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恶性通货膨胀破坏城市中层阶级的生活,而且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陷于
大混乱。农业地区趋于经济自给自足。
第二,日本人在 1931 年 9 月占领沈阳,侵占满洲,建立傀儡政府,控制
河北,并于 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占领的是沿海最发达地区,而不
是全中国;这种状况完全改变了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条件。问题变成了哪个
党能在这个国家的农业比较重要而现代化程度较差的地区,最充分地动员民
众,建立军事力量。战争使这种竞争从官僚政治的现代化转向社会革命。
第三,中国共产党 1931 年初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府,而经长征逃到陕西
后,在毛泽东领导下于延安建立了新的政权。尽管存在政策摇摆不定和党内
权力斗争的长期历史,中共建立了以农业地区为基地的革命运动。在抗日战
争时期,农民在许多根据地参加了革命过程,重新组织农村社会秩序,改组
政府,使政府进一步参与社会。这种革命最后于 1949 年从农村中脱颖而出。
































① 见《剑桥中国史》第 12 卷,第 2 章,《运输》。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中国经济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情况如何,一直是个主要的讨论焦点。
这类问题之所以复杂,因为当时的经济既反映了诸多原因造成的种种短期的
不稳定性和并非与过去全然无关的进展很慢的内部变革;也反映了西方贸易
和帝国主义的外部冲击。讨论 19 世纪的经济,有一种方法是回溯几百年去考
虑商品化、城市化和货币化的过程,或是考虑农村的社会关系与土地的占有
的变化;这些至少可追踪到 16、17 世纪的明代。①尽管有些历史学家甚至仍
在争论,晚期帝国的经济及社会结构的轮廓是不是在宋代固定下来的,可是,
其他学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 19 世纪西方国家的入侵上。
20 世纪以前的资料贫乏和较近期数字的不完备可靠,妨碍了分析工作。
区域的多样性与缺乏国内的统一市场,意味着总数字有可能掩盖重要的区域
差异,而局部的研究又难免失之于描述非典型状况。情况如此,历史学家无
法取得一致的看法。然而,我们确实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争论,如帝国晚期
经济的性质,帝国主义的冲击,20 世纪经济在何处并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以
及农村生活水平是否并以何种方式处于恶化之中,等等。对如此广泛的经济
问题作出的答案,也已影响社会和政治史的解释。因此,这些经济问题构成
了逻辑上的出发点。

中华帝国末期的前资本主义商品化

在清代,商品化渗入了农业经济。绝大多数从事耕作的民众,可以自由
迁居和聚集在相互连结并通过市场结构与更大的贸易中心连结的小村庄里。
农民很可能既生产基本粮食作物,也生产商品、手工业品来补充他们的收入
和购买一些家庭必需品。地区间长途贩运基本商品,补充了地方商业。例如,
到 18 世纪,江苏和浙江已不再生产足够的稻米来养活其大城市的人口,而由
长江中游肥沃的农业区来供应。①在条约口岸开放很久以前,沿海及长江流域
的区间大宗贸易就已存在。在上海和宁波地区,在清代,特别是从 18 世纪后
半期起,集镇数量大为增加。原野上逐渐布满一些集镇,表明乡村经济与大
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一个整体。②


① 关于这方面文献的综合评述,见马若孟:《中国经济和社会史中的变革与连续性》,亚洲研究杂志》第
33 卷第 2 期(1974 年 2 月),第 265—277 页。19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的解释倾向,在
威廉?T。罗:《述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清初经济史的最近论著》,《清史问题》第 4 卷第 7 期(1982
年 6 月),第 73—90 页有综述。又见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居蜜《地主与农民:16 世纪至 18 世
纪》,《现代中国》第 6 卷第 1 期(1980 年 1 月),第 3—40 页;罗伯特?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
民起义:海丰县的社会变迁,1630—1930 年》(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8 年)第 6 章;阿里夫?德
里克:《中国历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观念:批判研究》,《现代中国》第 8 卷 1 期(1982 年
1 月),第 105—132 页。关于中国早期近代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中美最近成果的概要,见费维恺编:《宋代
至 1900 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美国代表团在中美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① 全汉昇和理查德?A。克劳斯:《清代中叶的米市场和贸易:物价史论》第 59—65 页;何炳棣:《中国人
口研究,1368—1953 年》,第 289—291 页。
② 斯波义信:《宁波与其腹地》,收入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 397—405 页;伊懋可:《集
镇与水道:1480 年到 1910 年的上海县》,收入同书,第 470—471 页。



当然,商品化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化,没有均衡地在全国各地发生。人口
密度与城市的发展,以在长江下游为最高。某些估计提出,这一地区尽管太
平天国叛乱时期人口大量死亡,仍然保持了它的领先地位;并且城市化最快
与最慢的区域之间的差距,在 19 世纪扩大了。①长江下游持续不变的经济中
心地位表明,这是个发展的核心区域;先是从国内其他地方运进粮食,后来
又从国外输入粮食,并把该地的货物分散到其他区域的市场。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种配合的组织,这些组织到 19 世纪已很复杂精细。
专门化的商行与经纪人,经营不同方面的商品生产。同业公会及同乡会的会
馆制定商业的常规,并为商人提供帮助。金融机构随之发展起来,满足不同
范围的需要。最早的金融机构之一,是山西商人发展的网状组织,以便用票
号汇票给地区间的交易提供资金。在 19 世纪,另外一种通过钱庄的信用延长
制度也发展起来,以便为成长中的沿海贸易提供资金。这类重要的机构,在
整个民国时期继续与规模更大的西方式的银行一道继续发挥作用。较小额的
交易,则可通过当铺和押行通融。同时,大量的商业习惯法也被制定出来,
用以规范商业业务。②
在 18 世纪大部分时间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总产量显著地增长。这种
增长得力于人口的增长、可耕土地的利用、“最佳”农业技术从先进地区向
落后地区扩散,和对劳动力一般没有人身限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
进一步提出,在 19 世纪从国外引进现代工业之前,明末和清初的经济是否开
始了有本土“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的性质上的改革。他们的研究着重“生产
关系”的改变。从以下方面举出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劳动者分离的证据:采
矿中有商业投资和使用雇佣劳动;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主和富农使用雇工
经营农业;在丝织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有类似欧洲原始资本主义生产制度
的迹象。①
然而,这类迹象合乎“近代”以前经济增长的典型模式:人口与总产量
均在增加,但人均产量没有持续增加。我们不能说粮食与手工纺织品生产的
增长,或贸易及市场范围的扩大快于人口的增长。“资本主义”——或者不
妨说,以人均及总产量增加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增长”——未在近代欧洲早
期(或两世纪后明治天皇时的日本)出现,是由于仅仅在财产所有制的形式
上有了改变。同样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包括金融、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技
术”——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也就是“生产力”的改变。正


① 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 213、226、229 页的表表明,太平军叛乱后,长江下游人口密度
比其他任何大区下降得更多,但是,在 1843—1893 年期间,和城市化较差的区域相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例却提高了。华北人口密度在民国时期显著增加,但到 1953 年尚未达到长江下游的水平。关于中国
的大区,见同书第 214—215 页。关于太平天国造成人口减少,见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第 236—247
页;珀金斯:《1368—1968 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第 210—211 页。
② 关于钱庄,见《上海钱庄史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