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8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连仲部撤下来,日军就肯定要顶上去,至少能牵制其一部兵力。”白崇禧沉吟道,“但护卫军会不会过河西进现在却不少说。毕竟,他们已经派出了七万多重兵南下苏北,若没有充分准备,敌前强渡运河的可能并不大。不过,日军与护卫军之间的恩怨也不小,双方隔河对峙,擦枪走火闹出大乱子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护卫军在苏北和李玉堂的第三师有些摩擦,可该部南下后却把101旅团主力给歼灭了。与此前韩德勤的败退、汤恩伯的收缩相比,护卫军的这一战果也就尤为明显。

    有了这一战果在,李宗仁、白崇禧原本打算指责护卫军坐视日军肆虐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至于抨击护卫军抢地盘、搞摩擦,虽有文章可做,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再加上韩、汤两部的撤退以及护卫军战绩的影响,就是真闹腾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李、白两人都无法确定护卫军能否过河进击鲁西南,但把孙连仲部撤下来后,日军在运河西岸布防却是可以肯定的。如此一来,哪怕护卫军不过河西进,至少也能把日军一个旅团的兵力牵制在运河西岸。再考虑到被牵制在黄河旧槽以南的第18师团和101旅团残部,护卫军虽未与日军重兵集团对上,可前后等于牵制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兵力!

    “两位长官,护卫军虽然和李玉堂师有过摩擦,但却没有真个动武,方先觉、张惠民两个团也都全须全尾的给放了回来。眼下对方虽在运河东岸布置有重兵,但也只是对我战区兵力保持警戒姿态,应该不会西进。既然这样,那是不是把二十军团汤恩伯部主力加强到徐州西、北两个方向?”无战区参谋长徐祖贻建议道,“这样的话,至少我战区能坚持更长时间。”

    五战区原本在徐州西、北两个方向上布置有孙震的二十二集团军、于学忠部的第51军、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若再加上汤恩伯二十军团,将达到十一个军二十一个师共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以如此庞大的兵力若只对付华北方面军三个师团七万多兵力,光拼消耗也应该把日军拖垮!可五战区要应对的还有华中派遣军四个师团,只不过这四个师团现在距离徐州还有点远罢了。

    “燕谋的建议很好。”白崇禧用赞赏地眼光看了看徐祖贻,又道,“德邻兄,我看就把汤恩伯部李延年第2军留在运河西岸,其他部队西调。另外,再将韩德勤二十四集团军调到泗县,归廖燕农淮北兵团指挥,加强徐州以南的防御力量。”

    顿了一下,白崇禧又道:“民众党武装今后肯定要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作战,不管是人民军进攻晋北、察南,还是护卫军攻击鲁西南或自苏北继续南下,我们五战区所面临的困境都将大大缓解。退一步说,即便我们坚持不到那个时候,还可及早突围,把兵力撤向豫、皖山区,以便随后再战!”

    “就照健生说的下命令吧!”李宗仁对徐祖贻说完,又叹道,“希望我们能坚持到战局好转的时候……”

    李、白两人把战局好转的希望放在了民众党武装出兵上,但刚占据苏北七县的护卫军暂时却不想继续对日军发动攻击。

    五战区现在忙于应对日军两大重兵集团的攻击,无力顾及苏北,而日军101旅团主力被歼后,虽然畑俊六急调第18师团开赴苏北,可单凭一个师团和主力被灭的101旅团,是难以对护卫军第四集团军构成威胁的。这个时候,正好用来稳定苏北,并为下一阶段的作战进行准备。

    鲁南和苏北地界相接,护卫军这些年来的事迹在苏北也多有人知。在苏北民众眼里,护卫军出山以前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好汉,出山后则是勇于赴难保家卫国的铮铮好男儿。而且有了这么一帮强兵在,不但不用再担心小鬼子打过来,就连老蒋以抗日为名收取的重重捐税也可完全免除。仅凭免除两年税赋的政策,护卫军就赢得了苏北民众的普遍欢迎。

    当然,有人欢喜就难免有人烦恼。在得知来的是护卫军后,广大中、下层民众在为可以分得土地、减免税赋欢欣鼓舞的同时,少数大地主却为自家田地要被分配而肉疼不已。好在民众党鼓励工商,土地上的利益让出后,只要不是身有血债,那少数大地主还能从民众党、护卫军那里获得其他政策上或红利上的补偿,加上民众党及其武装所展露出来的超越蒋记国民政府的气象,再考虑到长远利益,这些地主老财们也便不情不愿的认了。毕竟,民众党、护卫军还是讲道理的,这总比用刺刀说话的小鬼子和收取重税的老蒋要好不是?

