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机出现了,此时的刘邦极为兴奋,但他这一次并没敢冲动。他随即下令阵脚不变,全军面对匈奴,引弓满弦,灌婴前边开路,靳歙、樊哙两侧护卫,夏侯婴殿后,徐行出围。当刘邦钻出重围,周勃率军早已等候多时,待得两支大军会合,汉军才徐徐后退,最终退进了平城。而与此同时,匈奴大军也开始慢慢后撤。最终汉匈双方结束了这次艰难的对决。
此战,总的来说还是刘邦吃了大亏,被围了七天,挨了一顿闷棍,饿了几天肚皮,还跑去给人家说了好话,送去了一些财宝,这让他有些沮丧。不过还好,汉军主力还在,更为关键的是自己还活着,这是可喜可贺的。至此,刘邦以及他的几个继任者,不敢轻易再提与匈奴决战之类事情。
此战,冒顿虽然没能灭掉刘邦,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虽然仗打的艰难,但得到了刘邦的口头臣服,并且还收到了实惠。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此战,他才把大匈奴真正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白登之围意义深远,它不单单是一次战役,更是汉匈之战的真正开始。从此之后,这两个冤家开始了无休止的纠缠,一直持续几百年。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三)白登之围(中)
就在刘邦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焦头烂额之时,周勃率领的20万步军才匆匆赶到了平城。周勃这次来的比较晚,一则是代步工具不给力,二则是在跑路的过程中还捎带办了一件极为漂亮也极为关键的事。
周勃这位仁兄也是一位硬汉,不过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寒碜。早在参加革命前,这位仁兄靠编制蚕箔为生,每逢有人办丧事,他还会客串一把弹唱演员,为送葬队伍营造一些氛围。
但他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的生猛,从刘邦早期的游击战开始,周勃逢战必身先士卒,威猛无敌。不过他不同于灌婴,灌婴因生猛狠辣而常被安排去打前锋,为大军开路架桥;他也不同于夏侯婴,夏侯婴因刚勇多智常被安排做后军,为刘邦擦屁股。而周勃则智勇兼备,虽然没有韩信那种大谋略,但每次战役都习惯于刨坑、诱敌、打埋伏,因此常被安排为领军主将,统筹指挥。正因如此,刘邦在这次冲动前,特意安排周勃率领步兵主力随后跟进,这个安排也是刘邦转危为安的得意之笔。
早在冒顿引诱刘邦追击的前期,另安排一支人马进驻硰石(今山西省宁武县),这支人马就是韩王信的部队。虽然我们称之为韩王信的部队,实际上领军主将是赵利、王黄,除了那些士兵是韩王信曾经的手下外,事实上和姓韩的没一点瓜葛。
当初冒顿在正面引诱汉军主力,而命令赵利、王黄悄悄进军硰石,试图让其斜插汉军后方,犹如一把尖刀,切断其粮草,和匈奴大军做犄角之势,让汉军首尾难顾。一旦刘邦陷入匈奴大军的包围,赵利、王黄则急速靠拢,最终合兵一处,并力剿敌。
这种安排可谓狠辣,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状况,必将陷入绝地。刘邦不是普通人,但当时的他在满脑冲动的状态下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这次要完全靠刘邦拿主意,汉军休矣。
但刘邦有一项过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用人,例如这一次,他这次人事安排,算的上是他本次战役的绝佳之作。最终,刘邦在冒顿派来的老弱病残的引诱下头也不回的跑到了平城,把周勃丢在了身后走路。
周勃这个人比较稳重,办出来的事都有板有眼。冲动的刘邦要求他认真走路,尽快来平城会合,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赵利、王黄的举动有些过火,因此自作主张走了个s形,绕道硰石。他这个举措为整个败局挽回了一丝生机。
而此时的赵利、王黄这两个汉奸却没按冒顿的要求办事,这两个家伙跑到硰石后停下了脚步。他们对切断汉军粮路这件事没有多少信心,而只是专等冒顿忙活完了自己好赶过去会合。
要说这两个人也很无奈,他俩很清楚自己都领的是些什么货色,这些人排排队、助助威还可以,你要靠他们打仗,那就扯了。如果想弄明白这支部队的攻击力指数,敬请参照抗日战争时期的皇协军。
