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节物权的类型
一、物权的类型体系
(一)物权的学理上的类型体系
1。所有权与定限物权
此系以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为标准所作的区分。所有权,指在法律限制范围内对于所有物为全面的支配的物权。这种对于物的全面的支配利益表现为两种利用形态:一是实物的利用形态,又称物资的利用形态,指所有人自己对物进行利用,或通过设定基地使用权、租赁权等将所有物供作他人利用而自己收取对价;二是价值的利用形态,即以所有物提供担保获取信用,或者将所有物予以处分,而获取其价值。
“定限物权”一语,系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所创,最早源出于罗马法jusinrealiena,指所有权以外的仅得于一定界限内对物进行支配的物权。定限物权依其所支配的内容为标准,可大别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以支配标的物的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物权,如传统民法上的地上权、典权、永佃权、地役权等等,均属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指以支配标的物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等均属之。
法律区分所有权与定限物权之实益,在于定限物权有限制所有权之作用,其效力恒较所有权为优。如同一土地上,所有权与基地使用权并存时,后者得较前者优先使用该土地。
2。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
此系以标的物之种类为标准所作的区分。以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为动产物权,包括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动产抵押权及留置权。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为不动产物权,如不动产所有权及传统民法上的地上权、地役权、不动产抵押权、永佃权及典权等。以权利为标的的物权,为权利物权,包括权利质权与权利抵押权两种。
法律区分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之实益,在于这些物权之成立要件、效力及得丧变更有所不同。
3。主物权与从物权
此系以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为标准而作的分类。主物权,指不以主体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及传统民法中的地上权、永佃权、典权等。这些物权,或根据主体的设定行为而取得,或根据法律规定的其他事实而发生,其取得与存在均与主体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无关,从物权,指从属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担保物权因从属于债权而存在,故为从物权。传统民法上,地役权须从属于供用地之权利而存在,因此也属于从物权。
二者区别之实益,在于主物权得独立存在,而从物权则从属于主权利而存在。
4。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
此系以物权之发生是否基于当事人之意思为标准而作的区分。意定物权,指依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的物权,如质权、抵押权等。法定物权,指非依当事人的意思,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发生的物权,如法定抵押权及留置权等。
二者区别之实益,主要在于成立要件与适用法律的不同。
5。登记物权与非登记物权
此系依物权之取得是否以登记为标准而作的区分。登记物权,指物权的设定、变更及终止须经登记机关登记才能产生相应效力的物权。按照现代各国法,土地与房屋所有权、基地使用权、永佃权、地役权、采矿权、渔业权、抵押权等不动产物权,其得丧变更须经登记,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力。因此,这些以土地、房屋为标的物的不动产物权便是登记物权。非登记物权,指物权的得丧变更无须登记即可产生相应法律效力的物权。一般而言,动产物权均属于非登记物权,非登记物权以物之占有为向社会公示的方法,其变动通常无须登记,而只须交付即生效力。
6。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
此系以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限为标准而作的区分。有期限物权,指仅能于一定期限内存续的物权。以约定方式设定的定限物权,除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者外,一般均为有期限物权。无期限物权,指未定存续期间,得永久存续的物权,如所有权及传统民法上的永佃权等。
二者区别之实益,在于前者之存续期间届满时,即当然归于消灭,而后者则除抛弃、标的物灭失或其他原因外,永存不灭。
7。本物权与占有
此系以是否有物权之实质内容为标准所作的区分。在现代大陆法系民法,除日本民法明定占有为权利(“占有权”)外(日本民法虽将占有规定为“占有权”。但此“占有权”,并不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物权,而是基于对物的事实上的支配而生,伴随对物的事实上的支配的消灭而消灭,且只有排他效力,而无优先效力与物权的物上请求权效力。因此,日本民法虽名义上将占有规定为“占有权”,但实质上仍然是肯定占有为一种事实。参见(日'原岛重义、高岛平臧:民法讲义2(物权),1982年2月版,第148页。),其他国家或地区民法,大都规定占有为对标的物有支配力的一种事实,而非物权。对占有而言,举凡一切物权乃至租赁权都是本权。
二者区别之实益,在于确定有无本权之存在,以确定保护方法。
8。普通物权与特别物权
此系以物权所依据的法律之不同为标准而作的区分。普通物权,指民法典(在我国为民法通则及担保法)规定的物权,因此又称为民法上的物权。特别物权,又称准物权,指由特别法规定的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所谓“特别法”,指兼有民法规范和行政法规范的综合性法律,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矿藏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等。与民法典规定的物权相较,特别法规定的物权具有下列特殊性:一是它们一般依特别法规定的特许程序取得;二是权利的行使通常受较强的行政干预;三是在法律的适用上,其往往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只有在特别法没有规定时,才准用民法典的规定(参见李开国:民法学(专题讲座),西南政法大学1995年版,第355页。)。
须注意的是,特别物权一语,日本学说上称为“以物的采掘为目的的特殊物权”('日'稻本洋之助:民法2物权,第50…51页。),包括矿业权、采石权及渔业权。按照日本矿业法(1950年),地下矿物的所有权非属于土地所有人,而是归国家独占所有,因此当事人可通过一定程序而取得一定地域的矿物的采掘的权利。采石权,依日本采石法(1950年)第4条,指采取他人土地中的岩石、泥沙的权利。至于渔业权,其情形则大抵与我国法上的渔业权相同。此矿业权、采石权和渔业权,依日本现行法,均属于特殊的物权类型,其中渔业权还可作为抵押权的标的。
9。关于取得物权
取得物权,为德文dinglicheerwerbsrechte之意译,为定限物权之一种,主要包括优先承买权和期待权两种,指于一定条件下,得就他人之物取得物权的权利(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台'1992年版,第42页;史尚宽物权法论,第15…16页。)。
(二)近现代各国民法典上的物权类型体系
1。法国民法典(1804年)
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由拿破伦亲自主持制定的肇开近代民法法典化运动之先河的第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法典,当然也是罗马法衣钵的第一继承者。这部法典关于物权与债权的规定大都取自罗马法。因采“罗马法”编制体例,故整个法典由“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与“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三编构成。关于物权的规定主要见于第二编——“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中。整个法典虽未规定“物权”一词,而且也未设物权之定义,但法典中的诸多条文表明,这部法典也规定了较为详尽的物权制度。一般认为,法国民法典确立了以下的物权类型体系: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住居权、地役权、质权、抵押权、留置权及先取特权(优先权),等等。
2。奥地利民法典(1811年)
1811年6月1日,反映各阶级平等关系的、主要规定市民法基本原则的奥地利民法典abgb问世了(陈忠馨译:德国民法典的编纂经验,法学丛刊第127期,第114页。)。这是一部建立于自由、平等及财产所有权理念之上的(陈忠馨译:德国民法典的编纂经验,法学丛刊第127期,第儿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