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6378(癸卯)六年
前6377(甲辰)七年
前6376(乙巳)八年
前6375(丙午)九年
前6374(丁未)十年
前6373(戊申)十一年
前6372(己酉)十二年
前6371(庚戌)十三年
前6370(辛亥)十四年
前6369(壬子)十五年
前6368(癸丑)十六年
前6367(甲寅)十七年
第48章 伏秧(赫胥氏5)()
在位起讫:公元前6367前6352年。
生卒年:公元前6392前6352年。
出生地:华胥(今陕西西安市蓝田县华胥乡)。
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年号:伏秧元年(乙卯,前6366)。
伏秧,男,姓风,名伏秧,号赫胥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三十九任帝。大伏羲氏族风姓赫胥氏执政的五任帝。
伏秧是赫胥氏族人,于肆杤二十三年(己丑,前6392)出生在赫胥氏部落的发祥地华胥。赫胥氏的三任帝肆杤是他的祖母,赫胥氏四任帝归纹是他的舅父。伏秧的性格和习性与他的舅父归纹颇有几分相似,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他少年时代也喜欢练武爬山,经常与同伴打架,而且好勇斗狠,许多同龄人都怕他。但是大家又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领导。
伏秧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打猎,他经常与人结伴上山打猎,每次归来都有很大的收获。他的舅父四任帝归纹十分喜欢他,便有意对他进行重点培养,禁止他上山打猎。不久又把他召入帝都,让他接触那些朝中大臣,跟他们学习治国之道。伏秧虚心好学,很快便熟悉和掌握了朝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
帝归纹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觉得伏秧已经具备了称帝的资格,便向天神和各部落大酋长推荐了伏秧,立伏秧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6367年,赫胥氏四任帝归纹突然得了疾病,医治无效而死。伏秧按照朝中惯例,先率领朝中大臣为先帝主持了葬礼。葬礼后他才正式即位称帝。
伏秧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乙卯年(前6366)为伏秧元年。
伏秧执政后,最初几年表现的还不错,基本还是按照先朝祖宗留下的制度去做。但是,等到他坐稳帝位后,便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于是,他又开始痴迷于打猎,经常率领一些大臣外出田猎。
赫胥氏最后的两任帝,一个好色,一个贪玩,已经背离了帝王的道德标准,引起大伏羲氏族众多部落的不满,一时间怨声四起,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然而,伏秧仍旧不肯收手,照例我行我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公元前6352年春天,伏秧再次率人前往华山(今陕西渭南华阴市南)打猎,不慎失足跌下山崖,当场死亡。
伏秧二十六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伏秧十五年(己巳,前6352),卒年四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归纹。
伏秧死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赫胥氏的执政权。几个较大的氏族部落争相为帝,大伏羲氏族内部出现了混乱。这时,纯血缘伏羲氏的团暤挺身而出,制止了执政权的争夺,平息了氏族内部的混乱。于是,各部落一致推举团暤为帝。
赫胥氏的执政结束,共历五任帝,执政一百二十五年。
伏秧在位年表
前6366(乙卯)元年
前6365(丙辰)二年
前6364(丁巳)三年
前6363(戊午)四年
前6362(己未)五年
前6361(庚申)六年
前6360(辛酉)七年
前6359(壬戌)八年
前6358(癸亥)九年
前6357(甲子)十年
前6356(乙丑)一年
前6355(丙寅)十二年
前6354(丁卯)十三年
前6353(戊辰)十四年
前6352(己巳)十五年
第49章 团暤(伏羲氏15)()
在位起讫:公元前6352前6323年。
生卒年:公元前6384前6323年。
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年号:团暤元年(庚午,前6351)。
团暤,女,姓风,名团暤,号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四十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十五任帝。
团暤生于肆杤三十一年(丁酉,前6384),出生在纯血缘伏羲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伏羲女娲政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氏族联盟集团,这一氏族联盟集团共有大小部落一百多个,除纯血缘伏羲氏部落外,比较大的部落还有:1、中央氏,活动于沁水流域,都于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2、柏皇氏,活动于王屋山一带,都于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3、共工氏,主要活动在太行山一带,都于天柱(今山西忻州市静乐县境内)。
4、朱襄氏,活动在黄河以南,都于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后迁于平顶山以南,仍称襄城(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
5、昊英氏,活动在伊水一带,都于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
6、栗陆氏,活动在西华及栗广之野,都于栗城(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古城)。
7、骊连氏,活动在华山以西,都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
8、葛天氏,活动在黄河以南,都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后迁于葛寨(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西南)。
9、阴康氏,都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后迁于蒲峪(今陕西渭南华阴市东)。
10、金提氏,都于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
11、视默氏,都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
12、乌明氏,都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13、尊卢氏,都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14、混沌氏,都于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后迁于盘古(今河南济源市克井镇西)。
15、大庭氏,都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
16、有巢氏,都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后迁于巢城(今安徽六安市寿县华祖乡)。
17、无怀氏,都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后迁于怀城(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古城)。
18、赫胥氏,都于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
19、祝融氏,都于太白(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西北)。
20、女娲氏,都于凤城(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后迁于女娲城(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
此外还有纪通氏、仲起氏、阳候氏、宿沙氏等,也是比较大的部落。
伏羲女娲政权的创始人是伏羲和女娲,最初是由纯血缘伏羲氏一族执政,后来又改为各大部落有德者轮流执政。纯血缘伏羲氏虽然不再继续执政,但是仍然有对执政帝的监督和罢免权,对各部落的执政过程依然拥有控制和管理的权限。有时在民主评选没有结果时,便由纯血缘伏羲氏的大酋长出任帝位。
公元前6352年,赫胥氏的第五任帝伏秧在华山打猎时被摔死,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赫胥氏的执政权。几个较大的氏族部落争相为帝,大伏羲氏族内部出现了混乱。这时,纯血缘伏羲氏的大酋长团暤挺身而出,制止了执政权的争夺,平息了氏族内部的混乱。于是,各部落大酋长一致推举团暤为帝。
团暤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庚午年(前6351)为团暤元年。
团暤执政期间,大伏羲氏族各部落之间虽然有些摩擦,但在团暤的努力调解下很快就消除了。整个氏族安定团结,各部落之间互不相扰,过着安居乐业的氏族社会生活。
团暤执政的晚期,重用尊卢氏大酋长秦枪为执政大臣,并把他推举为帝位继承人。
团暤三十三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团暤二十九年(戊戌,前6323),终年六十二岁。
团暤死后,遗体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团暤。
团暤在位年表
前6351(庚午)元年
前6350(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