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面探讨明亡时讲过,大清(后金)开国以来,前两代国君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哪想过要入主中原?努尔哈赤不用说了,本是大明人,却做叛乱者,屠杀有一手,眼界山大王,皇太极不都坦白过,他老子从未有灭明之图吗?至于他自己,又何尝有过?
观皇太极一生对明作战,五次入塞战无不胜,攻城拔寨如探囊取物,除第一次留下极少量人马驻守过遵永四城(见《己巳之变》),其余皆无占领意图,甚至松锦一战已把明军精锐打得落花流水,仍是“和”字当头,而且战略上一直采取汉族谋士们(比起主子来更有远大理想与抱负)认为是最下下的蜗牛之策,即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先取宁锦,再窥山海关,大明愿和就罢了,不和也更容易打你。
这说明什么?不是皇太极笨蛋,而是他骨子里根本就不打算灭明。否则,宁锦真有那么重要吗?五次入塞那会儿,动辄半年,哪一次受过宁锦的牵制?大后方受过袭扰吗?回军之师又遭过真正拦截吗?
待到多尔衮上台,明之宁锦防线更因松锦大战的惨败崩塌一大半,两角只剩一角宁远,带着中前所、中后所和前屯卫三个小城,实力大不如前,守卫都勉强,更别谈什么牵制了。其实宁锦让满洲人神经紧绷更多的是另一种象征意义,原来大明始终没有放弃收复辽东。
据史书记载(常常自相矛盾),多尔衮及另一个摄政济尔哈朗(很快就靠边站了),都属于满洲贵族中力主入关的激进派。既然这样,掌了权后还不弃了下策,避开宁远,西入长城,挥军南下,直捣北京,速占华北?当时形势就像前文所说真是好极了、美极了。
何况大清前期尚武重军功,新任领袖哪个不想在战场上立刻扬名树威?当年皇太极一即位,就发动了宁锦之战,便有这个因素在里面,多尔衮自然也不例外。但奇怪的是,既然目标不同,他为何又沿袭皇太极的老路,把打击的重点放在山海关外呢?
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十一日,皇位争夺战结束不到一个月,多尔衮即坐镇大本营沈阳,由济尔哈朗带着满洲铁骑狂啸而去,把关外三个小城全部拿下。不过,重镇宁远依然在吴三桂手里,大明旗帜高高飘扬。整体上这次大规模征伐,清人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有点丧气而归了。多领袖牛刀小试锋不利啊。
再奇的是,紧跟着半年内,多尔衮竟无所作为了!面对危亡在即的大明,本来最有实力,也是最有可能给予最后一击的大清,却在他的带领下,好像搞不清方向了,傻愣愣在那看着,甘做绿叶配红花起来。
仅有主动的一次是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多尔衮派人到陕西找李自成,欲结同盟共击大明,最终没有下文只好作罢。多尔衮和他的大清,经历了松锦大胜与壬午横扫后,竟如此不了解明情,对一触即溃的帝国,还想着联合起义军共同击之,眼光绝对超一流!
直到李自成抢了头彩,三月上旬兵临北京城下,到手在即,吴三桂又奉旨从宁远撤回勤王,多尔衮才于三月十六日得知了一点情况。还不是关于李的,而是有关吴的自动撤退,让他感觉到了大明有什么异常(信息收集多么迟缓),才决定乘机攻明(不是大顺),来个混水摸鱼,就这还不是马上,而是四月初。真是无语!兵贵神速呢?抢抓机遇呢?
