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游戏是博弈论中诸多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其基本前提是每位参赛者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是力图为自身利益考虑。这个问题的一项教益在于,显而易见的策略——每位参赛者都试图除掉较强的对手——并不一定是好策略。
当然,我们无须对枪战博弈进行严格的论证,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枪战博弈可能类似于政治或经济的竞争。按照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温布拉姆斯的看法:枪战博弈的知识可以扩展到多位候选人的政治竞选上,布拉姆斯说道:“看来这些候选人的最佳战略,莫过于在他的部分政治势力范围内追随最强的对手。”
博弈智慧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而且另外还有两位自由主义者,那么你就要追随最强的一位。于是所发生的情况将是两位最强的对手就会彼此攻击,而且最弱者就会存留下来了。
第119章 轮流出招的策略()
轮流出招,就是每个参与者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他的这一步行动将会给其他人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也就是说,相继出招的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预计其他参与者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据此盘算自己的最佳招数。这种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方法非常重要,是确定策略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我们同样可以用发生在两大媒体之间的一场战争作为案例来说明,不过这一次是价格成为双方交火的炮弹。
1994年夏天,纽约邮报试验性地在staten岛把报纸零售价降到了25美分,不久,其主要对手每日新闻做出反应:把价格从40美分提高到50美分。这件事看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但它却不过是一连串博弈行动的结果而已。
原来,两份报最早的价格都是40美分,但纽约邮报认为报纸的零售价应该涨到50美分才更合适,于是率先采取了行动。而每日新闻则借机把价格停留在40美分上,结果纽约邮报失去了一些订户以及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当时纽约邮报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每日新闻的价格却一直按兵不动,纽约邮报颇为恼火,认为需要告诉每日新闻:如果有必要,他有能力发动一场报复性的价格战。
当然,最可信的证明就是真的发动一场价格战,但那也会对自己造成损失,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纽约邮报的目标是既要让每日新闻感到威胁的可信性,又不投入真正战斗的费用,于是它设计了一种让每日新闻提价的战术,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力量显示,就是在staten岛上把价格降到了25美分。销量立竿见影地上升了,而每日新闻也认识到了其用意。
鉴于去年时代和每日电讯之间发生在伦敦的价格战的可怕后果(1993年9月时代从45美分降到了30美分,迫使每日电讯也降价,结果每日电讯的利润大幅下降),以及这次staten岛的行动,每日新闻放弃了投机心理,采取了明智的妥协策略,也将报价提高了10美分,它既不敢也不愿激怒纽约邮报,再者涨价对它来讲也并不吃亏。
从博弈双方的支付情况来看,这也正是双方的优势策略下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这些例子归纳为一个指导同时行动的博弈的法则,即: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不要考虑你的对手会怎么做。假如你没有一个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就假定他会采用这个优势策略,相应选择你自己最好的做法。
东晋时,桓玄执掌朝权后,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表面受令,而在暗中扩展势力。刘裕平桓玄之乱后控扼东晋朝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的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
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趁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机,实施北征。他们率军在始兴会合,然后分东西二路北上,进入湘州(治今长沙)与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诸郡,一路势如破竹,声威大震。徐道覆力主东进,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
刘裕闻讯自北伐前线急返京师,部署防卫。来到长江边,刘裕对各位将领说:“贼兵如果从新亭直接挺进,那么他们的锋芒就不可阻挡,应该暂且回避一下,是胜是负也就不可推测了。如果他们回到西岸去停泊,这就可以一战擒之了。”
徐道覆建议从新亭进军白石,然后烧掉战船登陆,分几路进攻刘裕。卢循打算采取尽可能保险的策略,对徐道覆说:“根据敌军的慌乱程度来看,他们自会在几天内崩溃散乱。现在,决定胜负也就是一个早上的事,一味凭侥幸在战场上投机取利,既不是一定能战胜敌人的办法,又会损兵折将,不如按兵不动。”
刘裕登上石头城,遥望卢循的部队,最初看见他们向新亭方向移动,刘裕脸色稍变,恐怕卢循发动突然袭击。后来他看见敌军船只回到蔡州停泊下来,马上调动各路军队转移集中,砍伐树木在石头城和秦淮河口等地全部立起栅栏。同时命人尽快整修越城,兴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座堡垒,派兵在那里把守。结果,卢循兵临建康近两月,兵疲粮乏,被迫于七月初退还寻阳,最后兵败投水自杀。
博弈智慧
卢循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应该受到对方状态的影响,而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这是他的最优策略。作为进攻的一方,无论对方是已经调集了人马还是没有调来人马,他的策略都可以保证自己的锐气不被挫伤,并且制造最大的压力。
第120章 先发制人()
在枪手博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当我们与对手势均力敌时,能够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只有采取先动策略,抓住时机,才能获胜。
在枪手博弈中,在三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作为弱势一方的枪手丙的最佳策略是后发制人。但是假如三方实力相当时,是否还要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呢?显然在实力相当的枪手博弈中,谁先出手谁胜出的机会就更大。所以说,在枪手博弈中,选择何时出手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与人进行枪手博弈时,我们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应受什么理论或教条的约束。对于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在与其兄其父三方之间的博弈中,可谓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李渊当了皇帝以后,根据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习惯,在武德元年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把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而后李渊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委任李建成以军国大事,目的就是想在大臣和诸子之中让他树立威望,巩固他的太子地位,为将来他继承帝业打下基矗
为了让李建成熟悉国事,提高处理政务的本领,李渊每次临朝,都让他坐在自己附近,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唐高祖李渊还让他亲自处理。此外,李渊又命李纲、郑善果为东宫官员,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机要问题。尽管高祖想方设法提高李建成的威信,但李建成还是辜负了高祖的厚望。他在东宫不习诗文、不理政务,整日无节制地饮酒,还搬弄是非,在兄弟之间制造不和。李纲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劝诫又不见成效,便在武德二年十二月,以年老体衰为由,辞职离开了东宫。
此后,李建成的处境日益不妙,而李世民却逐渐受到高祖的重用。武德三年,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平定了刘武周割据势力,收复了汾阳广大地区。武德四年,李世民又奉诏消灭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支劲旅,极大地巩固了李唐政权。在这一年七月的一天,当李世民胜利地返回长安的时候,他身上穿着黄金甲,而且在后面还紧随着二十五员大将和一万铁骑,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很是威风,李世民受到了高祖和满朝文武大臣的隆重欢迎。这时候,世民已经滋长了当天子的念头。
李建成见李世民的威望日益提高,感到十分不安,于是,便拉拢李元吉一起对付李世民。李元吉是高祖李渊的第四子,勇猛过人,也立过战功。但他骄淫放纵,名声不好。虽然这样,李元吉内心深处也在想着皇位的继承权。他不止一次地私下衡量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实力及影响,以便决定投靠哪一方。经过周密的考虑,李元吉最后选择了李建成。
李建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