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真相-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记载,范文程还向多尔衮进过一次大策:“自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且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虽拥众百万,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 逼殒其主,*矣;刑辱缙绅、拷掠财货,士忿矣;掠民资、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备此三败,行之以骄,可一战破也。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卹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碑传集》第三册)
  这俨然是对李自成在京表现的完美总结,向来也是人们乐于引用的。问题是,清人大发兵时都不知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了,连吴三桂四月上旬也才从逃出的家人口中得知一点京城的消息,他范文程何时知道得这么详细呢?又是谁告诉他的呢?真实性很让人怀疑,不足为凭。
  且说多尔衮得知李自成打下北京城后,对是否继续前进有点犹豫,毕竟那是一个从没较量过的对手,想想自家人曾三围北京不能下,而人家一次就搞定了,必有过人之处呀。为此他还专门请来与李打过仗的洪承畴,想听听他的意见。
  洪承畴自然也是一番高谈阔论,其中认为大顺军“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也”。判断还算正确;严明军纪方面,与范文程类似,也应肯定。至于对李自成“遇弱则战,遇强则遁”(《清世祖实录》卷四)的看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那更多是六年前的了,彼时李自成标标准准的流寇,此时可是有广大疆土在握的帝王,哪能相等观之?一个新兴政权面对从未交过手的敌人,怎么着也不会面都没碰上,便要逃吧?另外有关入塞攻京的具体战略战术,因为形势很快突变,好也罢坏也罢,基本失去了付之于实践的可能,这里就不再多言了。
  后来大军虽然继续前进,想必多尔衮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忐忑的,毕竟未来对手到底怎样,战场上不碰一下、撞一下,仅凭谁的几句话,便成竹在胸,怎么可能呢?可他就是命好,如果按照原计划来到北京城下,会立刻发现对手远非他想象得那么强,更让人欣羡忌妒得简直有点想抓狂的是,就那老天还怕他万一有个闪失,赶紧又给他派去了一个意料不到却又强劲有力的助手(以后细表),时间就在他八月十五日行至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时。
  自此,李自成的败局不可挽回了,随之而来的一场大战虽没有决定生死,却是他一路崩溃的开始,而这离他入京仅仅才过了一个月。
  

所幸对手也不是(1)
崇祯十七年(1644)初,华夏那场山河倒转、天崩地裂的巨变,所有人等,管你是“雄”还是“熊”,都给你拉出来,放大镜下照照,看清你的本质,弄清你的真相。什么雄才大略,英武绝伦,不是靠吹就能吹得出来的,而是要凭事实说话的。
  多尔衮本已失去入关的最佳良机,窝窝囊囊让李自成抢了先,占了巧,不费吹灰之力放倒了华北这棵明之参天树,并于三月十九日凌晨(前锋部队十八日晚已进城),信手摘了个最大的水蜜桃——北京(可惜未来得及细细品尝)。
  常规划分的大明,这时算是亡了(其实还有南明),代之而起的新兴大顺,不要说汉唐,就是宋初水平,大清基本也没戏了。未曾想新对手,也是未来对手中的李自成,关键时刻比多尔衮还要菜,还厚道,竟拱手送给他一个天大的礼,让他误打误撞入了关!
