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餐时间到了,菜肴已经搁在饭桌上,清香四溢,素菜占了大半,荤菜只有两三个,一大盘凉拌猪耳朵放在正中间,显得格外醒目。范绍增喜欢吃猪耳朵,刘湘知道他的嗜好,特意让副官从成都九眼桥“官记猪耳朵饭店”买来凉拌猪耳朵,给他解馋。
“哈儿,今天就不喝酒了,晚上我还要会客,吃饭吧!”刘湘到旁边蒸笼里舀了两碗饭,分给范绍增一碗,说道。范绍增连忙接过饭碗,回答:“酒嘛,啥时候喝都可以,不能耽误司令的正事!”
刘文辉、刘湘叔侄都是成都近郊大邑县人,家境说不上显贵,在当地也算名门望族,吃得是家仆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和养的牲畜,主食也是刘家佃户上交的新米。到成都后刘湘一直保持着这个生活习惯,饭菜必须新鲜卫生,绝不吃剩菜剩饭。
范绍增吃过几次大邑刘氏家人送来的新米,确实香甜可口,只需加上两块安仁油泡豆腐乳,一碗饭便下肚了。
刘湘吃饭不爱说话,这回例外,大概没有时间闲聊,只能在饭桌上讲。吃下半碗饭,刘湘问道:“哈儿,在前线有啥心得体会,说一下!”范绍增就等着他发问,把碗筷放下,一五一十说起来。“不要停,继续吃,边吃边说。”刘湘指着碗筷,催促道。
听着范绍增的讲述,刘湘表情凝重,但丝毫没有影响进餐速度,军人都是这样,已经养成速战速决的习惯。
刘湘夹起一块泡姜放到范绍增碗里,微笑着说:“这是我昨晚上泡的‘洗澡泡菜’,才从大邑送来的嫰姜,好吃得很,尝尝嘛!”刘湘嗜好吃泡菜,一天三顿饭离不开,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范绍增咬下一口,果然爽口,三两口便吃下肚。
“战事日趋复杂化,敌我双方呈现胶合状态,既不是攻坚战也不是阵地战,越来越像打巷战,你打我一枪,我还你一刀,我都看不懂了,打得是啥仗?”范绍增说得性起,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发出“啪”的一声。
第四百四十八章()
“这是日本人的诡计,他们巴不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刘湘也放下筷子,望着范绍增说道。范绍增感到迷惑不解,司令为啥说是日本人的诡计?难道数十万国军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哈儿,你还没有看出日本人的花花肠子?我问你:日本鬼子比起我们有哪些优势?”刘湘问道,范绍增没有犹豫,板起指头,回答:“优势太多了,第一,日本空军控制了制空权,海军控制了领海权,我们的空军、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日军兵力尽管不如我们多,但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强,单兵素养远高于国军,每次战役我们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取得少许胜利;第三,日本人弹药充足,好像永远打不完,司令你是没有亲眼所见,炮弹铺天盖地,炸了一遍又一遍,我方工事被彻底摧毁,连两米深的战壕也不能幸免。”
刘湘专注聆听,没有再吃一口饭菜,副官在一旁提醒:“司令,快吃嘛,您有胃病,吃冷的对身体不好。”“就是,就是,怪我,司令您先吃饭!”范绍增歉然说道。
两人又吃了一会儿,最后刘湘问道:“我军士气怎样?有没有怕日本人?”“士气嘛总的来说还可以,当然说不怕是假话,几十万人有英雄有胆小鬼,很正常。据我观察,当前最亟需解决的还不是士气问题,而是明哲保身各自为战的战略战术亟待改变,光靠喊口号拼刺刀不行。”范绍增总结道。
这顿饭吃了不到半个小时,刘湘通过与范绍增交谈更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川军必须团结一心,加强和兄弟部队的协作,抱定必死决心,从心理上压倒敌人。必要的时候通过人海战术与日军血战到底,用人力的优势弥补武器落后弹药不足的劣势,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临走前,刘湘送给范绍增四个字,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夫人外交”,换言之:要求范绍增发挥独特优势,把四十多房妻妾动员起来,疏通关节,募集资金,帮助川军尽可能多的争取外援,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为抗战尽力。
这项任务非范绍增莫属,换作别人想干也干不了。范绍增常喟叹:知我者甫澄兄(刘湘字号)也!在世人眼里,范绍增是个迷,令人捉摸不透,或嬉笑怒骂,或深藏不露,尤其那一群花枝招展的年轻婆姨,古往今来,除了君王,谁能与他媲美?
