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人才,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目前,松下、富士通、IBM和微软等跨国公司已经在这里建立了研发中心。
山东地区:这个地区以青岛为中心,在中国出口日本的蔬菜中,有70%是山东省生产的。
福建地区:以福州为中心的这个地区以食品工业为主,同时也是一个高技术产业的制造基地。该地区与台湾只有20分钟飞机的距离,两岸三通后,该地区将会因来自台湾和海外华侨的直接投资而获得飞跃性发展。
东北三省地区:现在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向高技术领域转变。
以上6大区域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以这6大区域为核心,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
大前研一预测,在50年内,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日本的八倍。他的计算方式如下: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达到6亿,而日本每年流失60万名劳动力,到时将仅剩下5000万劳动力。从劳动力数量来计算,即使日本的劳动生产率高出中国的一倍,中国经济的规模仍将是日本的8倍。
如果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列入“大中华经济区”计算,亚洲15个经济体中,有9个都在所谓的“中华联邦”中。
中国GDP,何时赶超美国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在2001年2月发表一篇名为《中国GDP何时赶超美国,———关键在人民币的长期走势》的文章,该文分析了中国以美元计算的GDP规模长期偏小的主要原因。该文认为,虽然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但是人均GDP(与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日本、美国相比)还未达到1000美元,其理由是除了中国的起点水平很低以外,人民币中长期持续贬值压低了以美元换算的GDP是主要原因。与1978年1美元兑元相比,现在的1美元兑元的汇率比当初贬值了80%。人民币不仅在名义汇率上,而且在调整了内外通货膨胀率差距后的实际汇率上也在贬值(见图5…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迁)。这一点的具体反映是:中国对美国GDP规模的比率,按美元计算停留在1/10左右,差距一直没有缩小(见图5…2:中日美之间的名义GDP的相对比较)。
因此,中国的GDP何时赶超美国,关键在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以2002年为例,中国的GDP为人民币万亿元,如果美元兑人民币为1美元兑元,则以美元计算的中国GDP为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美国2002年GDP为万亿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1元人民币,则以美元计算的GDP为万亿美元,与美国相当。
这样假设有没有可能呢?从购买力平价角度来看,是有可能的。例如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博士后,他一个月收入3000美元,但是房租就得900美元,吃饭也很贵。好像这3000美元和北京的3000元人民币差不多。如果所有商品都是这样,从购买力角度看,1美元就相当于人民币1元。
所以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决定了中国GDP何时赶超美国。
图5…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迁
图5…2中日美之间的名义GDP的相对比较
中国人的经济信心高涨
近年来,中国人自信心大为增强。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骄傲的大事: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北京取得了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中国足球队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这一系列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002年9月,由美国道·琼斯旗下的《远东经济评论》所作的“中国精英”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后,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精英阶层;这些精英们不仅收入高,充满自信,同时与欧美的精英一样,普遍拥有世界观、品牌意识,且时常在各地旅行。
针对中国经理人设计的这份调查,是由“亚洲市场调查公司”主导,从2002年9月份开始,历时2个多月,取样主要来自北京、上海与广州3地的1000多名经理人。
这份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中国新一代经理人,这些精英正在分享着同一个辞汇,那就是自信,他们自信明天会更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信是这一族群身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调查显示,有3/4的经理人坚信,中国的经济在未来应该会更好,其中来自北京的精英阶层更是充满信心,有29%相信往后一年内,大陆的经济会非常好。
调查发现,薪资水平愈高,自信心显得愈强,以月薪在5000元人民币的经理层精英来说,受访者对他们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深信不疑;相形之下月薪在3000元的受访者则是表现相当自信,至於月薪在3000元以下者,则出现略微消极的情绪。
除了自信之外,这次的调查中显现,多数接受调查者,都为自己国家在去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欢呼、喝采;他们都乐于中国成为WTO成员之一,而且其中有不少精英已感受到中国入世后,让他们得到了实在的好处。
同时超过一半受访精英认为,他们所服务的公司会从大陆入世中受益;但也有12%感受到在平等国际市场竞争中,公司将遭受压力与挑战。
不仅拥有较强的国际观,这些在大陆仍属少数的精英对于工作的态度,已不输给亚洲其他国家的经理层。
在北京,57%的受访者把工作摆在家庭前面,这种现象表明了,北京人更希望抓住正在到来的发展空间,而广州与上海的受访者的比率则分别为51%和48%。这项结果令人吃惊,因为在大陆社会精英群中,事业上的成功已被列为人们生活中最至关紧要的因素,以往最让中国人看重的家庭观念则被排在后面。
待遇方面,这些社会精英表示,过去一年中,有1/3受访者感受到了加薪的喜悦,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发现他们的薪水要低于以往。
这些都市精英中,有98%拥有手机,60%穿有品牌的服装,69%的人会吃速食,让人惊讶的是,北京的受访者中竟有58%拥有汽车(有些是公司车),超过八成的精英人士拥有私人电脑。
就像全球各地的经理人一般,中国大陆的城市精英,多数都有高度使用网络的习惯,并且多数人并未受二年前网络产业泡沫化的影响,仍看好网络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远东经济评论的这份调查,充分显示出中国大陆的精英分子,不仅比其他国家、地区的社会高层要多了一份自信,同时对权力与义务的调整也相当得心应手。
繁荣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投资者和普通老百姓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
多少年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谨守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过日子,现在,这种情况有了改变,许多人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贷款买房反映了当今中国老百姓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对于老百姓而言,长达10年至30年的住房贷款,是一生中最长线的投资,如果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信心,没有对自己未来收入前景的良好预期,谁也不敢轻易背上二三十年的“债务”。
而近几年来,个人已成为房地产消费的主体,个人购房比例逐年迅速提高?熏1998、1999、2000、2001年和2002年个人购房的比例迅速上升到61%、70%、87%和90%,目前个人购房比例超过90%的城市有10多个,上海已达到97%。如今,如果朋友一段时间没有见面,相互之间问的最多的是:买房了吗?
对于银行来说,敢于把庞大的资金贷给房地产开发商和住宅购买者,就表明银行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很有信心。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如果经济增长缓慢或出现衰退,首先遭到打击的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下跌,银行庞大的贷款就会出现很高的坏账风险。
对房地产投资发展商来说,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判断是项目投资的关键。房地产投资是一项投资时间较长的项目,如果对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强,一般是不敢投巨资开发房地产的。
然而,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地产开发商拼命圈地造房,银行到处寻找房地产贷款客户,人们大量贷款买房,房价一路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就去年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而言,房地产业明显偏高。据测算,200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个百分点,间接贡献率为到个百分点,两者相加共计到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