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腐败官员所支配,政府对这些人控制不了,或无法对他们执行纪律,征兵制
度造成的恐怖依然存在。
③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第 311 页;高思致国务院:《一 个中国新闻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第 1 页。
① 沃伦?I。科恩:《谁在湖南与日军作战?关于中国作战成就的若干看法》,《亚洲研究杂志》第 27 卷第
1 期(1967 年 11 月),第 111—115 页;多恩:《中日战争,1937—1941 年》,第 321—322 页;爱泼斯
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第 312 页;李一叶:《中国人民怎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第 66 页。
② 《史迪威文件》,第 157、177、316—319 页。
通货膨胀灾难
由一号作战暴露出来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虚弱,是长期复杂的恶化过
程的顶点。引起这一过程的原因很多,而以通货膨胀为最。像白血病患者的
血液一样,国民政府的贬值通货流遍全国,使整个机体——军队、政府、经
济和社会普遍虚弱。起初通货膨胀率比较缓和。在战争的头一年,价格上升
约 40%。从 1941 年下半年到 1944 年,物价每年翻一番以上。此后,增长率
又急剧上升。①
通货膨胀的基本起因是金融性的。那就是政府通常向四家政府银行借
款,这四家银行大量印刷新钞票以满足这种需要,使通货数量大为膨胀。开
战以后,政府支出立即增加。在头两年,政府花费大量款项在内地重新安置
和发展工业。庞大的款项被用于在中国西部建筑新的公路和铁路,并修至印
度支那和贯穿缅甸。在这两年期间,政府的年支出增长 33%,而它的岁入下
降了 63%。战前,大宗岁入来自商业和都市的经济部门——关税、盐税和商
品税约占 80%。当日本人蹂躏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时,这些税收来源大量丧
失。政府战时支出的约 75%靠印制新纸币来弥补(见第 10 表)。
表 10 按战前价格计算的纸币发行值,1937—1945 年
(总额和价值以 100 万元为单位)
期末
政府银行纸币发行总额 平均价格指数 按战前纸币折合的发行值
1937 年 7 月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年 8 月
1945 年 12 月
1455
2305
4287
7867
15133
34360
75379
189461
556907
1031932
1.04
1.76
3.23
7.24
19.77
66.2
228
755
2647
2491
1390
1310
1325
1085
765
520
330
250
210
415
*此为每年 12 月份的数字,1937 年和 1945 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资料来源: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1945 年》,第
304 页。
虽然法币数量的增加曾经是,也许始终是助长通货膨胀进程的基本力
量,但非金融性的因素加速了价格上涨。其中主要的是商品短缺和货币信用
跌落。对机器、金属、电力设备、化学品和燃料等生产资料的急迫需求以及
它们的供应短缺,使它们处于价格上涨的前锋地位。例如,金属和金属制品
① 零售价格的年上涨率为:1938 年,49%;1939 年,83%;1940 年,124%;1941 年,173%,1942 年,
235%,1943 年,245%;1944 年,231%;1945 年 1— 8 月,251%。关于通货膨胀的主要的第二手资料是:
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 与通货膨胀,1937—1945 年》;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周舜莘:《中国
的 通货膨胀,1937—1949 年》。
的价格在战争的头两年间上涨了 6.8 倍,而总物价指数仅翻了一番。大多数
生产资料不得不进口,而日本对国民党地区强制实行经济封锁加深了这种短
缺。
日本人于 1937 年 9 月实施的封锁起初并不有效,但套索逐步收紧。1938
年 10 月广州和汉口陷落后,进口品价格猛涨 72%;1939 年下半年广西南宁这
一关键性的供应环节丧失后,进口品价格又翻了一番。从 1941 年 12 月起,
日本对英美的战事迅速使上海、香港和滇缅公路不再成为供应来源。进口品
的涓涓细流继续从苏联经过甘肃和新疆的漫长陆路流入,费用浩大;而飞越
驼峰的空中补给线变得日益重要。即使如此,到 1944 年,中国进口品还是落
到仅为战前水平的 6%。
在 1937—1939 年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普通中国人未受到其最坏的影
响,因为消费品价格的增长与生产资料相比要慢些。最重要的是战争头两年
食品价格上涨和缓——在重庆仅为 8.5%。原因是 1938 年和 1939 年国民党地
区受惠于大丰收——在当时未被占领的 15 个省中,收获量高出战前平均水平
8%。其他日用必需品,如衣服和住房的价格比食品上涨快——例如衣服的价
格到 1939 年年中大约翻了一番。但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推迟购买新衣服。而住
房的费用,除难民群集的城市外,则上涨不大。其结果是在头两年里,大多
数人能够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不过分困难。
但是,1940 年食品价格开始暴涨,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刺激
了整个通货膨胀的进程。这一变化最初起因于歉收。1940 年农业产量比 1939
年下降 10%,而翌年又下降了 13%。1941 年 7 月政府又开始田赋征实而不收
现金。这意味着到达自由市场的粮食更少,这样进一步搅乱了供需之间的平
衡。
通货膨胀还有非金融性的其他原因。国内工业生产普遍不能满足消费者
的需求。布匹、药品、纸张和电灯泡等货品原来大多在沿海城市生产,现在
这些城市已丢给日本人。战争期间,许多面向消费者的小型工厂在内地建立
起来了,但它们只能满足一小部分需求。来自日本占领区的输入品,成了消
费品的一宗重要来源。起初,国民党人和日本人双方都禁止这种贸易。然而,
在 1939 年 7 月,随着消费者需求无情地增长,除少数紧缺物资外,重庆政府
让所有其他物资的贸易合法化。确实,在 1943 年,它甚至设立了一个官方机
构,由强有力的军事秘密警察首脑戴笠将军指挥,从事并增进与敌占区的货
物贸易;不过,无论这种贸易,还是本地的生产均不能满足市场。就日本人
而言,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都宣布这种贸易为非法,但他们也企图参与。①
从 1940 年起,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非金融性原因大概不是商品短缺,而
是公众对货币缺乏信任。1937—1939 年,有一种强烈的储存法币的倾向,尤
其是在农村民众中间。这种储存是乡村中对货币收入通常短缺的一种反应,
它缓冲了通货膨胀的冲击,因为它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缓解了对难
以得到的消费品的需求。但是,随着 1940 年夏季稻谷歉收,农夫们开始储存
粮食,而不储存货币。投机商预计将来价格上涨,也买进并囤积大量粮食。
1940 年和 1941 年,重庆的食品价格随之暴涨了将近 1400%。其结果是工业、
运输业和其他行业的工人要求大幅度提高工资,并领到这些工资,这导致消
费者开支激增,而它又导致进一步储存货物。于是,通货膨胀螺旋上升开始
① 易劳逸:《矛盾关系面面观》,第 275—284 页。
了,直到 1949 年以后才得到有效的制止。
起初,国民党当局以出售公债和外汇储备来避免印发大量新钞票。不久
那两种替换物都枯竭了。与开辟新税源或紧缩开支控制预算赤字相比,印制
新币毕竟容易得多。再则,当局不考虑经济学家们有关通货膨胀危险的警告,
争辩说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它不会成为一种严重的危险。只是在
1940 年和 1941 年价格开始暴涨后,他们才逐步觉察到如果要避免因货币贬
值而断送全部战争的努力,他们就必须增加岁入,削减支出。
1941—1942 年,政府开始认真寻求新的税收来源。所得税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