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还有这事?看来那天晚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大公子,其实在属下看来,司马家现在到龙首原学院招人意义并不大。他们想把休屠建成丝绸之路上一个享乐之城,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多招录经商的人来合作。司马家的人提供各类婢女、庖人、宦官等服务资源,商人们提供账房、掌柜等。如此,若是合作得好的话,属下做了一个推算,一年的盈利当不下千万!”

    “哈哈哈哈~~你这老家伙,我说你怎么一大早就来我家呢。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我。嗯,这事我个人不反对,但是到底还是要得到父亲的批准。以我看来,父亲想来也是不会反对的。说不定,还会给你出一些主意。”

    “啊?!多谢大公子。请大公子放心,若是在下能够入股休屠的各项产业,一定会给大公子留足干股。”

    “嘁!你在大汉的所有货源都是我复兴社供应,而我家又是复兴社最大的股东。本公子差你那点干股么?再说了,若是本公子这样做了,只怕父亲会亲自将本公子斩首!你这厮是想害我么?”

    “不敢不敢。大司马品行高洁,大公子意志坚定。属下佩服之至。只是敢问大公子,大司马什么时候回来呢?要不,属下去雒阳求见?”

    “不必了。前些日子接到家父的来信,说是关东那边的事情基本上弄好了。家父准备十二月就回长安。”

第五零六章 小卫求学记(五)() 
西元274年十二月中旬,徐州刺史卫瓘的府邸内,涌入了很多不速之客。

    这些人里,领头人姓陈名越,乃是广陵陈氏的现任族长(晋大将军陈骞之父陈矫原姓刘,是因为其父亲早亡,跟随母姓过继给广陵陈氏的,所以他这一支当不了族长)。其祖上便是大名鼎鼎的陈登。其他的,还有姓王的,姓诸葛的……好吧,全都是徐州地面上有头有脸的大世家。

    “使君,朝廷不是说今年仍然实行九品中正制吗?怎么大中正都把名单报上去两个月了,朝廷仍然没有任命下来?”

    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从曹魏初建,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消亡。其自身也经历了很多变化。简单点说就是:大世家对这个制度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强,普通地主、豪族由此逐渐衰落。这一制度根本性的转变,在于司马懿。

    九品中正制刚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州中正这个职务的。郡一级中正对人才品评有决定性作用。州级基本上就是把郡级对人才的品评转一道手交给中央。

    司马懿第一个提出在州级设立大中正,在人才品评上起主导作用,这个建议一开始被当时的曹魏大将军曹爽给否定掉了。等到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又把这个建议拿出来,变成了实际政策。

    试问?和郡里的中正,稍微家里有点资产、名望便能争取一下比起来。谁能做一州大中正?当然只能是高门世家。这样一来,原先相对公平的九品中正制,一下子就成了高门世家的私利工具。

    这才是顶级世家支持司马家篡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样做,司马家登上了皇位,顶级世家获得了世袭出仕权,并且对次级世家形成绝对掌控,这利益不可谓不大。但也由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没有了竞争,本阶层腐化堕落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过,正因为腐化堕落得实在太快,所以这些世家更离不开这项制度了。

    季汉入主中原,司马家是死是活不关世家老爷们的事。只要你新政权继续承认这项制度,我们朝你拱拱手,拜一拜,也是可以的。

    所以,当关彝为了迅速稳定关东,宣布九品中正制继续执行一年的时候,这一年,关东八州总体保持了安静。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这一年都快结束了啊。我们品评出了那么多的上中、上下什么的,早早的都把名单交出去了。按以往的流程,是马上录用做朝官,还是任命为地方官。差不多也该有个眉目了啊。

    所以,大家伙忍到十二月中旬才到刺史府闹腾,已经是很有涵养了。

    “诸位,诸位,请静一静,静一静。诸位都是徐州的栋梁,为何在本官的官衙如此喧哗,请静一静……”

    “静一静?怎么静?卫使君,我们可没有你运气好,有那么漂亮的一个女儿。直接就勾搭上了关子丰。你现在全家官位不愁,哪里能明白我们的焦虑?”

