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党争-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祐元年(1086)七月,司马光上书太皇太后,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最关键问题是收罗人才,建议朝廷实行十科取士制度,所谓十科是: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官僚、平民均可入选)、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限在职官僚入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限选举文武官员或武臣钤辖以上级别)、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知州以上级别的官僚方可入选)、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有无官位均可入选)、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有无官职均可入选)、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有官职的士大夫可以入选)、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有官职士大夫入选)、练习法令能断清谳科(有官职士大夫入选),司马光还建议由在职官僚每年推荐三名十科人选,并由自己充作保人,如果所举十科人选在其后的生涯中犯罪或犯了其它错误,举主与被举荐人均要受到惩罚。司马光的意见立即被采纳,宋朝政府迅速推广了十科取士法,并设置春秋博士,强令禁止科举引用字说及佛老之书,解释经义只能引用儒家学说,不准在策论中引用王氏学说。后来又恢复了诗赋,与经义共同作为科举的科目,王氏自此受到沉重打击。
  后来,朝廷恢复新法,停止了十科举士的科考制度,下诏进士不用学诗赋,而专门研究经义,解除了对《字说》的禁锢,并且废除了春秋科目。国子监上奏朝廷以王安石所撰写的《熙宁字说》、《洪范传》及王雱的《论语义》和《孟子义》刊印后分发给学生,学生们的文章又开始以王氏所定为规范,至此,王氏学说重新兴盛起来。
  徽宗崇宁期间,朝廷再次倡导新法,蔡京升任宰相,将元祐当人列为奸党,禁止他们传播学术,烧毁了范祖禹、唐鉴和三苏、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集。言官们纷纷上书说原直秘阁程颐制造邪说,惑乱民心,而尹焯、张绎都是他的党羽。朝廷下诏河南知府驱逐程颐门人,程颐的著作也让相关部门严加封锁。这是宋朝当政者直接程学的开始。朝廷将王安石的雕像放在孔子身边,位置仅次于孟子,并追封为舒王。他的儿子王雱被封为临川伯,在孔庙陪祭。
  宣和中期,朝廷再次禁止元祐学术,凡事沿用元祐学术的举人全部被定为违制。有个福建书商印制司马光等人的文集,朝廷知道后,立即下诏将其制版烧毁。苏轼、黄庭坚的所有著作全部被焚毁,而又继续援用苏黄学说的人全部被定罪为“大不恭”。
  靖康之难开始,朝廷废除了对元祐党人学术的禁锢,恢复了春秋博士官,并禁用了王安石的《字说》。国子祭酒杨时向皇帝上书,说:“王安石的著作为邪理歪说,遮掩了学者的耳目,使学者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恳请朝廷追回他的王爵尊位,并下诏明示天下,销毁他的配享孔子之像,使邪说淫辞再也不能够惑乱学者之心。”朝廷下诏撤销了王安石的配享,降为孔庙陪祭,王氏学说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学生们习用王氏学说考试已经有已数十年,忽然听说杨时将王氏学说贬为邪说,纷纷争吵不休。御史中丞陈过庭、谏议大夫冯澥均上疏诋毁杨时。朝廷只好下诏罢免了杨时的祭酒一职,贬为给事中。杨时全力辞官,遂封为徽猷阁,等待朝廷诏令,最终辞职归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八章(3)
高宗即位后,科举兼用经义和诗赋,并恢复了十科取士法。此时,王学和程学都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但是程门的杨时、尹焯等人在当时名声很大。吏部员外郎陈公辅不喜欢专门的学问,便向朝廷上疏说:“王安石的新法废掉了很多人才,而他的学术又开始败坏人心。《三经新义》、《熙宁字说》二书,诋毁圣人,不分是非。他的过错不仅仅是这些。《春秋》是为人正名分、定褒贬的,可以让乱臣贼子感到惧怕,而王安石却让学者不用读《春秋》,《史记》、《汉书》记载的是国家的成败教训,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王安石却偏偏不让学者们读《史记》和《汉书》。公卿大夫应首重‘气节忠义’,而王安石却说王莽篡权后,扬雄俯首称臣于王莽合于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之义。又说五代时历事‘四姓八君’的冯道‘最善避难以存身’。这种说法使满朝文武不以气节忠义相抵砺,使公卿大夫丧失了忠心为国的臣子之道,所以王安石的这一学说是不能提倡的。”奏折呈上以后,皇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左司谏。
