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日的降雨不但解除了鲁南、鲁西南、苏北等地的旱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涝灾,就连运河水位也上涨了三尺多。
“海川,这运河水位上涨,搭建重载浮桥已没问题,我们该进击鲁西南了吧?”在护卫军指挥部里,杜义山笑问道。
“大雨过后,总要查看一下水文情况,观涛他们也要有个准备,再等一两天吧!”谷海川笑了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鲁西南可关系到华北方面军南下部队的后路,我们总要仔细考量清楚,怎样才能多消灭一些小鬼子的有生力量。”
进击鲁西南是护卫军早就定好的计划,在第四集团军顺利控制苏北七县后,原来准备用于苏北方向的第一集团军也就被调整为同第三集团军一起攻击鲁西南,而护卫军参谋长孙观涛则负责此战指挥。
经过两天时间的准备,5月27日凌晨,孙观涛指挥部队发动了渡河作战。与以往护卫军突袭日军有所不同,这次作战虽在战役上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在战术上却是敌前强渡!
天刚蒙蒙亮,护卫军快艇大队就将原本掩藏在独山湖东岸的数列钢构件浮箱拖曳至济宁以西的运河上,呈东西向横陈于运河河道。随后,舟桥部队官兵娴熟的将一列列浮箱链接起来,最终形成两条可通重载卡车的浮桥。
在快艇拖曳浮箱行进的时候,西岸日军就发现情况不妙,但日军哨兵刚开枪示警,护卫军在东岸的重炮群就按照空军部队此前侦察确定的目标方位,朝日军阵地上倾泻炮火。
两个集团军共计288门105、155口径的火炮一齐开火,那一颗颗呼啸而至的炮弹几乎把西岸日军阵地给彻底翻过来!
日军从进入鲁西南至今不过一个半月多点,进占运河西岸真地还不满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构筑不成什么钢筋混凝土工事。而运河西岸虽然干旱,可毕竟是临近运河,土工作业的战壕要是挖深了依然会渗水。这就决定了日军在运河西岸的工事虽非豆腐渣工程,可也是低劣品质。
更何况,前些时日的连续降雨,运河水位上涨,日军战壕里灌满的雨水至今尚未消除。在护卫军重炮轰击下,那些尚未被命中的工事,也因吃透了雨水再遭受震动而不断垮塌下来。种种情况也就决定日军的工事是有防难用!
无奈之下,负责运河西岸防御的第109师团长山冈重厚只得阴沉着脸下达命令:“命令部队撤出岸边阵地,转入二线阵地防守!把敌人放到岸上再打!”
不过,护卫军根本就不给小鬼子滩头歼敌的机会!
在动用重炮群把此前侦察到的日军炮兵阵地和机枪火力点给“犁”了两遍后,韩铁柱又指挥炮群实施延伸打击,把一颗颗重炮炮弹打向日军纵深阵地。而且,随着天光放亮,护卫军空军也飞临日军阵地上空,扔下一颗颗航空炸弹和燃烧弹,把日军阵地彻底变成了一片火海!
眼见西岸日军滩头阵地上没了动静,舟桥部队这才把浮桥西端靠到运河西岸,并随即动用施工工具在岸上打下一个个固定浮桥的桩子,再用钢丝绳将浮桥牢牢固定住。
浮桥一经与西岸固定住,在东岸已启动车辆的两个集团军的装甲汽车团、防空团便依次通过浮桥,向西岸冲去!
装甲汽车团和防空团前面开路,搭载步兵的车辆也随后开上了西岸,随后则是各师炮团,最后才是两个集团军所属的防空旅、重炮旅。
眼见第一、第三两个集团军冲上了西岸,并以横扫之势向109师团的河防阵地碾压过去,孙观涛心下松了口气,随即命令道:“向总部发报,我部已顺利进至运河西岸,现正向敌纵深突进!”
接到孙观涛的电报后,谷海川脸上却没有应有的笑意,反而一片凝重:“电复孙、韩,接中央急电,蒋逆为阻日军南下竟于今日凌晨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黄河改道,由豫东、皖北、苏北而下。华北日军重兵南下不得,或可转向豫东、鲁西南等地,你部务必谨慎从事!”
孙观涛接到电报后,想到豫、皖、苏那些毫无防备的民众面临滔滔而至的黄河水的情景时,头皮就是一阵发炸!
!#
第十一章 :载覆之道(一)()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花园口决堤被提前到了5月27日,其中原因仔细推究起来,却也与护卫军有着一定牵连。
护卫军出山不久,就先声夺人的歼灭了日军118旅团和第10师团,占据了山东大部,不但使日军打通津浦线的期望落到空处,也使原本历史上的台儿庄战役没了踪影,还迫使日军大本营拟定并提前发动了形容大改的徐州会战计划。
在原本历史上,华北方面军是在完成兵力集结后,于4月17日才下达徐州作战命令的,首先发动的攻击也是针对鲁东南一带。至于16师团、14师团进入鲁西南的时间,则更要推后到5月中旬。
但现在,日军大本营在3月底就下达了徐州会战的命令,华北方面军更是在4月初就命令16师团等部发起了渡河攻击鲁西南的行动。
虽然五战区因作战区域减少而使单位面积内的兵力增多,增强了包括鲁西南在内的抵抗力量,让华北日军的攻击速度迟滞下来,但华北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的攻击,还是让战局朝不利于五战区和一战区的方向发展。
在5月15日进占徐州后,第109师团被稔彦部署于鲁西南运河西岸防范护卫军西进,而第5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的攻击方向则全面转向了豫东一带。
原本历史上,仅土肥原贤二指挥的第14师团就闹得程潜和老蒋灰头土脸,气得老蒋称兰封会战为“千古笑柄”,现在日军动用三个师团的兵力,分三路插向豫东,可以想象这战局会是怎样的一种败坏!
徐州失守后只一周的时间,第14师团就进至开封一带并准备沿陇海线向郑州攻击前进,第5师团、第16师团则分别占领了杞县、鹿邑等地,从陇海线以南由东向西逼近平汉线。
豫东形势如此危急,再打下去,不但一战区的老底有可能打光,日军夺取郑州后沿平汉线南下将直接威胁到武汉的安危!在这种情况下,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的方案也就出现在老蒋的决策当中。
事实上,以水代兵的方案并非老蒋一时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由来已久。早在35年的时候,南京政府所聘请的德**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就向老蒋提出了利用江河阻敌的建议。在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建议书中文译稿上,有老蒋对于“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做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一段的眉批:“最后抵抗线”。在36年7月,法肯豪森又第二次提出了决黄河以阻敌的建议。
若只是外**事顾问的建议倒也罢了,但在蒋记国民政府内部,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老蒋本人更持热衷态度。
徐州会战开始后不久,双方胜负未定的时候,陈果夫就于4月13日写信给老蒋,称“……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的姚琮则建议:“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在豫东战役溃败之际,时任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老蒋:“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
此外,老蒋、白崇禧、李宗仁等国民政府军委会成员也都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态度。
眼见开封失守已成定局,郑州也岌岌可危,老蒋在向水利专家了解过有关情况后,孤注一掷,决定实施“以水代兵”。毕竟,日军就快打到郑州了,一旦郑州失陷,再扒黄河可就来不及了!
紧接着,老蒋于5月23日打电话给程潜,说什么“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并强调不能有“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