口婆心,顶多不过起了一年的作用而已。
  既是这样,深父要与你论起道理来,自然会胶着不放。
  圣人本来就讲究孝友,将朋友之道列为五伦之一。孟子说帝尧教人以“人伦”,所谓“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将五伦当做万古不变的天下通则,是所谓“五达道”,说什么“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圣人如此,深父当然笃信无疑。而且,在他看来,朋友之道,比其他四者,更加难能可贵。为什么呢?他有他的分析。父子兄弟是天生的,怎么着也割不断。夫妇呢,是人情使然,也离不开。至于君臣,合于人心,宥于理势,想废也没办法废。只有朋友,不问血亲,不问地域,普天下的人都既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受任何约束;而且,朋友之道与荣辱善恶、金钱利害等没有任何牵连,好则交,不好则散,所以,也最没有功利。既不受约束,又超脱于利害之外,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它当然也就最难维系了。最难维系的东西,也最容易破坏,自然也最值得珍视了。
  不能说他讲的没有道理。
  他既这么重视朋友之道,当然不会不身体力行。安石原认他是个知己,且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对于安石,如何能不抓住不放,甚至要格外苛求呢?
  江东的是是非非一传到深父耳朵里,他就一刻也坐不住了。安石贵为一路提点刑狱长官,应当施行仁政,凡事以仁义为旨归,怎么能大行申不害、韩非的刑名之学,滥施刑罚,弄得天怨人怒呢!他怎么连“刑不上大夫”的千古遗训也忘了?《礼记?曲礼》之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五刑的三千条条例没有一条针对士大夫们,那能是闹着玩的吗?那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他们留一点体面、留一点尊严,好君临小民。要是他们也受到刑狱之苦,将来还怎么替皇上统治子民?没有这些牧民者,天下就会大乱,皇上还怎么坐龙廷?岂有此理!最多申斥一下也就得了,哪能正式动用刑狱!我与安石一向以圣人之学互相砥砺,三益、三损的教导滚瓜烂熟,不知道则已,既知道,不说直话,装聋作哑,讨好谄媚,还能算个人吗?安石对我,也从来直言不讳呵!这么想着,当时就磨墨铺纸,给安石写了封长信,批评他不该放弃圣人之道,妄行刑名之学,全不为朝廷存些体面。
  安石交人很慎重,从不轻易交往。可一旦交了朋友,就特别看重了。深父又是他一向敬重的人,对他的意见当然特别在乎。接到来信,他一连几天心里都沉甸甸的。可自己究竟错在哪儿呢?
  除了当时的思绪又重新活跃起来,他也纷纷扰扰想到许多别的。
  一路数千里,上上下下蝇营狗苟,因循渎职,要说处理,再严厉的处罚都不为过!可法不责众呵!而且,官风不正,也是由来已久,有许多客观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官员。自己选择的是罚轻不罚重,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甚至连苍蝇也只是轰而不打而已。一路之中,只将张扬贬官,其余才四个人罚铜,哪里能算重、算多呢?当时就听到人骂,正好两个极端:姑息的说是吹毛求疵,好寻人家小错;发恨的人又说是抓小放大,不是除恶,倒是替他们挠痒痒,实际是纵容贪官污吏。你说这理到哪儿讲去!照私心认为,自己倒是赞成后一种意见。可这做官,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哪能只图痛快呢!要说刑不上大夫,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连不得已而杀人也是符合礼节的,更不要说什么刑不上大夫了。《礼记?檀弓》记载,工尹商阳与陈弃疾去追赶吴国军队,一连射杀了三个人,不这样不足以完成王命呵!孔子知道这件事,说:“杀人之中,又有礼焉。”这不是公开承认杀人也中礼吗?自己处理这几个人也是万不得已,正与它情同理同。要说这样沸沸扬扬,与大道的兴废毫无关系,这倒是无可辩驳的。可不说这个,只说不该这么做,就很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了。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三十八回(2)
一般人的议论,是不值得认真的,姑妄言之,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