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善长、陶安等人一听,立刻表示同意,而且称赞刘基的兵法谋略堪称举世无双。
朱元璋的使者感动了刘基
朱元璋军攻克处州后,即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就命部下总制孙炎招致刘基。大家注意,史籍上没使用聘请,而使用了招致。朱元璋架子还不小。但招致刘基的过程还有点曲折。
直接派孙炎去招致刘基的并不是朱元璋。是谁呢?
朱元璋手下有一名爱将,叫胡大海。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胡大海也不是个等闲之辈。胡大海是一个武人,他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胡大海能征善战,又得人心,立过很多战功。胡大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结交士人,所到之处都要访求豪杰。胡大海奉命攻克了婺州路、处州路。婺州、处州地处江浙东部,正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人才辈出。胡大海在这里自然更要访问名贤,结交名士。经过他访查,一批名士,宋濂、刘基、章溢、叶琛,所谓浙东四学士,都是他向朱元璋推荐的。
朱元璋占领了处州后,就派樊观为专使,携带礼品赶赴处州,聘请刘基等人出山。可是,樊观还没到,胡大海已经行动了。
前去聘请刘基的并不是胡大海本人,而是孙炎。胡大海派孙炎前去聘请刘基。
孙炎也是一个奇特人物,此时是处州总制官,就是处州的行政长官。孙炎是句容人,按朱元璋的祖籍说,孙炎是朱元璋的同乡。此人面黑如铁,跛一足,自负经国之才,长于诗歌,“下笔一扫,百纸立尽。辞彩烂然,惊动江东”,说他才思敏捷,作诗,一下子就写了好多张纸,而且文辞漂亮,在江东地区无不为之惊叹。孙炎喜雄辩,“累累数千言,常穷一座”,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一群人里头就听他一个人的了。所以“莫不畏其口”,人人都怕他这张嘴。孙炎还热衷于招揽贤士,许多豪杰都与他有交往。早在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时,孙炎就曾向朱元璋进谏“延揽智能士,以图大业”。后来,孙炎跟随朱元璋征伐浙东,被任命为处州总制。处州刚刚被打下,是个烂摊子。孙炎“仁而不武”,不是用武力,而是用仁义,使处州一方得以安定。当时朱元璋的事业正在发展,急于用人,而一些有才能的人,看见天下还在打仗,一时胜负难分,都躲到山里面不肯出来。孙炎就仔细查访,写信、派使者,到各处请求贤者出山。
▲虹▲桥▲书▲吧▲。
第35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4)
孙炎奉命招聘刘基、章溢、叶琛,但在刘基那里却碰了一个软钉子。刘基胸怀大志,但被人称为豪侠负气,拒绝聘请,坚守不出。刘基为什么会迟疑观望?原因很简单,一是“自以为仕元,齿为他人用”。士大夫很重视气节,尽管元朝对不起他,但背叛还是被认为是很不光彩的事。二是谁是将来成就大业的真主,还拿不准。朱元璋延揽天下名士,固然足以令人称道,但能说他就是明主吗?
