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新教育运动在国内多个城市迅速发展,教育革新、平民教育、实验教育等一系列充满激情和创新精神的口号和行动,使中国旧式教育这块坚石被一点点撬动。蔡元培倡导###精神治校,使北大在国内首开教育改革之风,在南高师,郭秉文、陶行知等人也在为实现教育###化而不懈努力。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颁布史称“壬戌学制”的新学制,规定整个学校系统采用美国“633制”,提出教育的“七项标准”,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教育;(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次年,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所属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拟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公布。在与新学制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中,包括儿童本位和注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等内容。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杜威的这次中国之旅对中国新教育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成为了那些渴望革新教育的中国教育家的一种改革工具”《杜威在华教育演讲》,第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从而促进中国近现代教育走上了变革之路。
  在新教育运动的浓厚社会氛围中,陈鹤琴于1919年9月进入南高师担任教席,他的清华或哥大同学郑晓沧、廖世承、陶行知、陆志韦、俞子夷、涂羽卿等也在这里任教,其中陶行知与胡适、郭秉文、蒋梦麟一起成为新教育运动的领袖人物。这使年轻气盛的陈鹤琴更感踌躇满志,他的热情很高,理想也很远大。这时的南高师,到处仍是一片暮气沉沉,校园里到处可见身着长衫的学生,人人都是一副文绉绉模样;学校里很少课外活动,一般学生运动都要强迫,就连上运动场也不脱下身上的长衫,毫无生气与活力可言。他要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生气活力全部搬出来,让南高师活起来!让中国的教育迎头赶上!显然,他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教育###化、男女同校、学生自治等主张在南高师已逐渐被人们接受。“自动主义”在学校中盛行,强调学生自学、自强、自治,以学生自动为主,教师则加以指导。由担任教务主任的陶行知亲自主持,南高师开办了暑期学校及国语讲习课,开设小学组织法、小学教授法、社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文学概论、近代西洋哲学史、高等数学等科目,邀请廖世承、陆志韦、陈鹤琴、王伯秋等本校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胡适、陈衡哲和南开大学的凌冰、梅光迪等担任教员。学生总数逾千人,来自国内各省,学生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16岁。学校还举办了四次展览会,分别为农业、卫生与博物、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组织宁沪两地相关机构、学校参展。陶行知等人反对狭隘的课堂教育,提倡扩大学生知识面,重视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实践与思想自由。他们在校内各部科设立研究会,邀请中外学者讲学,并参加南京市举办的学术公开演讲,成立演讲厅。1919年10月,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推动下,南高师同意将校友会改组成为学生自治会,以实现学校###。1919年12月7日,陶行知在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得到了校长郭秉文、学监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刘伯明等人的支持,在校务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并决定自1920年暑期正式招收女生,首开中国国内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陶行知与刘伯明先生一道,主张实行学生寝室与自修室合并,反对监学制度,强调自觉力学、德行互勉和学生自治的重要性。在南高师学生自治会成立大会上,陶行知和陈鹤琴都作了“恳切而详尽”的演讲。会后举行了联欢大会,气氛热烈。

二 “南高”!“南高”!(3)
关于学生自治,陶行知曾有这样一段阐述: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统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要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陶行知教育文集》,第5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踌躇满志、血气方刚的青年教授陈鹤琴走马上任。由他担任主任的学校游艺和制定校徽委员会,负责开展校园活动。于是,他大力提倡课外活动,经常举行竞赛、联谊会等,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活力。为此,他引入在清华举办活动时常见的“欢呼”以刺激学生,试图冲破沉沉暮气。他煞费苦心地编了许多种“欢呼”,每逢学校举行运动会或联谊会时,场边观众席有拉拉队加油助威,他带领学生的欢呼别有特色。有一组欢呼是仿照火车头的声音,节奏由慢而快,声调由低至高,词句是“中国万岁!——中国万岁!——中国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另一组欢呼是仿效钻天炮的声音,词句是:“丝——砰——啪!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南高!南高!南高!”他要用这些欢呼,使学生们的情绪跟着凝结起来。除此之外,他还在学生面前表演唱歌,平日里他自己很少唱歌,他与涂羽卿一道为学生们表演外国民歌,他要借此来说明,唱歌并不难学。他对学生们说:“我素来不会唱歌,在外国人叫作monotone,即单调音的意思。在教会学校中,我虽唱过几年赞美诗,而且也弹过几年曼陀林,可是对于音调的高低,我始终辨别不出来,对于音乐,我真是个地道的聋子。话虽这样说,但人是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学会,何况唱歌呢?”
  陈鹤琴的种种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校方的大力提倡和陈鹤琴等人的推动下,不到一年的光景,南高师校园里的风气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课外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于是每级级会都有了,级歌亦有了,各级的联谊会也时常举行,有表演,有讲座,有辩论……”《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62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学校成立了运动委员会、游艺委员会、办事方法研究委员会、校景布置委员会,学生自主成立学生自治会,等等,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这在尊崇师道尊严的中国传统学校里是不可想像的。然而,他的这些努力也时常受到许多人的责难,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欢呼博士”,意思是说,这个新来的留洋教授并没有什么真学问,只会欢呼、说空话。在一次校务会议上,讨论到有关校旗的议题。陈鹤琴站起来发言,他提议用白色或紫色作为南高师的校色——白色代表青年的纯洁,紫色代表学术的渊博与高深。他的这番提议受到另一位与会教授的嘲讽:“颜色就是颜色,又有什么意思呢?学校就是学校,又何必有什么校色呢?”
  在这些流言蜚语和种种议论面前,陈鹤琴感到很难过。他决心立即着手实际的研究工作,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用事实说话。他意识到,校风的改变,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此时南高师校园的气氛已逐渐活跃,开始呈现勃勃生机。一向主张教育改革的校长郭秉文正雄心勃勃为筹备建立东南大学到处奔走。1920年,陈鹤琴参加了由郭秉文、黄炎培、蒋梦麟、余日章发起成立的新教育共进社并担任英文秘书。
  新教育共进社同仁陈鹤琴、黄炎培、郭秉文、蒋梦麟、余日章、涂羽卿等在
  南高院前合摄(前排左二是陈鹤琴)
  此外,陈鹤琴抽出时间回了一趟杭州,与俞雅琴正式完婚。婚后,他们一同回到南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 东南大学(1)
据记载,1920年4月7日,在校长郭秉文的提议下,南高师校务会议通过了把该校改造成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的议案。12月7日由国务会议同意,在南京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成立。1921年7月13日,北洋政府###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一个月后,东南大学预科和南高师本科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8月27日郭秉文博士被###核准正式出任东南大学校长。
  建校之初,东南大学设文、理、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