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支付镇压叛乱的费用。大运河漕运的困难,威胁着北京的粮食供应。19 世
① 见皮埃尔…艾蒂安?维尔:《18 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王国斌和彼得?C。珀杜:《清代中国的饥荒大
敌》,《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 43 卷第 1 期(1983 年 6 月),第 291—332 页。
① 即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八卦教起义——译者。
② 韩书瑞:《中国的太平盛世叛乱:1813 年八卦教起义》。
③ 见 S。M。琼斯和孔斐力:《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剑桥中国史》第 10 卷,特别是第 3 章。
纪的几位皇帝,与他们才气焕发而坚强的前辈相比,表现得怯懦和无能。官
吏的贪污腐败和玩忽职守普遍存在。用新组建的地方军队镇压大规模的叛
乱,表明权力分散正在发展,而通货紧缩促成了政府的财政困难以及更普遍
的经济萎缩。
然而,朝代循环走下坡路的趋势的惯例,包括不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两个
主要方面。首先,人口增长到了真正空前的水平。中国在 1750 年有 2—2.5
亿人,而在 1850 年为 4.1—4.3 亿人。④这种增长的经济、社会、政治及行政
影响,性质上已不可能是简单的循环。其次,得力于工业技术与西方资本主
义经济扩张的帝国主义的西方,提出了比中国先前游牧民族入侵者更带有根
本性的挑战。仅仅这两个因素,就意味着变化会超越循环模式。19 世纪中期,
接连不断威胁旧秩序的叛乱失败了。重新组建起来的拥有优势火力的政府军
队,在 19 世纪余下的岁月里,限制住了民众动乱的范围。然而促进变化的推
动力并未因此被切断,而是在其他渠道重新出现。
1865—1911 年
在第二个时期,发展和革新比衰败和没落变得更为突出。当然,衰败和
没落并没有消失。例如 19 世纪 70 年代末,在华北平原洪水引起了饥荒;在
20 世纪的头 10 年间,洪水又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在 19 世纪中期的
几次叛乱结束之后,农村的骚动减少了,但是 1890 年以后再度增加;与此同
时,反清的秘密会社也发展起来。
然而,王朝衰败的这类现象,又伴有延续到 20 世纪的新的发展。使人震
惊的帝国主义军事威胁,激起了中国人想通过西方式的工业化和建立现代军
队以求自卫的努力。新型的官僚企业家和受过教育的军官出现了。在条约口
岸出现的对外贸易与工业,产生了买办、商业资本家、专业人员和产业工人。
与城市里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出现的同时,在 19 世纪 80 年代,爱国精神所激
发的由条约口岸报纸传播的真正舆论,变成了一个政治因素。在 19 世纪 90
年代的改良运动中,学者名流中间创立了行动主义的政治组织。这时,各类
上流人士与政治当权者发生冲突,并与之疏远。有些人转向外国的榜样和思
想,既谋求增强国力之道,也为了追求政治的或个人的目的。结果是知识研
究的范围和性质大为扩大,从而对儒家世界观及社会秩序的基本信条提出了
质疑。①
19 世纪中期的主要叛乱,起源于边缘或贫困地区:客家人聚居的广西丘
陵地带,洪水肆虐的淮北平原,西南苗族部落的故土以及西南与西北的回民
区。然而,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主要的政治活动出现在富庶的经济中
心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了的长江下游,拥有富庶的农业区与新出现的
工业中心的长江中游。主要活动家也包括业已分化的上流人士中的新的社会
集团。
清朝的最后 10 年间,中央政府的官僚首领与有地方根基的社会名流的竞
争,在中国的政治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良与改革风行一时,均为双方
所接受。问题是国家新的更大的政治和经济潜力,应如往日一样继续集中在
④ 珀金斯:《1368—1968 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第 207—214 页。
① 见 M。巴斯蒂…布律吉埃:《社会变化的潮流》,《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535—602 页。
官僚君主政体中,还是应该让这种潜力扩散,以便政策能反映政府以外上流
