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官军积习深,胜不让,败不救。国藩练湘军,谓必万众一心,乃可办贼,故以忠诚倡天下。其后又谓淮上风气劲,宜别立一军。湘勇利山径,驰骋平原非所长,且用武十年,气亦稍衰矣,故欲练淮士为湘勇之继。至是东南大定,裁湘军,进淮军,而捻匪事起。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其策西事,议先清陇寇而后出关;筹滇、黔,议以蜀、湘二省为根本。皆初立一议,后数年卒如其说。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藩婉拒之[诸国期望中国早日恢复和平,以发展商业、贸易,因此愿意提供军事援助。但曾国藩等人唯恐邀请外国军队参与战事,将节外生枝、甚至引起外患,故此拒绝]。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

    九年四月,天津民击杀法领事丰大业,燬教堂,伤教民数十人[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流传反基督教传单,民众遂围教堂抗议。法国领事要求天津地方政府驱散抗议者,被拒绝。领事在归途中与一位官员发生辩论,随后开枪射死这位官员的随从。围观民众激愤之下,杀死了这位领事和他的随从。随后事件失去控制,激怒的民众在随后的骚乱中杀死了数十名各国传教士、在津人员,并纵火焚烧了教堂。与事件有关的各国提出了惩凶、道歉、赔偿的要求,并派遣海陆军来中国,以施加压力]。通商大臣崇厚议严惩之,民不服。国藩方病目,诏速赴津,乃务持平保和局,杀十七人,又遣戍府县吏。国藩之初至也,津民谓必反崇厚所为,备兵以抗法。然当是时,海内初定,湘军已散遣,天津咫尺京畿,民、教相哄,此小事不足启兵端,而津民争怨之。平生故旧持高论者,日移书谯让,省馆至毁所署楹帖,而国藩深维中外兵势强弱,和战利害,惟自引咎,不一辩也。丁日昌因上奏曰[丁日昌:早年在地方训练团练有功,随曾国藩、李鸿章办理军务、洋务。东南战事结束后,在上海处理对外交涉。后任福建巡抚、驻南洋,提出开发台湾建议。]:“自古局外议论,不谅局中艰苦,一唱百和,亦足以荧上听,挠大计。卒之事势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而局外不与其祸,反得力持清议之名,臣实痛之!”

    国藩既负重谤,疾益剧,乃召鸿章治其狱,逾月事定,如初议。会两江缺出,遂调补江南,而以鸿章督直隶。江南人闻其至,焚香以迎。以乱后经籍就熸,设官书局印行,校刊皆精审。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子纪泽袭爵,官至侍郎,自有传;纪鸿赐举人,精算,见畴人传。

    延伸阅读

    魏源与清代的“经世派”

    魏源的父亲是江苏的地方官,颇受在任高级官员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的赏识。魏源开蒙后读书刻苦,但是科举不顺,考中举人后一直未能再中进士。深知魏源才华的人都颇为惋惜,因为清朝选拔汉人官员,往往非进士不取。因此魏源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教习和幕宾的身份度过的。在官宦家庭的教习生涯,在官府参赞政务的幕宾经历,以及各地的游历考察,有助于魏源获得经世济用的视野和才干。

    晚清诸多经世派官员多有任职江南诸省的经历。魏源长期在江南地方政府参赞政务,自然与许多经世派官员往来密切,其中不乏贺长龄、陶澍等佼佼者,而林则徐更是魏源的知交。道光初,魏源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为幕宾,以贺长龄私人顾问的身份参赞政务。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也常向魏源咨询海运、水利事务。道光中叶,升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延请魏源入幕,协助改良盐政。魏源建议将官府一手垄断的盐政改为让商人自由经营,仅向官府缴纳盐税。新制推行后,盐价大降,私盐走私消失,而盐税依然有所增长。在陶澍幕府供职时,魏源还制定了使黄河改道入海、改漕运为海运等计划。太平军攻占江南后,魏源改行海运的计划被采行。但治河的计划却因为战乱搁浅,到咸丰中叶,黄河自然改道,下游损失惨重。晚年时,魏源终于考中进士,不久又因母丧去官。太平军攻掠东南地区后,魏源以地方官员身份举办团练,先后与太平军、捻军交战。后来辞官归乡,修订生平著述,直至去世。

    中国古代编撰规制恢弘的政治、经济、军事论文集,始自明代,其中以陈子龙等编撰的明经世文编影响最大。明经世文编成书于崇祯年间,其时明王朝已积重难返,但是“经世济用”的思潮却因此风行一时。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国势日渐衰颓,有志之士企图力挽狂澜,贺长龄就是此辈中人。道光初年,贺长龄决心编撰“经世济用”的文集,激发时人留心时务,以图改良之计。但贺长龄苦于政务缠身,无力亲自主持编撰事务,因此延请他赏识的魏源代劳。魏源果然是人尽其才,他不仅完成了皇朝经世文编的编撰,甚至也因此成为清代杰出的“经世派”学者。林则徐被贬官后,将在广州搜集、翻译的各国材料交给魏源,请其编撰成书。后来魏源据此完成了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清“经世派”的名著,也可称是清人介绍西学的开山之作。清朝的经世派官员经历大多相近,其趣味也往往相去不远。他们之间以乡党、同门、同僚、姻亲等联系,结为一联系亲密的集团。陶澍,湖南人,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陶澍与后来的湖湘经世派十分亲近。陶澍对年轻的胡林翼十分赞赏,将女儿嫁给他,并为之延请名师督导课业;左宗棠尚为布衣时,陶澍就欣赏他的才华,与其结为儿女之亲,并在临终前请左宗棠课训自己的独子;曾国藩对陶澍也十分仰慕。故而张之洞称道清末人才多缘自陶澍的提携。

    贺长龄,曾任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贺长龄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与更早在岳麓书院就读的陶澍师出同门。贺长龄在京师与陶澍交游密切,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与时任巡抚的陶澍合作,政绩可嘉。贺长龄的女儿嫁给了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

    林则徐,福建人。曾任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与陶澍、贺长龄同事多时,以合作有方著称。

    魏源,湖南人,是陶澍、贺长龄的晚辈。陶澍、贺长龄十分赏识魏源的才华,对其多有提携。但是因为科举应试不中,魏源倍感仕途艰难。入贺长龄幕府后,魏源受到贺氏影响,渐渐具备了“经世派”学者的修养。魏源后来又供职于陶澍、林则徐的幕府,并与幕主来往甚密,尤其林则徐更是魏源的知交。

第97章 李鸿章办洋务() 
(近代)赵尔巽等

    导读

    本文选自清史稿卷四一一李鸿章传。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的官宦家庭,其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李鸿章早年曾经师事曾国藩,并随其修习经史。考中进士后,李鸿章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位,这是承平时期晋升高级官员所不可或缺的阅历。曾国藩奉命在籍办理团练时,李鸿章一度在曾氏幕府供职。但不久之后,李鸿章与曾国藩相处不洽,自动离去。在此后的几年里,李鸿章坚持在安徽办理团练,结果多次败于太平军之手。湘军东下后,李鸿章重回曾国藩幕府,深受曾氏赏识。湘军攻陷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