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拦ィ潦橐驳矫拦ィ雌嫖抛彻鄣矫拦ィ杂煽掌惨矫拦ァL先ィ拦拖袷巧窕啊3潞浊偌负跹挂植蛔∧谛牡募ざK睦硐刖鸵迪郑∷娜惹檎谡籼冢∷芯踝约赫娴囊上枇耍∷矫拦咨硖逖橛敫惺苷庑┥窕啊!!∽詈玫膖xt下载网

三 憧憬与向往(2)
此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过南京临时政府外交秘书,讲得一口流利英文并深谙外国生活方式的周诒春校长却沉下心来,向这些即将留洋的学生们讲授国外的礼仪、风俗习惯和与外国人交往时要注意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他讲课时的神情很专注、很认真,生怕这些年轻人不适应国外生活。周校长先教学生们在国外吃饭时的礼仪,不仅讲课,还亲自做示范。学生们在青年会住了一个月,周校长的“吃饭课”也讲了一个月。这些留学生戏称自己为“吃饭学生”,称周校长为“吃饭先生”。
  周校长教的“吃饭课”,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坐席。中国人让左,外国人让右;美国人通常男女隔坐;入席时,从客厅走到饭厅,女主人要走在前面;入座前,也是女主人先坐下,其他来宾才能坐下。第二,坐的姿势。入座后要保持腰背挺直。第三,喝汤。喝汤有###注意事项:其一,喝汤时头不要下垂,要将汤用汤勺舀起来,放进口里;其二,喝汤时不要作声,尤其不要发出嗤嗤的声音;其三,当汤要喝完时,应将汤盘往外侧,以免洒到衣服上。第四,吃面包。吃面包时,不能把面包一大块填进口里,而应用餐刀将面包切成小块,然后涂些牛油,放在左手,一点点吃下去;同时,吃一小块面包,要吃点菜。第五,用刀叉,也有三项原则。其一,刀不能放进嘴里,以免割破舌头;其二,要用右手拿刀;其三,吃菜要用叉。吃牛排时,要讲究方法,讲究体面。第六,与中国传统“食不语”(孔子语)不同,外国人将吃饭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席间总有人说笑话、讲故事,但千万注意,此时不要把刀叉捏在手里,以免得意忘形时自伤;此外,席间不要谈论悲伤的事情,以免破坏就餐时的气氛和情绪。经过周校长的教授与示范,学生们专心练习,终于取得了这张特殊的“文凭”。
  陈鹤琴在上海等待办理留美手续期间,曾回过一次家乡,奉母之命,订下了自己的终生大事。他的未婚妻俞雅琴比他小五岁,是典型的淑女,清雅俊秀,知书达理,贤惠善良,颇具大家闺秀之风范。她的父亲俞京周在招商局跑航运,家境很好,据说曾拥有三条货船。她曾就读于湖州著名教会学校——湖郡女校,与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后来的夫人毛彦文同窗,学过家政,会讲英文,弹钢琴、针线绣工样样精通,还在话剧《威尼斯商人》中饰演过角色。在上虞百官镇的茅家弄,陈俞两家毗邻而居,俞家的街门对着陈家的后门,当中隔着一条狭窄小街。此时的陈家家道已经中落,杂货店早已关张,日子过得很拮据。俞家老爷见对门院里的陈鹤琴平日里很用功,待人谦逊,也很孝顺,对这个品学兼优,又在圣约翰和清华上学,即将留洋的年轻人很有好感,也觉得牢靠,将来肯定能出人头地,于是就回绝了其他有钱人家的提亲,将钟爱的独生女许配给了陈鹤琴,并允其学业结束后完婚。陈鹤琴的母亲对这位未过门的儿媳妇也很中意。两家老人坐在一起商量,将这门婚事订了下来。17岁的俞雅琴去照像馆拍了一张照片,嵌入一个盘子大小的椭圆形镜框,赠予22岁的陈鹤琴。从此,陈鹤琴便将未婚妻的照片随身带着。在国外读书期间,他将照片悬于寝室墙上,示之以人,免男女情爱之事打扰学业,戏称为“挡箭牌”,拒绝别人对他的追求。他曾风趣地告诉子女,在留学期间,曾有好几位很漂亮、很有学问的女留学生向他表示爱慕,都被他的这个“挡箭牌”挡住了。当时,在留洋的中国学生中,有许多人在出国前都曾有过婚约,有的甚至出国前就结过婚,在留洋见了世面后却生出悔意而见异思迁、另觅新欢。陈鹤琴的情爱观是“有始有终”、“白头偕老”。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风雨岁月中,俞雅琴一直陪伴在陈鹤琴身边,做他的贤内助,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两人相濡以沫,情感甚笃,被传为佳话。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远渡重洋(1)