    在清除敌对势力残余分子、统计并分配土地、建立各级政权的同时,谷海川等人又调集护卫军山东控制区内的力量,并发动苏北当地民众,赶在雨季到来前抢修河道堤防,以免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这并非谷海川小题大做,而是自黄河于咸丰年间改道山东入海后,黄河旧槽及淮河下游地区在近百年内就一直洪涝灾害不断。若不加强防范,小灾也能变成大灾。

    北宋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1128年,黄河改道,由河南经鲁西南、苏北,进入洪泽湖后,从淮河下游河道入海,并自此开始了其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入海历史。直到清咸丰5年,也就是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北徙,经由山东入海,从而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而所谓的黄河旧槽,就是黄河在咸丰年间再次改道后,于豫东、皖北、鲁西南、苏北等地留下的七百多年间夺淮入海的故道。

    这条故道,曾对泗、沂、淮等河流的流向造成严重破坏,现今又因黄河数百年积下的河沙而悬于地表,使淮河在流经洪泽湖后,无法宣泄入海,每年雨季都在苏北造成大小程度不等的洪涝灾害。

    护卫军要想立足苏北,并有所作为,这黄淮遗害就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当然,现在是战争时期,护卫军要想彻底根治黄淮遗害是不现实的,但修缮有关水利工程,使苏北七县避免大的洪涝灾害却是可能的。

    经赵振中同意,并经民众党山东局研究决定,由谷海川提名李树春、黄泰明为黄淮水利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专门负责山东及苏北区域内的黄河、运河、淮河之间的水利工程,力争变害为利。

    “山东和江苏都是沿海省份,总体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相差不大,但苏北因多年的黄淮遗害,却是贫困地区。要想富,先修路,可苏北除了连云港向西的陇海路一段外,竟别无其他铁路。究其原因,水灾难以根治、施工难度过大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甚至连两条通向长江北岸的公路,每年也都会因水灾泛滥而有不同程度的中断。因条件限制,我们还无法彻底根治黄淮遗害,但我们成立黄淮水利委员会就是为了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黄淮水利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谷海川对李树春、黄泰明等人说道,“李先生和泰明在此前治理黄河、运河时就有过密切合作,这次治理黄淮遗害还是由你俩牵头,部队和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与最多持续几个月的作战不同,根治黄淮遗害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役,或许我们要打上些年头,但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可就拜托两位了!”

    李树春自与谷良民一起投靠护卫军以来,一度曾做好了后半生被闲置的准备,却没想到只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竟成了黄淮水利委员会的主任!虽然这个委员会只负责水利工程,与他原本担任的山东省民政厅长无法相比,但李树春却清楚这个委员会的分量。

    作为一个民政厅长,就是官声良好,也不过是能被人记住几十年罢了,而若是能根治黄淮遗害,那可是要名垂青史的!看看历史上那些治水成功的人物,从大禹、李冰已降,凡是在治水上有功绩的,莫不在史书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谷司令信重,荫轩感激不尽!”李树春表态道,“根治黄淮水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能有机会参与此事,为改善民生、造福后人尽点力,实在是荫轩莫大的荣幸!有谷司令和诸位的支持,这一仗,我和泰明敢立军令状!”

    黄泰明从35年华美公司承建黄河、运河水利工程时就与李树春相熟,现在又一起共事,彼此间的关系无形中又拉近了许多。听李树春要立军令状,他便笑嘻嘻地说道:“老李,虽然我们有不少把握,可治理黄淮怎么也要耗费几年功夫,我们还是先保守一点,到时候给谷司令个惊喜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