更奇的是,多尔衮带着大军四月初九从沈阳出发,明知吴三桂撤了,他却不从梦寐以求的宁锦大道跟进,乘机拿下山海关,而是又踏上了过去从蓟门一带入中原的曲折老路线,联想到去年还全力攻了一次宁远,试图打通一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而且多尔衮仅以每日平均五六十里的速度慢腾腾前进,跟春游似的,真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北京城下?更搞笑的是,十三日渡过辽河后,他才得知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崇祯完蛋了!原来我们雄才大略的多领袖,就是这样纵览全局的。
真是看不懂了,如果没有李自成东进北京在先,多尔衮会无为到何时?激进在何方?有本事在何地?人家在襄阳建立政权后,路线很明确,先下西安,再克北京嘛。而他多尔衮却于明亡在即之关键时刻,不知彼心无底,反应钝动作慢,更严重的是方向太模糊、目标不明确,纯粹摸着石头过河,就像他自己所言:“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张怡《谀闻续笔》卷一)这一点在他此次出兵过程中,可谓尽显无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燕雀岂会成鸿鹄
多尔衮得知吴三桂从宁远撤退,预感明必有大变后,反应迟钝了点,行动缓慢了些,只是能力方面的问题,不能说他内心里不重视。
多尔衮倒是下令全国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从军(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卷四十五),就像他老爸老哥曾经做过的那样,倾举国之力入侵中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呀。满洲人虽是一个小民族,百万人总该有吧,就算按照各方记载最低数字六十万来计,老弱病残PASS掉,青壮年也不会低于十万的,再加上归附的比满人更多的漠南蒙古人,还有占了帝国大部分人口的汉人,想想能征多少兵吧。况且除了汉人定居民族特性,满、蒙可都是男人们上马便是兵、下马就是民的主儿,既比中原民族征兵易、成本低、来得快,又能轻松得到更多能征惯战之士。
因此多尔衮带走的人马最保守估算也当有十四五万强兵,也许都有二十万了,只是清人极不愿记载自己每次出征的军队数量,很难搞得清确切数字罢了。那个时代,中原民族与游牧渔猎民族打仗吃老大亏了,有些人竟还用双方总人口及军队人数来比较,得出满洲人最终获胜的超凡伟大,极端幼稚不是?
一下搞了这么多人马入中原,说没有大志向在后面撑着,好像都不太有人相信,那就让咱们看看历史上名头非常响亮的大清第一汉臣范文程,于四月初四(1644)大军未出发前,给多尔衮上的奏书咋说的吧。可不要小看这个,它可是一向被后人拿来作为清人入主中原的总战略方针来看的,代表了帝国统治阶层的最高精神。不过清官方记载时已多次删改,很难看到原文全貌了,但其中仍透露出来的与清人早有定鼎之志不相符的东西,倒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乃者有明,流氛踞于西土,水路诸寇环于南服,兵民煽乱于北陲,我师燮伐东鄙,四面受敌,其君若臣安能相保?……今明朝受病已深,不可复治,河北数省,必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彼明之君,知我规模非复往昔,言归于好,亦未可知。……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内地而不守之故,及今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也。……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之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以为门户,我师往来,斯为甚信。惟摄政诸王察之。”(全文详见《清世祖实录》)
看下来,真要怀疑这范文程的韬略水平了,文章写得乱姑且不去说它,战略上也是杂七杂八,没有一个主心骨,还有点自相矛盾。什么明已不可治啦,河北一带将归他人啦,与咱争天下的换成流寇啦,不要再抢掠百姓啦,得民心河北传檄可定啦(清人得天下啥时凭的是人心),大明愿和也不要拒绝啦(不可治了还跟它和什么),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啦(等于没说),长城内要择一坚城固守啦(不是要夺河北吗),等等。不过其中有两处倒值得关注。
一是进兵的最大着眼点一再停留于河北数省(黄河以北,大致今华北),加上其他种种迹象可表明,大清起初的入主中原,跳不出四百年前金国的窠臼,最大限度也就是占据河北而已,哪里是什么整个天下。这从刚入关后的表现,也可看出。
二是没有一次提过李自成入京,倒是能侧证出当时的多尔衮确实不明了北京的状况,才会在大明北方已亡时,还把直接矛头对准它,直到十三日大军渡过辽河,方知北京实情,原来对手变成李自成了。
据记载,范文程还向多尔衮进过一次大策:“自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且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虽拥众百万,横行无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