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的黄昏-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切地说,钱嘉征此疏并不是空洞的议论,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朱由检立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魂不附体,立即去找了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
  徐应元告诉他,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要这么多职位做什么,干脆回家养老去吧。魏忠贤的确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在次日请求引疾辞职,朱由检回答:“准!”
  但过不久,朱由检又将他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十一月初六日,在阜城县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待在旅馆里,听着旁边房间里一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只听得“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魏忠贤在旅馆中绕房疾走,自缢而亡。
  我们不知道,在他死前是否还记得几年前一个叫郑仰田的预言家给他测的那个字。他当时写了一个“囚”字问事,郑仰田慢慢答道:“‘囚’字是国中一人!”
  他当时很高兴,可后来他却听说这位预言家对大臣俞少卿说:“‘囚’是真正的囚犯;魏忠贤他日必将被吊死。”
  魏忠贤是死了,朱由检开始登上大明破烂的舞台。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辽东局势的败坏,还有朝臣的大量流失。这一切与其说是他哥哥朱由校留给他的,倒不如说是魏忠贤留给他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魏忠贤死与不死已经无足轻重,他死,也不能挽回辽东局势;他死,更不能让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烟消云散。所以,他的死对看那段历史的今天的我们,只不过是由咬牙切齿变成了开口大笑。可牙齿已经由于过度的紧张而劳损,即使开口笑上一辈子,也无法弥补肌肉的劳损。
  再有十七年,大明朝就灭亡了。在大明灭亡的十七年前,魏忠贤像一条狗一样死在了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十七年后,崇祯皇帝和魏忠贤一样,也选择了上吊。如果迷信一点来讲,魏忠贤是不是崇祯的影子?只不过,作为当局者,崇祯皇帝朱由检还不知道罢了。
  早在明朝初年,算术先生刘伯温就预言了魏忠贤必将祸国。如果这位算术先生真的是靠天来预言大明帝国的,那么,魏忠贤不过是履行上天所交给的任务而已。他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天启一朝按照上天的旨意把大明朝一直推到了悬崖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毕竟是书生(1)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十四日,已担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三个月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召见。地点就在紫禁城内建极殿的右后门,此地又称为平台,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对话。后人称这次谈话为“平台召对”。
  崇祯皇帝满脸焦急地问道:“爱卿对辽东局势有何看法?”
  袁崇焕立即回道:“如果您把辽东交给我打理,不出五年,辽东可回我大明。”
  崇祯大喜,“若爱卿真能在五年内做到,你要什么朕就给你什么。”
  如果我们知道当时的情况,就会明白,这两个人都在吹牛。崇祯给不了袁崇焕什么,因为大明天下已经快要完蛋了。袁崇焕更不可能收复辽东,别人不清楚辽东局势,难道与满族人对峙了数年的他还不知道?
  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锦大捷不过是暂时稳住了山海关外明朝的军事据点,努尔哈赤虽然死了,但他的军队还在,满洲人的军事压力依然存在,并随时都有再次进犯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只有守,根本就没有进攻的可能性。
  袁崇焕跟崇祯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简直就像个疯子。崇祯也疯,他真就相信了。带着这种喜悦,他出去了一会儿。在平台的许多大臣都面露喜色地看着袁崇焕,在这个时候,他俨然就是一位大明的救世主,不为别的,只为他那句“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当在一旁的给事中许誉卿以一种崇敬无比的心情向袁崇焕请教收复辽东的具体措施时,袁崇焕刚刚受到崇祯礼遇的心情还没有平复,就回道:“皇帝太着急了,我只不过安慰他一下而已。”
  许誉卿脸色大变,几乎失声道:“皇上不傻,到了时日,你如何交代?”
