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卡尔抹了一把泪水,感动地点了点头。咸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了,朕不打扰你们了,这些天你们的人抓紧时间装备,七天之后,随着大清帝国的海军舰队一起开往印度吧。朕在北京预祝你们得偿所愿!“
载国与咸丰一起静静地离开了崇明岛。他心里思绪万千。走在前头的咸丰突然转过头来向载国问道:“从这些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意志,阿玛,儿臣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永不低头的意志!“载国定定地望着咸丰说道。
“知道是什么使这些犹太人拥了世界上最坚忍不拔的意志的吗?“咸丰又问道,他笑了笑,不等载国考虑,便说道,“是国家。对于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来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过得多么的富裕,那都与流浪汉没有什么两样!“
“犹太人很富有,他们善于经商。但是为了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他们却宁愿意发尽身上的每一分钱。大清帝国这些年来如此迅速的发展,这其中犹太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在大清帝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投下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为的是什么?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付出,包括生命!做为一个帝国的领袖。你的仁慈只能给予你忠实的臣民们,而不是一些不相干的人!“咸丰望着向远方,淡淡地道。
“阿玛,儿臣明白了!“载国低下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实在自己的阿玛心中不是一味的冷血,不是一味的只知道发动战争来强大清,在他的心里其有着比任何人都多的仁慈,只是了帝国的强大,他将这些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而这一些现在在载国看来,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仁慈,因为阿玛为了国家,放弃了一切,甚至是他的慈爱之心。
“明白了就去你该去的地方吧?明天就去上海军区刘铭传那里报道。接收你新的部下吧。“咸丰走到载国的身前,拍拍他的肩膀,像是在鼓励他,又像是在送别,他接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很艰辛,阿玛不能一直陪着你走下去了。“
说着咸丰带着他的护卫们,缓缓地消失在了载国的视线里。只留下了载国一个人独自品尝着咸丰的那最后的一句话。他不知道他的父亲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知道他的父亲为他铺下了怎么样一片广阔的天地。
大清帝国是咸丰用铁血的方工重建起来的,那些老少将领对于他的战功折服,但是若换到了载国这样一个年轻的君主的时候,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咸丰不得不将载国丢上战场,只有用热血与战功染红的勋章才能让这些骄悍的将领们折服。
第二天,载来来到了上海军区的指挥部里,他接收到了他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部下。他看到的士兵都还是与他年纪不相上下的少年,但是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却是满载着兴奋与骄傲的神色。他们觉得大是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他们为此感到自豪。
咸丰丢给载国的这个全新的部队,是一支超大规模的混成旅。这旅拥一个重炮旅、一个装甲旅以及一个特种炮兵团组成了他强大的火力。其他还有一个超过一万多人的步兵部队,一架雄鹰八九式倾察机。这就是载国所接收到的全部部下。大清帝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七天之后,由于土耳其一直在战场上失利,在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再三催促之下,大清帝国终于答应开辟新的战场了。但是却没有选择远东战场,而是选择了远在印洋的印度。这里是英国人在亚洲的最后一块,也是他在全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殖民地。
大战暴发之后,英国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物资是从印度获得的。虽然知道大清帝国打着为同盟国减轻压力的幌子,公然开始了抢地盘的行动,但是现在的同盟国情势并不乐观,对于大清帝国的举动,同盟国也只能是睁一眼闭一只眼。毕竟能在印度打击英国人,也算是为同盟减少了许多的压力了,至少土耳其不用再为防御英国人而感到担忧了。
少了印度这块物资补给基地,协约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中国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吧,反正他们知道大清帝国是不会坐看同盟的失败的。这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咸丰二十九年七月,大清帝国北洋舰队、东海舰队以及南海舰共计一百八十余艘主力战舰,在新加坡汇齐,随在他们身后的是一百余艘大型的运兵船只,这些运船上,运载着五万余大清帝国的陆军部队,以及十万犹太人复****。其余的大清帝国五万大军却是从西藏入印,对印度英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咸丰二十九年七月初,印度詹西公国再次发动起义,打出解放全印度的旗号,并且向大清帝国正式投送了求助声明。英国在亚洲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告急,英军不得不从近东战场上抽调兵力,回援印度。
第402章 进军印度()
几天之后,大清帝国的海军舰队抵达了印度洋孟加拉湾。英国人的印度洋舰队一听说大清帝国的四海舰队,一来就来了三个,而且全都是火力强大的主力战舰,那些小点型号的都没好意思跟着一来,就这,那也是一百八十多艘战舰呢,凭着英国印度洋舰队那数十艘战舰,英国士兵再怎么训练有素,再怎么英勇善战也打不过人家呀。
没办法,大清帝国的舰队一到岸,英国印度洋舰队就躲在自己的军港里,就当看不见一般。当然向上面汇报一下情况,请求一下支援那是必须做的事情,不过跟大清帝国的舰队硬碰,那就算了。现在欧洲战场上,舰队的兵力还不足呢,这要是把整个印度洋舰队都丢在这了,今后这印度洋还不成了中国人的澡堂子?
