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物权法原理-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28…831条;关于法定不动产担保权制度,规定于第837…84i条。)。

    债务证券,即附有不动产担保权的人的债权。这是为瑞士民法所独有的制度;定期金债券,即存在于不动产上的土地负担的债权,类似于德国民法的土地债务制度。按照瑞士民法,定期金债券,仅得于农地、住宅及其他建筑用地上设定。须说明的是,无论债务证券或定期金债券,都属于抽象的担保权,一方面其不得另附条件或酬金;另一方面,设定债务证券和定期金债券时,作为其基础的债权关系,也将因变更而消灭(参见日本柚木馨、高木多喜男:担保物权法,有斐阁1973年版,第200…201页;瑞士民法典第842条以下。)。

    五、日本法上的抵押权制度

    1870年日本着手起草民法典之前,日本抵押权制度已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律令时代,封建法时代及维新法时代。明治23年(1890年),日本公布了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而制定的民法典,此即所谓“旧民法典”。关于抵押权,该法典几乎完全继受并移植了法国民法典的规定。明治29年,日本废弃“旧民法典”而重新制定新民法。不过关于抵押权制度,重新制定的新民法并未作任何实质性变动,相反却是一脉相承地承袭了旧民法典的规定。因而可以肯定,日本抵押权制度在归属上并非属于德国法系,而是属于法国法系的抵押权制度(日本现行民法典上的抵押权制度,主要是受法国法、意大利法、奥地利法及比利时法的直接影响而规定的制度。参见'日'椿寿夫编:担保法理的现状与课题,日本社团法人商事法务研究会1995年版,第304页。)。

    从日本民法典的规定来看,日本抵押权制度不如德国法、瑞士法那样纷繁复杂和盘根错节。按照日本民法,抵押权主要为一种保全性的约定担保物权,具有附从性、不可分性及物上代位性。前述德、瑞民法抵押权之次序固定原则、独立原则,于日本抵押权均无从谈起。

    值得注意的是,自明治38年以来,伴随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之一日千里的发展而产生的对担保制度的急迫需求,于民法典之外,日本次第建立起了规模宏大的特别法上的抵押权制度及其体系。

    这些特别法上的抵押权制度,一方面弥补了民法典抵押权制度之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展了民法抵押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对于促成1945年以来,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啻具有重要的贡献。关于日本特别法上的抵押权制度,本书将于本章之末论及。

    六、我国的抵押权制度

    据考证,我国之有“抵押”这一名称,系起自于清代以前,主要称为“指”。此外也有以“悬钱立券”、“抵当”、“质压”、“抵借”,以及“指地借钱”等文字,指称抵押的戴炎辉:吾国近世抵押权,载于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下),'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28页。。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较为成型的抵押制度之滥觞大抵可以溯及到六朝时代。南史临川静惠王宏传:“宏,都下有数十邸、田,悬钱立券,每一田宅、邸店,悬上文券,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说的就是抵押问题。唐、宋两代以至清朝,抵押制度颇为流行,并被广泛利用。不过终因我国古代之时,占有质较为发达,故使作为非占有质的抵押制度始终稍逊一筹参见郑玉波:民法物权,第21页。。

    法制史上,揭开我国之建立近现代意义上的抵押权制度之序幕的,是满清末年第一次民律草案之拟定。该民律草案物权编参酌德国民法立法例,规定了土地债务、抵押权、不动产质权与动产质权等各种担保物权。这中间除动产质权外,其余均属于以不动产为客体的担保物权。嗣后不久,复有第二次民律草案之拟定。第二次民律草案,从我国当时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摒弃了第一次草案中的土地债务及不动产质权,同时又效仿日本民法的规定而增加规定了权利质权。至于抵押权与动产质权,则一仍其旧,不作变动。民国18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国民法,该民法依照我国固有习惯,并参酌当时先进国家立法规定,于物权编专设抵押权一章(陈开洲编:中华民国六法理由判解大全(第2册)第919页载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抵押权制度的立法理由如下:“查民律草案物权编第六章第二节原案谓,抵押权者,标的物不由债权人占有而成立之担保物权也。故抵押权之利益有三:一,设定抵押权后,仍得占有标的物而使用收益处分之,是于抵押权人有利益也。二,抵押权人不负保存标的物之义务,而能取得完全之担保权,是于抵押权人有利益也。三,标的物仍存于所有人之手,即仍存于抵押人之手,于改良并无妨害,是于社会有利益也。本法斟酌中国之习惯及外国之立法例,特设本章之规定。抵押权有三种:一为法律上之抵押,二为审判上之抵押,三为因法律行为而设立的抵押。各国立法例有认此三种抵押权者。惟审判上之抵押非实际上必要,本法仅认因法律行为而设立之抵押及法律上之抵押二种。各国立法例有认动产及不动产俱可抵押之标的物者,然以动产为抵押物,实际并不能全其效用,除法律特别规定外(例如以船舶为抵押是即特例),应以不动产为抵押之标的物。又有认债务人之一切财产俱可为抵押权之标的物者(例如一般抵押是),此有害于交易上之安全,故本法均不采用”。转引自郑玉波:民法物权,第212页注释1。),以资适用。到此,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抵押权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囿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迄至1986年民法通则颁行以前,我国都始终未有建立起制定法上的抵押权制度。1986年民法通则反映当时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规定了抵押权制度。但因受眼界及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认知程度的限制,民法通则关于抵押权的规定,不但十分简略,同时也极难适用。1992年,随着我国之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担保物权制度,尤其是其中的抵押权制度的任务,也就十分迫切的提出来。而且这种迫切性随着时光之推移而日盛一日,与日俱增。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这一崭新要求,1995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通称担保法)。依此担保法,我国抵押权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完善,此前社会经济关系中抵押权问题无法可依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但冷静审思,并将这部法律有关抵押权的规定与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法国等之同类立法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担保法关于抵押权的规定,仍是十分初步、幼稚,甚至说是有重大缺陷和不足的。因此之故,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关抵押权立法的先进经验、判例及学说理论,以建构我国完善而系统的抵押权制度,将仍然是摆在我国民法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历史课题。

    七、抵押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关于德、瑞抵押权制度对于我国未来抵押权制度的影响

    我国现行抵押权制度,其法律构成与法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抵押权制度大体相同,皆属于以担保特定债权之清偿为目的的保全性抵押权制度。在此保全性抵押权制度,抵押权系从属于债权而存在,抵押权本身不得作为交易的客体而于市场上辗转流通。与德、瑞民法抵押权,系以流通性抵押权为原则,抵押权本身得作为独立的投资对象而于金融市场上辗转流通,显不相同。尤其是德、瑞抵押权独立性原则,更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法国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抵押权制度所不具有。应当看到,抵押权独立性原则,一方面是德、瑞流通性抵押权制度建立的基石之一(另一基石为抵押权的公示与特定原则),另一方面它也使抵押权的价值权性质得到了最纯粹、最淋漓尽致以及最始终一贯的表现。概言之,它使抵押权的价值权性质达到了表现上的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可以肯定,抵押权独立性原则之完全确立,标志人类法律文明于抵押权领域已经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这样说来,是否意味着抵押权的独立性原则就是现代乃至未来各国家和地区抵押权立法所应遵循的基本方向呢?换言之,各国家和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