孙炎遭到刘基的拒绝,反而对这个与自己同样豪侠负气的人更加仰慕和尊敬。他再次派使者去请刘基,刘基还是不为所动。但是,为了答谢孙炎的盛情,刘基送给孙炎一把宝剑,实际已经把孙炎看做是自己的朋友。这是一把祖传的宝剑,“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上面镶着明珠,佩着锦带,寒光照人,锋利无比。俗话说,宝剑赠英雄,这礼物的分量够重的了。刘基是想要借此表明坚决拒绝出山的态度。但孙炎又把球踢了回来,拒绝接受宝剑,将宝剑封还,说“剑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说你送错了人,你应该把宝剑送给未来的天子。未来的天子是谁?孙炎给刘基写了一封信,洋洋数千言,“开陈天命”。说天命独钟于朱元璋,朱元璋必将得天下。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形势摆在这里,刘基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投奔朱元璋一条道,这是一条光明大道。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孙炎说“剑当献之天子”,固然可以理解为谦逊,如此贵重的礼物,不敢当,但又说宝剑用以“斩不顺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其中是否还带有威胁之意呢?不顺命是要被处斩的!那么,反过来再看刘基送宝剑含义,其潜台词会不会是“我不会出山的,请你杀了我吧”, 所以孙炎说“我不会杀你,而‘天子’有权杀你”。 天子是谁?天子就是朱元璋,他不但不杀你,还要请你出山。双方在斗智斗勇,在进行心理攻防。威逼利诱兼施,在和颜悦色中竟出现杀机;尊敬与抵制并用,在退守中显示强硬。不过,孙炎对刘基还是以奉承开导为多。
孙炎作了一首《宝剑歌》赠给刘基。诗中夸刘基的宝剑如何好,“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这样好的宝剑我不能收,“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请你把这宝剑送给朱元璋,他是明主,如果你们结合了就会为久旱的土地带来甘霖。这可理解为双关语,一方求贤若渴,一方盼明主若渴,而天下望太平若渴。刘先生,你还是出山吧,你一出,就会“若岁大旱为淋雨”。
贴士
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
—孙炎《宝剑歌》
孙炎不愧为雄辩家。刘基读罢来信和赠诗,收回宝剑,无言以答,只好逡巡去见孙炎。刘基的朋友宋濂在记载这件事时使用了“逡巡”两个字,“逡巡”就是徘徊不前,想去又不愿意去,不愿意去又得去。这正是刘基当时的心境。
陈历数所在,议勘定之机
刘基被孙炎的信和诗打动,要亲眼见一见这个能言善辩的豪侠之士。孙炎是处州总制,是朱元璋在新开辟地区设立的地方官。孙炎设酒迎接刘基,二人对饮,孙炎施展了他的雄辩之才,畅论古今成败,滔滔不绝,有如“倾河决峡,略无凝滞”,就像江河倾泻,峡谷冲决,无法阻挡。孙炎的辩才和见识令刘基佩服不已,说:“基始自以为胜公,观公论议如此,基何敢望也!”意思是:原来我以为比您强,听了您的这番议论,我哪里敢跟您比啊!刘基去见孙炎的时候有些无奈,但见了之后发现孙炎的见识并不差,朱元璋手下并非等闲之辈,红巾军能吸收这样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显然也不是乌合之众。看来朱元璋真的会成事。而且,刘基的好友宋濂早就被朱元璋聘去了。好友宋濂投奔朱元璋曾经给刘基造成冲击,现在看来,宋濂投奔朱元璋是有道理的,他并不是被胁迫而出的,他是去了一个应该去的地方。刘基想来想去,终于被孙炎说服,决定前往朱元璋政权的所在地应天。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6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5)
但是刘基决定出山后,他的家庭和他身边的人还不免怀有疑虑。“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这时他的母亲富氏说了话:“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这是后来传记作者写的文辞儿,翻成白话,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要不投奔个靠得住的人,谁能够保证万无一失不遭祸害?既然老夫人也同意刘基出山,众人才不说话了。可见,此时刘基出山,还带有权宜试探的性质。如果能够辅佐真主,成就大业,当然很理想;退一步而言,即使不遇明主,此时出山,也可以保全乡里,给刘家避祸。但是,还是有人不免多一个心眼,“或请以兵从”,建议他带上乡兵以防意外。当时为应对动乱保卫乡土,许多地方组织了乡兵。刘基出来拦挡,说:“天下之事在吾与所辅者耳。奚以众为?”刘基说,未来的天下,就取决于我和我所辅佐的人了,还带这些人干什么!刘基很清楚,事情的发展,决定于自己和朱元璋是不是志同道合,带几个乡兵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贴士
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定。或请以兵从,公曰:“天下之事在吾与所辅者耳,奚以众为?”……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来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
—《诚意伯刘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