大清帝国在印度的登陆是无比的顺利。这得感谢英国人在印度残酷的统治,以及极度的剥夺。英国人为了防止印度人对英国反抗,造成损失,整个印度的沿海地区竟然没有设一处海岸炮台阵地,就光秃秃的一片,什么都没有。
这让三个大舰队的司令感到无比的郁闷,好不容易千里迢迢地从大清跑到印度来了,连一炮都没有开,就把数万大清帝国的大军与十万犹太人复军给送上了印度的海岸。搞到后来,整个舰队除了印度洋上四处游荡,保保护那些运载着战略物资的货轮,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
大清帝国另一路大军也在同一天从西藏拉萨出发,越过艰难的中印边境,杀入了印度的境内。大清帝国突然对印度下手,令英国政府促不及防。他们只得暂时停止了对土耳其的攻势,调转枪头,向印度增援。
没办法,欧洲战场就像是一部超级粉碎机,把什么都碾得粉碎,各国的物资资源消耗巨大。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一大部分的物资都需要从印度补充。如果失去了印度,那么整个协约国都将面临物资缺乏的局面。可是远水解不了近火。任谁也想不到,战局的发展是那样一副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
西南军区五万多人一进入印度就像是如入无人这境一般,这里的印度守军本来就少,再加上一向听到的大清帝国陆军的强大,印度土军还没有与清军碰面就逃得不见了踪影。冯子才带着他的五万部下,一路不费一兵一卒就跟登陆部队汇合了。
在这里,冯子才让两个基本没有消耗的两个师补充了一些粮食弹药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出发了,按他的意思来说就是,兵贵神速,战机不可失。临走的时候,他还从刘永福的陆战一师抢走了一个营的重炮部队。
陆战一师不让也不行,人家大老远从西南老山沟里跑下来,路不好走,连重武器都没有带多少。
印度兵与英军都跑得很干脆连印度的铁路都没有破坏一下就那么丢给了清军。大概他们了认为,就印度那破铁路,留给清军也没有多大的用来。冯子才向陆战一师借了两个工兵连一点用场也没有派上。就那么一路杀向了印度的第一个重镇坎普尔。
印度的铁路果然很垃圾,冯子才将部队装车之后,火车就跟乌龟爬似的,一点一点向坎普尔爬去。按照计划,冯子才觉得自己再怎么样也得三天之内赶到坎普尔的,可是结果他却晚到了两天,可见印度的铁路和火车跟牛车没有什么样。
英军在印度号尔驻军十万,其实却是分布的很广。印度很大呀,他哪里能到处都照顾得到,而且实际上,英军在印度的驻军在欧洲大战爆发之后,就抽了大半的兵力增援欧洲去了,现在的印度,英军实际的兵力只有四万余人,其余的都是一些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