  不久,陈公辅再次上书,说:“如今世人都推崇程颐的学说,并称之为‘伊川之学’,认为他的话才是正大的语言。甚至传言说尧舜将他们的文武之道传给了孔子,孔子传给了孟轲,孟轲又传给了程颐,程颐死后就么有传人了。说一些狂言怪语、淫词歪论的话,这便是所谓的伊川所谓的‘文’;头上帮着方巾、甩着大袖子,眼睛看天,大步地走路,这便是伊川所谓的‘行’。必须要学习伊川的‘文’和‘行’,才能够称为贤士大夫,这简直是谬论。请求朝廷立刻给予禁止。”皇帝听完陈公辅的意见后,立刻下诏:“士大夫应该学习孔孟之道,这样才能够言语和行动一致,才能成为国家栋梁。”
  此时方召、尹焯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胡安国为万寿观提举,兼侍读。胡安国知道陈公辅已上书朝廷请求禁止程学后,也立刻向朝廷上书表示反对,他说:“孔孟之道已经失传很久了,经过程颢、程颐两兄弟拓展后才知道可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如今让为学者学习孔孟之道,但是又禁止他们学习程颐的新儒学。这好比是登堂而不入室。程颐这个人通过事物的原理来了解外在,从而知道形式和内涵要统筹考虑。自从嘉祐年间以来,洛阳有邵雍、程颢、程颐,关中有张载,这些都是凭借道德名世,著书立说的人,是公卿大夫们所学习尊重的对象。到了后来,王安石、蔡京等人对他们排挤抑制才导致他们的学说不能推广。希望皇上能够重视他们的学说,不要听信那些歪门邪说。”胡安国这份奏疏递上去之后,陈公辅和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三人联手弹劾胡国安。攻汗胡安国和程学鼓噪异论、企图以一派之说垄断儒经的解释权。高宗就任命胡国安到永州做官。不久又让尹焞去管理万寿观,兼侍讲。尹焞也辞谢不去。
  和议确定以后,朝廷下令广修学校,建立太学。太学共建有八十斋,有容纳二千四百人就读的能力。王安石又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始入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额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二百,内舍升上舍员一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授学。”(《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三舍法具有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和奖惩制度。三舍法的实行,一改太学的浮散之风,师生只有进取努力,才有升迁之机。太学之外又有宗学,以便让宗族子孙前来学习。秦桧以此粉饰天下太平,但他又害怕士子们议论自己,便想将正直敢言的人全部排挤打压。右正言何若希知道秦桧的心思后,上书指责程颐、张载的遗著都曲解了学问,应该罢免传播他们学说的老师,并禁止程学。秦桧听取了他的意见,从此程学被禁达十几年,直到秦桧死后,才解除了这一禁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九章(1)
博弈在明末
  第一节  官场现形
  一、太监和官员的那些猫腻
  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都是灭亡在宦官手里的。汉代的宦官不如唐朝的嚣张,是因为汉代的宦官没有掌握兵权的缘故。明代的宦官不但掌握的兵权,而且掌握了司法部门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都因为朋党之争导致了衰乱,但是唐朝和宋朝的朋党都是士大夫,所以虽然竞争激烈,相互倾轧也很频繁。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有道德观念的人在其间支撑斡旋,流血的惨剧并不多见。而汉朝和明朝的朋党则一方是士大夫、一方是宦官。他们在地位权利上的利害关系,以及思想主张上无处不存在冲突,丝毫没有调和的余地,一部分奸诈无耻的士大夫为了权势攀附宦官,称为宦官的党羽,残害其他士大夫,这样的势力号称阉党。这样双方的界限就日益混乱,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
  自从明成祖朱棣夺位时依靠了宦官的帮忙,开始重用宦官。给了他们兵权。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宦官可以管理奏章,预先知道国家的机密。明英宗宠信王振、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