  袁崇焕突然哆嗦了一下,等崇祯皇帝再回到平台,以一种崇拜无比的眼神看着他时,他很想说刚才的话是自己吹牛的,但一看到年轻皇帝望着自己的眼神,他把这种想法压下了。
  大概是因为在场大臣们的喜悦和他自己的自尊,袁崇焕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让崇祯明白他是在吹牛。他说,辽东边事已经四十多年,原本不容易了结。但皇上励精图治,做臣子的怎能不尽力为之,所以,臣尽心竭力五年复辽。
  崇祯依旧是崇拜地看着他。
  他觉得崇祯似乎还没有明白自己的话,就又说道:“这五年之中须事事落实才行,第一是钱粮,第二是武器,户部工部一定要悉心措置,以应臣手。”
  崇祯立即命令在场的户部侍郎王家祯:“使出你们户部吃奶的力气来,把钱和粮食给我准备充分。”然后又转向兵部侍郎张维枢:“把你们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各种兵器定要精良。”
  交代完这些,崇祯又崇拜地看着袁崇焕。袁崇焕思考了一会儿,又说道:“在五年之内,我不希望兵部和吏部给我的人是饭桶。”
  崇祯皇帝马上让在场的吏部尚书王永光和兵部尚书王在晋使出吃奶的力气来,照办。
  袁崇焕又思考了一会儿,说道:“以臣之力制服辽东而有余,但调和朝廷众口则不足,嫉妒臣的人虽然不能把我人怎么样,但能乱我心。我心一乱,如何作战?”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站了起来,坚定地望着面前这位“五年复辽”的英雄,说道:“朕自有主持,五年之内,卿尽管放心大胆地干!”
  这个时候,袁崇焕对“五年”这两个字简直是讨厌极了,他顺口说道:“臣的能力有限,还希望皇上能指示教训。”
  崇祯皇帝也不比袁崇焕有能力,况且,“五年复辽”这四个字早就在他心里扎根了,他觉得很好,太好了,自己再指示这样一个英雄,简直是天理不容。他说:“不用了,你的奏折我已看过,五年复辽,很好。”
  是很好!但袁崇焕当时的感觉肯定很不好。他还要思考点什么要求出来,崇祯皇帝已经走近他,就像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他一样,郑重地说道:“早平外寇,百姓有福,朕的后代也有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毕竟是书生(2)
袁崇焕真想哭,他可能就是哽咽着对崇祯说:“皇上对百姓太好了,我若不尽力,我还是臣吗?”
  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崇祯不但把他当成了大明的忠臣,还把他当成了主宰崇祯命运的神仙。他可能知道崇祯心急如焚,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如焚的程度有多高,它完全可以把整个大明帝国烧成灰烬,一个书生——他袁崇焕自然不在话下。
  三年后,袁崇焕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在今天看来,完全是由崇祯皇帝造成的。就像是一个人把脑袋交给了别人,别人却把你的脑袋当球踢,并且踢丢了。
  我们现在永远都不会知道袁崇焕为什么会说出“五年复辽”的大话来,他当时在别人的提醒后就应该知道了这是大话,但为什么不在崇祯第二次出来时改口?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确切地说,他是一个书生。再往深里讲,他是明末言官繁荣时代的一个书生。虽然,他不对任何事情发表与别人对着干的见解,但他喜欢谈论。中国的书生都喜欢谈论,值得一说的是,袁崇焕把这种谈论变成了现实。早在天启初年,他就开始对辽东局势十分关心,每当残兵败将从战场上归来时,他都会跑到人面前去问。人家就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身体各种各样的伤口告诉他,辽东局势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完蛋。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之战结束,明朝依然败北。
  明廷大为震惊,上下一片慌乱。时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跑到辽东,出山海关巡阅形势。他的这一行为被后来的朝臣们认为是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件事,让我们认识到了袁崇焕的性格:胆子大。这种胆子大不但表现在行为上,还表现在言谈上。
  他一回到京城,就对别人大声喊道:“给我足够的钱粮,我一个人都能守得住。”
  这话后来被证明是吹牛,但当时被吓破了胆子的明廷上下听到了已经多年未听到的话,几乎是欣喜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