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钱财。他们犯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到 1927
年底,在中国明显地出现了两股共产主义之流,即农村苏维埃和城市领导;
前者必须接受后者领导,否则整个运动就会陷入中国农民起义的传统模式。
由于农村苏维埃仍然弱小而不稳定,建立中央权威并不特别艰难。
瞿秋白和城市领导人一直认为革命高潮正在兴起,他们继续在江苏的宜
兴和无锡、湖北的武汉、河北的南口和天津等地发动起义,结果都遭到惨败。
①接着在 1927 年 12 月 11 日出现了广州公社。这次起义的背景是斯大林——
通过共产国际表达——面对托洛茨基的批评,想用中国的胜利来证明他在那
里的政策是正确的。叶剑英回忆说:“一个革命者必须找到前进的方向。”
南昌起义失败后,广州似乎是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为敌人所吓倒,以及仍
能在一个省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②发动这样一次起义的决定实际上是在党中
央的 11 月会议上作出的,但行动是由处于负责地位的人指挥的,这些人再次
第 139—140 页和黄永胜文, 《红旗飘飘》第 13 集,第 7 页。
① 徐向前文,同上;陈伯禄文,《星火燎原》第 1 集下册,第 795—799 页。
② 贺龙文,《星火燎原》第 1 集下册,第 603—614 页;萧作梁:《1927 年的中国共 产主义:城市与乡村
的对抗》,第 110 页。《中央通信》第 5 期(1927 年 8 月 30 日),收入《毛泽东集》第 2 卷,第 13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536 页。
④ 《星火燎原》,第 1 集上册,第 164 页。关于激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见 J。M。波 拉切克:《江西苏区的道
德经济,(1928—1934 年)》,《亚洲研究杂志》第 42 卷 第 4 期(1983 年 8 月),第 805—829 页。
① 瞿秋白:《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在十一月会议上的报告,收入胡华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史参考资料》,第 200—222 页。
② 叶剑英文,《星火燎原》第 1 集上册,第 196—197 页。
对张发奎的合作抱有几乎无法实现的希望。③广州起义失败后,攻占主要城市
的企图被搁置起来,直到 1930 年夏李立三采取新的行动。革命显然处于低
潮,不可能期望大的行动。
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在接近 1927 年年底时,只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行动,包括在人迹罕至的
地方建立根据地,如井冈山、大别山、洪湖地区、川北和广西的左右江,在
这些地方造反者可以安身和坚持斗争。④但是,革命者却不得不问:有建立根
据地的必要吗?他们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吗?从偏僻山区的角度看,革命的前
途是什么?
在井冈山苏维埃建立初期,毛就告诉他的战士们: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
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
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
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
事实上,从事建立根据地的红军战士和他们的党需要人和钱,这只能靠没收
富人财产并分一些给穷人来取得。贫苦农民由于害怕报复,不愿参与土地和
财产的没收和分配,除非红军的防卫强大到足以保护他们,并对新的财产制
度采取永久性措施。一旦新制度建立,红色政权就能合法地征兵并向人民征
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像军阀的辖区,但军阀保护豪绅而不保护贫苦农民。
党希望通过建立一支能维护新财产制度和红色政权的足够强大的军队,进行
社会和经济上的变革,以收到激发穷人和被压迫者的忠诚的效果。毛泽东和
其他少数像方志敏这样的人是相信这一战略的,而张国焘却认为农民是观潮
派,而且只关心自身的生存;只有当红军取得胜利时,他们才会支持红军。
按照张国焘的观点,发动农民完全
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与土地政策无关。①
由于重新分配了土地,农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这来自另一消息和评
论来源——掌握华中共产党人第一手情况的传教士和外国记者。早在 1931
年,《教务杂志》(一份首要传教士杂志)上一篇文章承认,这些共产党人
“尽管不信神”,却得到成百万农民和工人的支持”。②像《密勒氏评论报》
(一份上海出版的美国杂志)那样的期刊曾在 1933 年和 1934 年全年报道过
③ 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 147—148 页。
④ 关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环境适应学”,见罗伊?霍夫海因茨以此为题的论文,该文载鲍大可编:《中
国共产党的现行政治》。在霍夫海因茨的这篇论文和较早的论文《秋收起义》(《中国季刊》第 20 期)中,
他忽略了井冈山农民协会的存在。毛泽东在 1928 年 11 月 25 日的报告(《毛泽东集》第 2 卷第 61 页)中,
提到在他到井冈山前一年多时间里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基础工作。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见陈志让以《意
识形态与历史》为题报道的 1980 年 7 月 7 日和 8 日与井冈山博物馆馆员的详细讨论(静电复印供交流用)。
① 黄永胜记录的讲话,《红旗飘飘》第 13 集,第 8 页。见毛泽东 1928 年 11 月 25 日的 报告,《毛泽东集》
第 2 卷,第 28、47—48 页。
① 张国焘文,《明报月刊》第 46 期,第 99 页。
② 《教务杂志》,第 13 期(1931 年 6 月),第 468 页。
农民对共产党人的支持。③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 A.J.比林汉考察
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
是国民党。④正是这种支持使红色政权在长征前得以生存,并使游击区在长征
后得以保持。令人不解的是,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学者们普遍忽视了来自湖
南、江西、福建以及受苏维埃运动影响的其他省份的外国传教士的报告。
建立根据地的基础工作一旦就绪,革命者必须在两个长期战略之间作出
选择。第一个是放弃山区的小根据地,代之以在农村打游击,因为小根据地
的经济资源难以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这一战略是通过宣传和经济混乱来
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直到游击队得以在全国范围起义中夺取政权。第二个战
略是在根据地坚持下去,并在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同时,波浪式地向外扩大根
据地。这一战略的目的在于有秩序地增强红色政权的势力,同时施惠于农民,
并促进革命高潮的来临。⑤
按照类似井冈山的模式,沿中国南部和西部高原与北部和东部平原之间
的丘陵地带,出现了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少数几个苏维埃。这些地区有
苏维埃存在,内战频繁,因此是军队的集结地,这意味着苏维埃的建立与农
民的悲惨境遇之间的关联,对此应作细致而系统的研究。1910 年至 1920 年
间,这一地区的内战和军队集结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混乱,可能比中国的平
原等地区更为严重。研究平原地区而不研究这一地区就得出结论说农民的悲
惨境遇与造反的关系不大,无异于品尝白垩而把它当作奶酪。到 1930 年,13
个左右苏维埃约有 300 个县在共产党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之下。那些没有建
立苏维埃的游击队,如 1929 年 7 月至 10 月间在四川由邝继勋所领导的游击
队,则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①
富农问题
苏维埃着手没收土地并动员贫苦农民,这项任务通常由革命委员会或村
和区苏维埃承担,这些组织最初都为来自城镇的知识分子所支配。②这一事实
意味着缺乏政治经验的农民只起被动的作用,而党的基层组织有超越行政机
构的倾向。③要农民打消他们的被动和怀疑态度,在正常情况下需要 6 个月的
时间,首先他们涉足缺粮和征税等经济问题,然后才涉足诸如阶级斗争等政
治活动。④一旦被动的障碍消除,土地革命就会帮助穷人把长期深藏的对富人
的仇恨发泄出来,并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加军事和政治活动。调动农民的这
种积极性是土地革命的实质所在。当时中共的理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