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的一些部门,还有美国其他情报机构的代表参与这一过程。
按照美国的战略常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电子监听的一个目标。大使馆往来的电话和电报是美国“国家情报手段”的首要目标之一。我在南斯拉夫任职期间,同美国驻南联盟使馆保持交往。美国驻南联盟临时代办曾来我馆参加国庆招待会,美国使馆武官也曾来过我馆拜会任武官。因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总部关于没有注意到中国大使馆1995年迁址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第三,如果建议目标通过了上面那道核实,该项目会提交到北约布鲁塞尔总部,再通过一次复查程序。在北约总部的联合情报和联合行动部,对所建议的目标进行证实的美国情报人员用北约其他国家提供的情报再次核实。在目标批准之前,北约情报人员还要进行地面核实。在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中,可能让贝尔格莱德的地面情报人员在炸前亲眼见一见这个目标,以证实确定这一目标在各方面是准确无
炸馆事件解析之一(3)
误的。
第四,如果像有关人员所说,将中国大使馆定为目标时,没有核实情报,那就完全是北约指挥部的重要人物故意破坏。根据北约的内部规定,除非布鲁塞尔得到目击证人的证据,确认有关目标的情报是正确的,否则这些人不能授权轰炸。
第五,在这次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战争之星”一共执行了150次战斗任务。其中149次任务中,战斗人员并不知道袭击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拿到目标的经、纬度,也就是该目标的坐标数据,飞行员就按照手中掌握的这些数据来投放炸弹。但是,5月7日晚上的轰炸目标却显得有些特别,除了坐标数据之外,在旁边,还有一行文字:“南联盟军需供应部。”这是一个“奇怪的巧合”,还是“欲盖弥彰”呢?
第六,美国国家地图局不愿充当替罪羊。该地图局5月16日发表一份正式新闻稿,强调“使用我们的产品的人员,不管是国务院、情报分析家,还是陆军、陆战队、海军或空军,都可以信赖国家地图局全力以赴的及时性、准确性……”声明说,“国家地图局的用户对我们有巨大信心。”声明还进一步强调,“最近有关国家地图局地图准确度的新闻报道,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国家地图局发言人珍妮·拉弗利向《亚洲周刊》证实:“我们的地图正确地标示了中国大使馆及南联盟军需局的位置。”她说,“问题一定出在其他数据上,因为瞄准轰炸目标不只靠地图。”由此可见,美国国家地图局的郑重声明有力地驳斥了“地图标错”之说。
第七,就在误炸之说甚嚣尘上之时,5月18日,南联盟建筑师向记者展示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所在位置的图示。它说明使馆与两度遭空袭的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大楼的直线距离为两公里以上,使馆距南联盟政府大楼也有一公里。他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是建筑在一片空地上,馆舍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荒地,那里没有任何建筑,更谈不上什么军事设施。”炸馆之后,到此地参观的我国内以及外国代表团看完使馆所在地及周围环境之后,都认为美国和北约的说法无法置信。美国国防部的一位高级官员也表示,中情局所说的由于“过期地图”造成的轰炸很难站得住脚,因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早在四年前就搬到了现在的新地址。
第八,美国和北约口口声声说要轰炸的是“南联盟军需供应部”,实际上它的名称是“南联盟物资供应局”。炸馆之后,我曾专门驱车去看过这个地方。该局距使馆直径距离约公里,要绕过好几个街区,位于一个居民区的一角,是一个不大的灰色二层建筑。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建筑规模及建筑特色,同使馆毫无相似之处。把使馆同物资供应局混淆造成误炸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轰炸中国使馆约两周之后,北约用一枚炸弹轰炸了这个所谓的“南联盟军需供应部”大楼。令人十分费解的是,为何轰炸南联盟内务部、联盟国防部、南军总参谋部等十分重要的项目由北约总部策划和执行,而一个小小的“南联盟物资供应局”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亲自策划,并从美国本土派遣重型轰炸机远涉重洋去实施轰炸呢?
基于上述种种,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究竟是否是根据“标错的地图”、“过时的航拍照片”而实施的误炸,还是由读者自己去下结论吧!
炸馆事件解析之二(1)
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媒体蜚短流长。不难看出,有的媒体是为美国和北约的全球战略服务,因此,也就为其炸馆行为辩护,事后为其行为寻找借口。
说法之一是,轰炸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据说,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测,说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我驻南斯拉夫记者认为,要不是这位记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务的那家报纸与某些势力配合,其动机令人怀疑。当然,这位记者的背景我们就不去考究了。
我在这里可以郑重地声明,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捏造。我不愿去分析谎言制造者的意图,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么样的奖赏。我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
迄至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斯拉夫已经进行了45天,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据事后有关媒体报道,南军最好的装备转移到安全的地下要塞,飞机、计算机、雷达系统被深深地藏匿在地面以下。据称,地下工事完全可以承受中等强度的核打击。北约空袭结束时,南斯拉夫军队从科索沃完师撤出,可为佐证。总体来说,南斯拉夫老百姓对南斯拉夫当局抗击北约侵略的政策是支持的。尽管经常断水断电,人们尚能忍受。同仇敌忾仍是社会的主导气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内乱的迹象和可能。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不存在避难的问题。
退一万步说,假如米洛舍维奇真的在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无权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奇怪的是,直到2004年10月,还有这种说法。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近日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彼得科维奇说,北约情报部门获悉,5月7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招待会,米洛舍维奇将出席,因此北约决定轰炸使馆,目的是置米洛舍维奇于死地。
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原因在于消息来源是南斯拉夫方面,而消息的传播者竟是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官员。我不认识这位官员,也不知道他是为谁从事情报工作,更不知道他是否是某国情报机构在南斯拉夫情报部门的卧底。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没有哪一个使馆还举行招待会,更何况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举行招待会。在平时,起码我在贝尔格莱德任职期间,米洛舍维奇总统除了出席塞尔维亚总统米鲁蒂诺维奇举行的南斯拉夫国庆招待会之外,从未出席外国使馆举行的招待会。我在南联盟期间,曾举行过三次国庆招待会,米洛舍维奇从未出席过。特别是在战争期间,米洛舍维奇更不会出席外国使节举行的招待会。我想,彼得科维奇上校的说法,也许会蒙蔽一些不谙世事的人,但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识破这种说法是一个骗局。
说法之三,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