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真相-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党争本身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倒有点初级议会的架式,比起高度集权的帝王一人*,还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呢。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政治权力分配的平衡,关键是怎么引导的问题。那个时代没有健全的制度可循,只能寄望于帝王的优秀,把握好分寸,拿捏到位,发挥其优势,为我所用。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现在搞议会制的国家,又有多少能真正落实到位的?

针尖还要对麦芒(2)
晚明是一个思想解放、氛围宽松的时代,尤其是江南之地,开风气之先河;万历又是一个比较温和放任的帝王,臣子们有时骂他骂得很过分,都形成了规模浩大的非君浪潮,他也并未采取什么残暴措施,修理一下这些斗胆包天的手下们。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氛围,很难说如东林者能发展壮大起来,起码高度皇权专制的清代是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现如今被高捧上了天的康熙时代,政治氛围不要说同万历时比,就是天启、崇祯时也比它强好多。起码人家的大臣算是臣,而康熙时只是满朝奴才。如果顾宪成活在那个时候,也不知死过多少回了,除非老老实实做顺民。
  不过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可能权力高度集中些反而更好,因为它能凝聚全力,形成一个整体共渡难关。如果权力分散,今天你斗我,明天我斗你,斗到最后既消耗了精力又浪费了时间,却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晚明党派激斗,不能说不是明亡的一大因素。
  其实*的较量双方往往很难说谁好谁坏,拿权斗本身来论证更是本末倒置,因为太多被咱们高捧颂扬的政治人物也都是凭着狠辣手腕上位的。若要论,还是得看他们当权后能为国为民做多少有益的事。
  光宗驾崩那会儿,李选侍赖着乾清宫不走,欲把持还是太子的天启,争当皇太后,图谋垂帘听政,搞得皇权交接波折不断。后经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所谓东林人士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携手努力,太子天启才得以顺利接上老爸的班,李选侍也终于被迫迁离乾清宫。这就是与“梃击案”、“红丸案”并称为明末三大案的“移宫案”。
  天启也是知道感恩图报的人,他大力起用那些东林人士,一时间竟形成了“众正盈朝”的局面。其中一人需要额外提及,即吏部尚书赵南星,曾与邹元标、顾宪成合称为“海内三君”,那么多“正”能当朝,他是很使了一把力的。
  而魏忠贤,此时还没与“正”士们交上手呢。这魏忠贤,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二十一岁自阉入宫做了太监,历经三十余年的奋斗,熹宗即位后干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攀上了太监中的顶峰。他能发迹,最关键是攀上了天启乳母客氏这个深受小皇帝宠幸、地位特高的女人,二人私下成为“对食”,也就是结为“夫妇”。
  从此,魏客携手,在宫内陆续铲除了魏朝、王安这些太监中潜在的对手,尤其是利用天启的贪玩个性,曲意逢迎,百般投其所好,使其不问政事,乘机窃取了国家大权。朝堂之上,他们本来也想积极结交重臣的,比如赵南星,却没想到遭到了拒绝。这一点,赵南星就比不上张居正了。没有冯保这样的大太监鼎力相助,张居正想有为搞改革,谈何容易!偏见、歧视害死人呀。另外,赵南星还过于刚严,曾把人得罪了往魏忠贤那里跑。大学士魏广微就因三至南星家门竟不得见,恨而投魏,并成了魏的得力干将。
  “正”士们不屑与魏忠贤同流,更主动与之缠斗,老魏也不含糊,双方迅速接上火,又是针尖对麦芒,斗了个天昏地暗。天启四年(1624)六月,杨涟带头,倒魏风潮大起,声势相当之盛,魏忠贤也惊恐万状。但半年搏杀下来,笑到最后的还是魏忠贤,他全面掌控了大权,进入了历时两年多的真正魏忠贤时代。
  不管是东林“正”士们,还是魏忠贤,一句话,不以好恶论之,且看实际行动。这不,辽东之局还没安稳几天,天启之初便又风云乍起了。
  