就在赵王二汉奸搬个板凳看冒顿演戏时,周勃来了。周勃这次突然绕道,让两位汉奸同志猝不及防。最终周勃没费多大周折,就把他俩赶的到处乱窜,一退八十里。
赶跑两个汉奸后,周勃顺便收复楼烦三城。这楼烦三城是冒顿为准备此次大战临时的屯兵蓄粮地,虽然地理位置比较靠前,但取用方便。冒顿本准备让赵利、王黄截汉军粮草,可没想到自己的粮路先被人家给断了。
而就在此时,刘邦则无奈的陷入了匈奴大军的包围圈。
这个消息传来,周勃连忙催动大军急速前进,及时地赶到了平城。
周勃赶来了,可似乎他并排不上多大用场,因为自己带的绝大部分都是步兵,把这些人排阵设防似乎还可以,让这群大爷去攻阵,那简直是在开玩笑。
但老大被围到了中央,自己不办点实事似乎也说不过去,况且仰头看戏的事情周勃也干不出来,因此他把大军布成阵脚,缓缓推进,把步兵方阵推进到了匈奴骑兵的阵前,阻击匈奴骑兵。
整个战场的布局极为搞笑。匈奴骑兵围着刘邦欺负,周勃步兵在匈奴外围骚扰,哪个人都很急,但都毫无办法。因为刘邦跑不出来,而周勃也冲不进去。当中隔着的匈奴骑兵也很焦躁。但总的来说,这个局面对刘邦是最为不利的。
周勃的努力减轻了一些刘邦的压力,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刘邦的性命还需要自己去把握。
此时的刘邦虽然很无奈,但也很顽强,更关键的是身边带过来了一堆猛男,他率领大军试图突围,可努力了好一阵后毫无成效。面对四面合围,刘邦也布下了一个很无奈的阵脚。
把兵车四方摆开,围成阵脚,并把大军分成四队,靠背而立,四面设防。灌婴面南抗敌,夏侯婴面北布阵,樊哙面东设防,靳歙面西而战,而刘邦自己带着剩余将领中央支援。这个阵脚完全一副挨打相,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是刘邦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危险,无论当初彭城逃亡还是荥阳受困,他都没有感受过这一次的压力。
天寒地冻,雨雪飘摇,士兵手脚冻坏者十之二三;四面合围,万骑长鸣,匈奴大军频繁掠阵;粮草断绝,形势飘摇,毫无一丝转危为安的痕迹。一方受挫,则全局崩盘。此种局面下,连刘邦都亲自操刀,参与血战,这是刘邦之前未曾遇到过的。
而此时的冒顿也极为焦躁。面前的刘邦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看似随时都能拎过来玩弄一番,可几经冲阵,却一无所获。更为关键的是楼烦失守,自己的粮草供应也基本断绝,全凭马背上士兵带着的一些干粮过活,如果一举拿下刘邦,则满盘皆活,但不敲掉眼前的这个顽石,自己的也将面临受冻挨饿的困扰。仗打到这种程度,是冒顿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二)白登之围(上)
冒顿这些年来是非常努力的,在漠北荒原追南逐北,逮谁灭谁,忙的不亦乐乎,终于把大匈奴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也成就了他的不世之业。而我们另外一个主角刘邦也没闲着,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连拉带打,终于灭掉了几乎所有的敌人,顺利登上了帝位,实现了完美转身。
两位猛男都顺利地解决了身边的对手,各自都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目空一切地扫视着自己脚下的芸芸众生。此时的他们都是惬意的,也是志得意满的。
就在各自志得意满准备享受胜利果实之时,突然发现了对方,发现身边竟然盘踞了一个庞然大物,这让他们都感觉很不舒服,在这个方面他们两个人是有共同点的。虽然刘邦没准备去大漠旅游,当然冒顿也没准备来长安遛弯,但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邻威胁自己的安全。睡榻之侧哪容他人酣眠!
这俩人虽然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但也没曾想过一举灭掉对方,这似乎已超出了各自的学术理论范畴。原因很简单,刘邦对漠北那块鸟不拉屎的地方不感兴趣,而冒顿除过跑来抢点东西之外也没准备长住。因此两位猛男在僵持中怒视着对方,试探着对方,也防备着对方,但都没敢做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