    “就是!听说关子丰那次子长得奇丑无比,身如黑炭!哎,卫使君,在下对您的钦佩,真是难以言表啊。”

    “啪!”听到这些家伙如此露骨的嘲讽自己卖女求荣,平日里脾气再好,这会儿也装不下去了:“左右,与我将这些人按到各自座位上去!”

    卫瓘的侍卫,乃是季汉的关西老兵。刚才在场边看着这些人的丑态,那是早就不耐烦了。这时候官长一旦下令,那就个个如狼似虎的扑了上来。

    “哎哟!轻一点!”

    “啊,好痛!你这人怎么如此粗鲁?”

    “啊啊啊,我的腿,我的手,断了,断了……。”

    “卫伯玉,你居然敢如此折辱我等?”

    看着下面众人的一番丑态,卫瓘着实的长叹了一口气:“诸位,朝廷没有发布明令,说今年品评举荐的人才如何安置。本官又有什么办法?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大司马一再指示,要本官不要介入大中正的品评。但诸位扪心自问?徐州今年的品评结果是正常的吗?去年,徐州九品里,上上为零,上中为三,上下为五。今年呢?上上为一,上中为十八,上下为三十七。至于中品,更是数百之多。这样做,真的不对啊。”

    “卫使君。”到底是身后有如狼似虎的残暴汉子伺候,这时候的世家代表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汉入主中原,天地气运响应啊!这是大大的好事嘛!”

    “我们徐州人算是有自制的了。你看看北边的青州,上上倒是没有,但是上中呢?整整六十人!比去年翻了二十倍!”

    “哎,诸公。”长叹了一口气,卫瓘站起身来:“多的话本官不想说了。你们的来意,本官清楚了,马上就命人起草奏表,询问朝廷到底如何行事。另外,本官所在之河东卫家,与徐州诸多世家交往了数十年。所以在这里,本官尽最后一点责任,给大家念一封家书吧。”

    ……

    “父亲大人钧鉴。

    儿承父命,携四弟向西游学,短短数百里,感慨实多。

    初,因四弟、五弟体弱多病不耐颠簸,加之儿与四位弟弟皆不能乘船。故不得已乘牛车入秦。自华阴起,沿途多遭嘲笑、唾弃。

    一路行来,只觉民有胆气,敢于直面贵人。官有操守,多见于田间地头。沟渠纵横,绿荫蔽日。禾苗茂盛,鸡鸭成群。农妇歌于水旁,孩童嬉戏池边。一言以蔽之,生机勃勃也。

    入得长安,人口繁盛,市井繁华。高鼻深目、金发碧眼,乃至身如黑炭之人,虽不能言比比皆是,但亦不算罕见。走街蹿户,各地方言,乃至各国语言,充塞于耳间。城内集市之中,泰西之名马、丽人、各类杂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颇有让人目不暇接之感。

    儿于十五年前曾游学长安,昔日之长安,虽然城廓宏伟,但民众有限,军伍甚多。故而有清冷肃杀之感。今日之长安,百业兴盛,户口密集。道路修葺一新,街面整洁平顺。人车分流,左右分向。虽人流汹涌,但忙而不乱。故而十五年之间,竟使儿有沧海桑田之感。

    昔日长安,虽军伍众多,但士兵精神萎靡,铠甲兵器皆不堪入目。今日之长安,士兵于城内偶见,无一不昂首挺胸,器宇轩昂。大人已出知徐州方面之任,当知朝廷今日新颁之勋章制度。以儿擅自揣测,便在徐州,有老兵能佩戴勋章者,路人多半视而不见。然在长安,胸配勋章者,顾盼自豪。路人皆俯首致意。关西尚武崇公之民风,已是蔚然。

    儿近日拜访长安令,谈论政务。长安令曰:长安之新物事,有三者最为使其自豪。

    一曰下水道。于地面之下铺设水泥沟渠,平日各类污水自行流走。街面可无异味。盛夏雨季,城内街道绝不积水。二曰环卫工。寅时起,酉时息。随时保证街面整洁。三曰城管,其在集市,保证各类商户有序经营。其在坊间,确保民户房屋比邻有序,不得乱搭乱建……长安令曰,如此,可保长安未来常住之口便超百万,亦无虞瘟疫、水患、火灾也。

    更有长安城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