1914年8月15日,上海招商局码头热闹非凡,到处人头攒动。陈鹤琴的亲朋好友共十多人也来送行,其中有他的未婚妻、岳父和姐夫陆锦川、小哥陈鹤云等,他们都是专程从杭州赶来的。码头上停泊的“中国号”邮轮将要起航。船上的烟囱呼呼冒着白色蒸汽,准备开船的第一遍汽笛拉响。船上和船下的人们彼此高举着胳膊,摇动双手,激动地跳跃、喊叫。人们将红红绿绿的纸圈和彩条抛向天空,如五彩雨霖,在阳光的炫耀下,色彩缤纷,热烈的情绪像电流一般在人们的目光之间传递、交流。当开船的第二遍汽笛又一次拉响,船头的铁锚缓缓升起,船上和船下的人们将许许多多彩条连接在一起,又是一片欢呼,又是一片激动。当第三遍汽笛拉响,甲板上的水手收起缆绳,船身渐渐离开码头,这些彩条被越拉越紧直至断开。“再见!”“再见!”人们又掏出白毛巾挥舞起来,几百条白毛巾如同几百面旗帜,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随着轰轰作响的涛声与海鸥啾啾的鸣叫声,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青年学子开始了新的人生。
  这条搭载满怀美丽梦想和远大志向年轻学子的“中国号”邮轮,是当年中国仅有的两条远洋邮轮之一,与其姊妹船“南京号”一样,都是从美国买来的旧船。陈鹤琴回忆:这次赴美游学的共有百余人,其中有新考取的10个女生,清华优秀幼年生10人,1913、1914年毕业生七十余人以及自费生数人。我们百余人,济济多士,把“中国号”的头等舱位几乎占满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8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邮轮沿着黄浦江驶向吴淞口,飘扬着五颜六色外国旗的货轮、邮轮泊在码头上,渡江的小火轮“突突突”冒着黑烟在江面上行驶。船上的这些年轻人仍未平息心中的激动,挤在船栏边向江边的景物指画、谈笑。在他们中间,有一位来自安徽的自费生,他的学名叫陶文濬,因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取笔名“知行”,1934年7月正式改名为陶行知。邮轮驶出了吴淞口,海上的景象明朗、开阔起来,地平线被水雾薄薄蒙上一层轻纱。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傍晚可以看红日西沉;白潮澎湃的海涛中,有时会突然跃腾起排空的巨浪;成群的海鸥追逐着邮轮,翱翔上下。陈鹤琴与其他清华同学们沉浸在###和美梦之中,乘长风破万里浪,雄渡太平洋。然而,身处邮轮一隅的陶行知,此时却不像船上其他人那样兴高采烈。此时,他身上除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只有50美元。他的家境贫寒,凭着追求和努力读到大学毕业,并决心出国深造。他独自一人下到船底的煤火舱内,看到了里面的景象:“几个赤膊的活人像天津鸭子一样在那儿烤着,烤出一身的黑油!身上、脸上、手上黑得如同他们所烧的煤炭一样黑!这是我与火夫们第一次见面所得的印象,简直像硝镪水刻到我的心窝里。我明白了:乘长风破万里浪,代价是火夫们的泪与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第118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当年,与陈鹤琴、陶行知同船赴美的还有涂羽卿、郑晓沧、金岳霖、赵师复等,他们在邮轮甲板上拍下了一张合影。
  邮轮在东海上航行,在到达日本列岛之前,风浪并不很大,船体摇摆倾斜也不很厉害,船上的留学生们仍沉浸在欢乐之中。船上的饮食非常丰盛,一日六餐——三餐大菜、三餐茶点,将这些年轻人的肚子都吃得圆圆鼓鼓的。开始时,有些学生在这些大菜面前竟不知所措。因为周校长在上海临出发前教授的吃饭课,只教了吃饭的礼貌却没有教吃什么菜,看着菜谱上五花八门的外国菜名,大家愣住了,后来有人带头索性从菜单的第一道菜一直吃到最后一道点心为止,吃了清汤,又喝荤汤;吃了鱼,再吃虾;吃了猪排,还吃牛排;吃了家鸡,又吃野鸡;吃了雪糕,又吃冰激淋;吃了茶,再吃咖啡,实在是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从餐厅出来,有的吃不惯西餐的留学生发牢骚说:“大菜难吃得很,我们既然出了钱,应当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