人士集团的主动精神。这个问题预示了国家对社会的关系的重大变化。这种
变化保证辛亥革命不会只是又一次王朝更迭。
1912—1930 年
许多人断言,辛亥革命几乎没有改变农村的社会关系;有些人甚至怀疑
它到底是不是一场革命。的确许多社会连续性经过辛亥革命仍然存在。工业
继续在中心城市——例如天津周围、南满以及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增
长。尽管中央权力解体,军阀之间征战不已,但有些省份,如浙江仍比较稳
定,得以免于战祸。甚至有的地方,如广西虽时有战争,却常能不误农时。
政治活动与政治组织仍然集中在城市。
然而,随着新趋向的延续,程度上的不同逐渐变为性质上的不同。近代
经济部门比农业经济部门发展得更快。新的社会阶级借助于青年和妇女的解
放,继续改造旧的社会结构。同时,乡土文学与民间报纸,思想争论与动员
群众的思想,越来越有影响。皇帝与旧政权结构的消失,改变了法统,而且
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的性质。汉族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明显的关切——代
替了对皇帝的王朝的效忠。
其次,由于没有王朝制度,军权变成了更重要的政治因素,甚至超过了
太平天国叛乱结束之后所曾起过的政治作用,而且运用起来不受文官的控
制。这样的自由,在清王朝下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军权太分散,难于赢得
对全国的控制,于是出现了这个时期的第三个主要变化,即不当权的城市上
流人士努力动员下层阶级投身于政治。这种政治参与的扩展,是力图鼓励并
控制这种动员的新的超党派组织所企求的。与之相伴随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新政治思想体系和孙逸仙的三民主义。
革命的目标与激进主义的性质都有改变。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上流人士
反对中央集权的官僚君主制度的叛乱。政治激进主义从支持反对清朝政治结
构的民族主义和种族的主题开始。社会激进主义也起而反对儒家权力主义的
家庭束缚。这一倾向终于发展到个人主义,要求进一步解放青年和妇女,热
中于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接着,在“五四”运动期间,激进主义被用
阶级的说法,重新解释为推动工人和农民反对军阀、资本家和地主的要求。
革命的意思如今既是摆脱“帝国主义”束缚的民族解放,又是反对“封建主
义”的阶级斗争——激进分子力图把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而保守分子则力
图使之分离。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通过把军事和政党组织与反帝的爱国精神结合
起来,又和在城市知识分子领导下被动员起来的工农结合起来,革命扩大了
范围。国共两党的联合与北伐,无疑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潮。1927 年中国共产
党及其同盟者国民党左派和国民党右派的决裂,揭示了两者目标上的矛盾;
这个矛盾曾因两者共有的民族主义和共同反对军阀而暂时掩盖起来。仅仅控
制大约两个省份的南京政府当局对下述问题悬而未决,即由新的官僚体制的
现代化国家完成变革,还是在更平等和不那么集权的基础上,继续动员更广
泛的政治参与去完成变革。①
1931—1949 年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有三个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第一,在
1931 年,世界经济萧条对中国的打击。英国和日本放弃金本位,迫使中国的
银本位货币惊人贬值,而美国政府的收购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生丝及其
他出口货物的国外市场价格暴跌,日货的倾销使中国摇摇欲坠的棉纺织业受
到打击。农产品价格在商业化的中心地区,比普通商品价格下跌得更快,跌
到 1929—1931 年水平的一半左右,既损害了农民,也损害了地主。①资本缺
乏,利率上升,城市工人失业,政府税收遇到各种问题。1931 年长江流域的
严重洪水,1934 年同样引起灾难的旱灾使国民党处境更加困难。尽管在 1936
年有些复苏的迹象,但经济的改善又为日本的进犯所阻止。在 20 世纪 40 年
代,恶性通货膨胀破坏城市中层阶级的生活,而且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