  唉,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哪是什么成大器的主哟。当初从西安一路东来,心路历程也和多尔衮入关时差不多,打哪算哪,搞定更好,不行的话退回老家就是了,反正他是绝没料到东进会如此轻松,意志也丝毫不坚定,山大王的本性难移,骨子里安于陕西做他的西北王,所以才发生前进中稍遇挫折便想着后退的事。
  打山西宁武关遭到周遇吉顽强抵抗后,李自成便心惊胆战了,“宁武虽破,死伤甚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得了(《明史》)。恰逢大同、宣府明军来降,他才打消念头,重新振作,直奔北京而来。
  待把京城围得水泄不通,指日可待了,李自成竟然还是缺乏占领全天下的雄心壮志,想和本来败局已定的崇祯和谈!根本主旨是让皇上分西北给他为王。(《甲申传信录》卷一)
  结果是因为崇祯不可思议的拒绝才作罢!如此眼光,如此心态,怎么能面对更复杂的局势、更强大的敌人呢?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轻易撤离北京城,让多尔衮不费一兵一卒便抢去并美美吃掉了原来是他摘得的那个水蜜桃,埋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
  那么等到进京后大业初成,李自成是否勃然奋起,志向远大了呢?非也,非也,一连串的低劣失误,一连串的让人失望接踵而来。
  其实乍一看,李自成的形势还不错。老大帝国的心脏北京被他占了,整个北方属于他了,旧朝官员们摇身一变差不多都成新朝人了。原本走在大明勤王路上的吴三桂得知变天后也投降了,正向京城赶来,降将唐通也奉李自成之命接管了堪称天下第一边防重镇山海关(为何不用自己的精兵强将)。
  大清虽虎狼之师,强劲无比,事后证明战斗力也远胜于大顺军,毕竟攻城不是强项,多尔衮倾力前来,也只是抱着趁火打劫、能捞就捞的心态,只要李自成抱定坚守的信念,增调四方兵力入援(仅湖北荆襄一带就有七万精兵呢),再拉紧吴三桂不放,守住北京,守住华北完全是有可能的。大不了,清军还像过去那样,大肆掳掠一番而去,但难度肯定要加大,毕竟大顺军是一支新兴之师,战斗力、精神面貌等远非明军可比。
  只是现实哪有想得那样美哟,看看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都干了些什么?首先战略上严重错误。李自成一帮人入京前后,好像根本没感到满洲人存在似的,吴三桂降了,北方一切OK了,也不想着尽快稳定大局、坚固京城了。这边厢忙着登基大典什么的,那边厢目光甚至放在了派明降将马科等去收复四川了。张献忠正在干同样的事,莫非要与他决一雌雄?虽然迟早要发生,但现在不是时候呀。 。。

所幸对手也不是(2)
湖广荆襄一带本有大将白旺率领的七万精兵,却因左良玉来攻,入京前又派绵侯袁宗第那支大顺军五大主力之一去了,后来也就一直放在那里,并没有再调往京城。加上留驻大本营陕西及散布于山西、河南、畿辅、山东等地的军队,其实跟着李自成到北京的只是他全部军力的一小部分,最多不会超过十万人。至于原明降兵降将,数目不算少,可那管什么用?没跟你摸爬滚打过,经不起考验的,形势能迅速稳定下来还行,否则叛了一次,还怕再叛第二次?事后血的教训证明,危难之中仍跟着你李自成的还是那些老杠子们。
  不仅如此,当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来降后,派去镇守山海关的竟是降将唐通带领的两万人,且不说忠诚度,就这点军力,管啥用嘛,如果清军走宁锦一线,沿着河西走廊呼啸而来,这雄关还能守得住吗?现实中,即将倾国而来的清军倒没有这样做,他们走的是过去入塞的老路,但吴三桂再叛大顺回师山海关后,轻易便能夺回,就很说明问题了。如此重要的雄关,李自成要是派嫡系部队前往,日后岂会那么便宜了吴三桂?
  就凭这样的战略部署、兵员配备和防御意识,吴三桂不叛,当多尔衮带着十四五万满蒙汉八旗大军杀过来时,你李自成能挡得了吗?何况你守京城的信念还不那么坚定?
  不是说李自成没有一统天下的愿望,但就像前面所讲,骨子里满足于西北称王的山大王本性,让他难有一往无前创大业的勇气与胆略,很容易遇挫而退。李自成自己就这样说过:“陕,我父母国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岂易一西安乎!”(《国榷》卷一百零一)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都如此思维,这个王朝还能坚持得久吗?
  不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该狠批的地方自然不留情,不该的也没必要六亲不认。像大顺军入京后迅速腐化、纪律又差、人心尽丧等,历来被抨击得相当厉害,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他们于三月十九日正式入了北京城,至四月三十日撤离,前后一个半月都不到,即便想堕落又能堕落到哪里去呢?还真会影响到大顺军的战斗力?要是真能在这么短时间便发生质的改变,那也是世界一大奇迹了。
  至于人心,更是被过于夸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