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垡谎约喝×艘桓雒帧鋾祝〞鬃郑撬丛斓模
这一来,皇帝成了她身边的陪衬品。
朝堂中,没有人敢于反对武曌,有的是她的心腹,有的是钦佩她的才智,而且也不敢有异动,此外,有一部分是有反感的,但他们的势力太孤单,组织不成反对的阵线。不过,这批人却在策划着反武太后的方略,待时而动。他们,以山东大族为核心,辅以李唐皇族的关陇贵族集团。从武媚娘掌权的那时候开始,他们就不断地和她斗争着,他们被她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到现在,力量已经渺小了,可是,他们仍是有力的反对者。
武曌是时时刻刻防范着反对者的,她布下许多耳目,同时,她把武氏族人安置到重要的地位,作为牵制。此外,她在痛苦中了掉一件心事:那是她派人到巴州,把已贬斥的太子贤杀了,算替自己的情夫报了仇。
新的局面使得她兴奋,一个名实兼至的皇帝究比幕后的皇帝有意思,她心灵的空虚又一度被权力补充了。
正当武太后兴致勃勃的时候,徐敬业在扬州反了,企图以武装力量来推翻武氏的统治。
大唐皇朝自太宗皇帝接位之后,东征西讨,平定了四方,太宗的晚年,政治已上轨道,天下太平无事;高宗一朝,是和平与繁荣的,长安和洛阳两地,比汉代全盛时期还要富庶美丽,然而,战争却在这样的时候爆发。
武太后是在紫宸殿上听到侍中王德真的奏告,讶然看着他问道:
“徐敬业反?为什么呢?天下升平,他为什么要造反?”
“太后——”王德真和中书令裴炎及同三品郭待举并肩上前,把一份奏章呈上,然后徐徐奏道,“徐敬业有一道檄文在这儿。”
“檄文——”她把那一卷纸摊开在龙案上,卷起首页地方官告急的奏章,先把作为附件的那道檄文翻过来看。
檄文的题目是《讨武氏檄》,旁边有一行是中书的注录:“臣案:此檄文出于骆宾王手笔。”她默默地读下去: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武则天》第十卷(3)
武太后看到这儿,抬起头来,平和地向下面说:
“遗落作这檄文的人材,是宰相的过失!”她的态度恬静,似是欣赏一篇好文章,而又是与自己无关的。
紫宸殿内的百官鸦雀无声,武太后的那一句话使得他们讶异和敬仰,他们大多已看到那道恶骂武氏的檄文,他们以为,武太后会勃然大怒,然而,情形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了,她表现了最高的涵养风度。静静地读着,不久,她发出了一些微小的诵声,连旁边的内侍也听到了,她读出: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蝪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子屠兄,弒君酖母——”
武太后皱着眉,似乎要笑又笑不出,终于,发出一个惋叹的声音,静静地说:
“我几时有过这样的事啊!作檄文就是那一套,想到什么就加上什么,含了狗血,也自喷人!”
百官们依然缄默着,但却越来越觉得武媚娘的态度奇怪。读这篇恶骂的檄文而丝毫没有激动,太出人意外了,而武太后又低声念下去:
“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在别宫,贼之宗盟,委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廷之遽衰。”
武太后微笑了,将最后的两句重读了一遍,有似自语地说:
“这两句用典和对仗都不错!”说着,再往下念: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家子,奉先君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山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不错,不错!”武太后舒了一口气,“文气豪畅,词义庄严,骆宾王是一个人才,我们漏网了!”她缓缓地再读出檄文的结论:
“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名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谁家之天下!”
百官们肃静地听着武皇后念出最后几句,她的声音越读越高亢,朝堂上的气氛,也因她声调的翻高而转变,每一个人的眼睛都睁大着,每一个人都期待行将来临的反应,但是,武太后在读完檄文之后,依然很平静。她搁下这一卷,舒了一口气,再取过前卷,草草地看地方官的急奏,就在御座中欠身,像不大经意地向百官们说:
“檄文是好的,可与陈琳代袁绍讨魏武帝檄比美,不过,曹孟德说过,有文事而无武功相继,那是不能成事的,骆宾王才思不错,徐敬业的武功却差得太远了,他借一个题目来造反,看情形不会有多少人跟他的!”
别人认为严重的事,太后却轻描淡写地说着。随后,她把表章和檄文交给皇帝看,又接着,和大臣们议论征讨的方式,取得结论之后,立刻下制,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统帅,拨兵三十万,往剿徐敬业的队伍。
处理这严重的叛乱,她好像很轻松,态度和平常一样,罢了朝,缓缓地回进内苑,倒是武氏那批公侯对这件事情显出了不安。
不久,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武嗣宗、武攸暨、武攸绪、武攸止等一群人进内苑去——他们都是武太后的侄子及孙,多数已封了爵位的,他们在平时,可以随时见到太后,这回却被内侍挡了驾。
到近晚的时分,武三思单独再进宫去,武太后接见了他。
“太后,三路兵去,徐敬业是可以打垮的,不过,这事怕不十分简单,万一都城之内有内应,又麻烦了。”
“我知道——”武曌低沉地说,“单是外头造反,是不怕的,内应,我们要慢慢来查。”她歇了一歇,徐徐地说,“三思,你负责监视查察,与来俊臣联络,恐有牵连不少人,你小心查究,京里的人们和外面交往的信件,要特别留心大臣们的!”
“是,太后——”
“要不动声色。”武曌微笑着,“中书门下平章大臣最要注意,如果他们做内应,那是麻烦的事。”
“太后心目中,谁比较有危险性?”
“每一个人都有危险的,他们不服一个女人成为统治者。”
武三思退去之后,武曌把中书值班的裴炎召进来,随便问了几句,又遣出去。
第二天和第三天,她几乎不提这件事了,直到第四天下午,在人们不注意之中,她密召检校内史同三品骞味道和御史大夫狄仁杰进宫。
她以感慨的声调向他们说:
“我并不想做皇帝,不过,我不能让徐敬业来扰乱天下,战争如果扩大,长安、洛阳,会成灰烬的!”她说着,转向狄仁杰,“朝内、都城之内,如果有什么异动,我要你们两人负责!”
“是,太后——”狄仁杰躬身说,“臣的愚见,徐敬业如果没有安排好内应,是不敢贸然举兵作乱的。”
《武则天》第十卷(4)
“这是必然的,我已派出了许多人在从事侦查了,你们注意着就是。”武太后故作神秘地说,“我会知道的!”
这一天过去了,朝中一点动静也没有,前方也没有重要的消息传来,但在十多天之后,武三思却于晚上悄悄偕同来俊臣进宫见太后。他们给太后的是一封由中书令裴炎发出的密书,上面只“青鹅”两个字。
“知道了。”她淡然收下。
第二天在紫宸殿,武太后于受百官朝拜之后,便下令收裴炎,裴炎愕然大叫:“无罪。”
于是,她把那封密书掷下去,她向大臣们郑重地说:
“你们看看,猜猜,这封信上的青鹅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每个人都呆着,说不出话来。
武太后庄严地,双目炯炯地看着众人,从御座站起,朗声说:
“让我来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