世间莫过于男女二性,非男即女,芸芸众生苍茫社会,说到底便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佛道两家都把女性视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因此遁入空门以求心灵慰藉,儒家也把女性当作异类,声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范绍增没有正儿八经的接受过系统教育,不懂那些大道理,他只认准一点:女人也是人,有思想,有感情,比男人更需要关心爱抚,比男人更懂得感恩。
四十多房妻妾,是不是都对他巴心巴肝,爱得死去活来?范绍增并不傻,人都有私心,冲着金钱名利而来者大有人在,可以理解,也应该容忍。范绍增之所以接纳她们,目的在于希望她们在关键时刻代替他做一些大事,做他不方便或无法完成的事情,如今机会来了,考验她们的时候到了!
在迎娶每一个姨太太之前,范绍增都会征求大太太的意见:若点头便娶进门,若摇头便拒之门外。范夫人轻易不会摇头,既是理解也是宽容,给足一家之主面子。有时也会摇头,凡是失去贞操、名声不好、不守妇道的女人,大太太绝不答应,至于是不是大户人家无关紧要。
有了大太太把关,范绍增高枕无忧,陆续娶进四十多房姨太太,并非坊间传闻那般,姿色不一,大部分相貌普通,与其他良家妇女并无二致。其中有几个范绍增最为看重,不是长得如花似玉,而是因为她们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礼,擅长与外界打交道。
第四百四十九章()
姨太太都明白,真正得到范绍增宠爱的只有赵蕴华、何蜀熙两人,她俩具备别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独立特行,敢讲敢做,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新女性。
四十多房姨太太之中大多数是范绍增托媒婆下的帖子,也即是男方主动追求,女方父母认可后便嫁进范府,这种婚娶方式在民国时期十分普遍。
自古皆是“凤求凰”,已经成为一种定例,反过来“凰求凤”就少之又少了,什么缘故难以解释,或许和国人传统教育有关,或许与人文历史有关,总之女追男在历朝历代都是稀罕事。
赵蕴华和何蜀熙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己要求嫁给范绍增做姨太太,在当时轰动一时,整个山城都在谈论这件事,一个黄花大闺女尚且不愿意,何况女大学生?
赵蕴华和何蜀熙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范绍增?时代久远,当事人均已作古,后人不便评说,我们只能从遗留的历史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尽量还原当时的真实境况。
那个年代有文化的女知识青年对于婚姻想法比较简单: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门当户对,不求名利双全,只希望双方有共同语言,意中人有理想有追求,比翼双飞,对社会做出贡献。
赵蕴华和何蜀熙既然做出有悖常理的事,必然非等闲之人,她俩与范绍增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赵蕴华出身名门,祖籍广东,据赵家族谱记载:其祖辈曾在明朝为官,长达四代,最高做到翰林编修,主要职责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名牌大学教授。
赵家自明朝末年开始衰败,在战火中逐渐分离:一部分留守广东,另一部分远走他乡,其中一些人来到四川,以开设私塾为生。
赵家在清代也出过人才,涌现出不少进士、秀才,但仕途并不顺利。直到清朝末年,赵蕴华的爷爷和父亲相继出国留学,赵家才算光宗耀祖,真正扬眉吐气起来。
赵蕴华的爷爷、父亲都走上仕途,为满清和民国政府效力,赵蕴华也因此诞生在条件优渥的家庭,养成独立、倔强、好学的性格。
赵蕴华后来考取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原川东师范学堂,解放后合并变更为西南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日报》工作,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何蜀熙家庭背景没有赵蕴华那么显赫,祖辈世代务农,到了何蜀熙父亲这一辈才散发光彩:从云南把烟叶和玉石贩卖到四川,又把四川茶叶和食盐拉回云南卖掉,经过长期积累,渐渐致富,跻身重庆商界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