何必高看熊廷弼(1)
熊廷弼有才干,在辽东也干得挺好,但因为是所谓的楚党,和东林党人素来不睦,性格又差,好得罪人,最强硬后台万历撒手而去后,便屡遭言官攻击。这其中既有党争因素,也有个人恩怨。结果自请求罢而去,袁应泰接替了上来。
  这一番变更实在与魏忠贤毫无关系,当时正“众正盈朝”呢,也没有魏与熊有过节,或与袁有交情的任何记载。袁应泰这个人历史上被定性为志大才疏者,与熊廷弼的形象相差甚远,这应该与他最后失败有关。也是天不怜人,熊廷弼上任一年辽东都没啥事,可他一上来就赶上了后金的迅猛攻击。
  天启元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亲率八万铁骑南征,迅速拿下沈阳,继而攻克明辽东首府辽阳,辽河以东皆为后金所有。袁应泰可谓倾尽了全力,守辽阳时先亲自出城督战,后城破自缢而死,做到了与城共存亡,不失为英雄也。只是明与后金军队的战斗力相差太悬殊,又处于双方交战初期明军一泻千里之时,谁又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其后熊廷弼还不是一个样?
  努尔哈赤攻下辽阳后,遂从赫图阿拉迁都于此,四年后又改迁沈阳,从此大明镇守东北的基地辽东,变成了后金四方征战的大本营。老努此人极端残暴,攻明以来,所到之处对民众不是手起刀落,就是掳掠为奴,仅攻下沈阳时就杀了七万民众。占领辽东后,更是变本加厉,强行在被征服民族中推行剃发、圈地、投充、逋逃等一系列*,尤其杀人不眨眼,辽东血流成河。
  且说大明,萨尔浒一战不过两年,辽东便基本沦于敌手,惨败至极。谁能力挽狂澜?朝廷又想起了熊廷弼,这个不太被东林党人待见的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用他又用谁呢?于是熊廷弼被再次起用,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驻山海关。
  正坚守广宁的王化贞,声望不错,被称为东林党第二号人物的首辅叶向高又是他的后台大老板,此时也被提拔为辽东巡抚。按明朝官制,经略才是一把手,可王化贞与熊廷弼不和,经、抚搞不到一块儿去,你说咋办?本来就打不过人家,内部再闹家窝子,朝廷也未妥善处理,结局可想而知。
  后金占领辽沈后,习惯性地调整休息了一番,又于天启二年(1622)正月,由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向西挺进,直指广宁。一番激战,明军既有西平堡血洒战场之英烈罗一贯(明清之战很多英烈逐渐湮没,降者反而出尽风头),又有开广宁迎敌之无耻孙得功。总之,留给十万大军的只有两个字——惨败。
  努尔哈赤不战而得广宁后,继续沿西南而下,至中左所而回,并未攻打山海关。为何不乘势再干一仗呢?看那明军几近崩溃的样子,说不定就拿下雄关入了中原呢。他的儿子、后来的继承人皇太极给出了答案:“太祖初未尝有必成帝业之心”(《东华录》天聪一);“我师既克广宁,诸贝勒将帅咸请进山海关,我皇考太祖以昔日辽、金、元不居其国,入处汉地,易世以后皆成汉俗,因欲听汉人居山海关以西,我仍居辽河以东,满汉各自为国,故未入关,引军而退”(《清太宗实录》卷三)。
  说得很明白了,努尔哈赤根本就未打算入主中原。相反,万历纵有千般错,养虎也成患,却不能担亡国之主责,原因很大部分也在于此。接下来的事情就能理解了,努尔哈赤一把火烧了广宁城,然后将前后拿下的辽西四十余座城堡的军火、粮食、饷银、物资及未逃入关内的所有民众,都给拉回了辽阳(当时后金都城)。

何必高看熊廷弼(2)
到手的土地都不要,不管出于啥原因,也是短视的,更是大大的失策,后来明清(后金)相争二十余年的主战场即在此。老努要是早守着,哪有后来那么多事?
  回头再看明之经、抚两位大人。王化贞并未做那忠贞之士,孙得功迎敌前,先从广宁撤了,南逃途中遇到熊廷弼,遭到一番冷嘲热讽后,两人不得不合计,下一步该怎么办。王化贞建议收拾残兵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熊廷弼不同意,带领数十万溃逃军民入了山海关,等于把关外之地全部送给了后金。于是,熊与王都成了丧师失地又未杀身成仁的败军之将,人格不如袁应泰,罪责实也难逃,结果两人都被下狱论死。
  广宁之败,王化贞固然有责任,战前大话连篇,说一举荡平后金,战时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