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是拿下了雍凉的蜀汉。目前蜀汉的益州在册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在拿下雍凉之后,账面上直接上涨了七十五万。到达了二百二十五万。而且以关大司马世家公敌的属性,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能在这个基础再变个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出来都不是问题。
最后是东吴。严格来说,此时东吴账面上的人口比蜀汉还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二百三十万。但是东吴这个国家的潜力嘛……
总之,三国实力中,晋国仍然最强。但无论如何,这种强大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了。晋国已经失去了以前曹魏那样以一国同时应对南方两国还游刃有余的力量
可以说,在蜀汉拿下雍凉之后,这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算是名符其实了。
“哎,国家立国不到五年,就遭遇如此惨痛的战败……朕真是……”再一次长叹了一口气后,司马炎对着下面的六人道:“朕以为,接下来我大晋必须要振作,要振作,无非就是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每一分的力气都抓到国家的手里!”
这话嘛,就差直接说拿世家开刀了。当然,司马炎也不是白痴,在当前晋国惨败的情况下,关东八州仍然保持了平稳。不就是因为关东世家讨厌坚持汉代制度的蜀汉吗?如果本国这时候血腥对待关东世族,恐怕不需要汉、吴来打。自己就要垮了。
所以司马炎下面还有一句话:“文皇帝昔年开创五等爵制,就是要给天下世家定一个规矩。你是什么爵位,就配享多少的土地和免税人口。所以,一个世家要想发展壮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投效国家,经国家认可,提升爵位,从而把家业做大。对这样的家族,无论是万户还是十万户,朕都认!但是对于那些私自侵吞国家民户,用各种非法手段隐匿人口的世家。朕,就不会客气了!”
一句话,我封的才是合法的。凡是我没有认可的,统统都不合法。而我在封赏方面是不会吝啬的。我需要的只是你们的忠诚。所以,大家还是要向我司马家,向大晋效忠啊。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下去之后立即就开始着手制定清查户税的新方案。泰始五年(269年),臣努力让国家掌控的民户上涨半成。”
“善,尚书令忠于王事,朕心甚慰。不过说到泰始这个年号,朕觉得,可以更换了。”
“更改年号,乃是振作刷新之必然,臣等无异议。但不知陛下中意何等年号?是否需要群臣商议?”
“不必了,明年,改元建武元年吧。”
“……臣等遵旨。”
“嗯,诸位,卫伯玉前些时候来信与朕。说是吴国虽然新败,但仍然有不少余力。而蜀贼拿下雍凉后,吴国伪帝心必不能安。所以,伯玉问朕是否有联系吴国与其结盟的可能?此事,诸位商议一下,尽快定下出使吴国的人选。”
第三零六章 战后的余波(六)()
? “启禀都督,我军已经收复阜陵县。”
“嗯,晋军没有阻拦?抑或是已经自行退走?”
“都督神算,晋军确实是自行退走。我军进入阜陵并未发生战斗。”
“呵呵呵,这个卫伯玉,果然也是个知兵的。当年在我幕府里,还是小看他了呢。传令,拿下阜陵后我军停止西进。这收复失地的事情,到此就要暂停了。”
“诺!”
看着传令兵匆匆离去,钟邕忍不住问道:“叔父大人,这卫伯玉既然在收缩防线,为什么我们不把本方的战线往西、往北再拓展一点儿?”
“呵呵呵,邕儿啊。那卫伯玉要把扬州兵团的部分兵力抽调进洛阳帮助司马炎小儿重建中军。所以不得不放弃本次大战以来所获得的我方城塞。但是我们在合肥大败后,也是兵力严重不足啊。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双方的统帅彼此之间形成默契。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各取所需就好。要是哪个不开眼的前线将领贪得无厌,惹得两国再起大战……不要说为叔和卫伯玉不能忍。就是建业和洛阳的那两位陛下都不能忍!”
“两位陛下都不想再打了吗?这么说起来,叔父大人,吴晋是要结盟了么?”
“然也。卫伯玉前些时候已经来信向为叔试探过了。他说西蜀在拿下雍凉之后,昔年强秦之势已成。吴、晋若不联手。迟早都是像关东六国那样被逐一消灭!”
“叔父大人对此怎么看?”
“情况没有卫伯玉说得那么严重。但西蜀的国力至此超过大吴已是不争的事实。建业的那位陛下现在心里的想法有些转变了。如果为叔所料不差的话,晋吴结盟,当是大势所趋。”
“可若是晋吴结盟,扬州这里就没什么战事了。叔父刚刚接任江北都督……”
“呵呵呵,这样也好。和卫伯玉做邻居,很多时候他会对为叔的志向进行配合的。说到掌控好江北,为叔让你去调查的事情弄清楚了么?当初到底是哪家的私兵让出了防线,导致丁老将军全军总崩?”
……
“顺民,这一次战败的根源找到了么?到底是哪家私兵让出了防线?”
同样的问题,建业皇宫,孙皓也是紧抓不放的。
东吴建国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合肥城塞啊,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拿下来了。若是拿下这座东吴建国以来就一直反复攻打却始终没能拿下的据点。再加上荆州那边拿下了东吴建国以来从未拿下的襄阳。那毫无疑问,孙皓在东吴的威望将超过孙权,成为整个东吴真正的说一不二的至尊。到了那个时候,孙皓就可以用更大的魄力进行国内的改革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局面,孙皓怎么会不穷追猛打,怎么会不刨根问底?
“陛下,典校为此反复奔走了一个多月了。基本可以确认的是两支军队让开了防线。”
“嗯。哪两支?”
“一是桓胜的军队。当夜按照丁大司马的安排,他的军队是我军南方大寨西侧的第一道防线。这支军队有三千人。其中桓家私兵有五百人,国家军队两千五百人。据臣后来走访当时军中的军侯、什长等低级军官,他们都表示那天晚上突然之间晋军就冲了进来。哨兵什么的完全没有发出任何预警。典校的推论是,桓家的私兵把我方的哨兵都偷偷解决了,以此给了孟观抵近我方大营的机会。”
“桓胜?桓彝的儿子么?”
“然也。陛下,这支桓氏乃是长沙桓氏。长沙桓氏始于桓阶,此人先是武烈皇帝(孙坚)的僚属。武烈皇帝被刘表袭杀后便留在了荆州。之后曹孟德取荆州,桓家大多数成员都出仕曹孟德。只有桓彝一人从荆州来到扬州出仕大皇帝。”
“哼,这是这些多子弟的世家一惯的做法。分开押宝嘛。到底是看好曹孟德多于大皇帝,只派了一个弃子入仕我大吴。”
“呃……陛下,这桓彝还是对大吴忠诚的。要不然当初也不会被孙綝给……”
“哼!父亲忠诚于大吴,结果却生了一个贪生怕死,吃里扒外的儿子!且不去说他。桓家在那一晚的作用就是确保晋国的骑兵能够贴近我方大寨是吧?但是单单如此是不能引发我军总崩的。还有呢?”
“还有就是虞家的私兵。当夜丁大司马安排虞家的虞汜率领虞家士兵两千人驻扎在桓胜的后方。据臣所走访了解,当时在场的不少低级军官和士兵都表示,在桓胜的部队遭遇突袭后不到一刻钟时间,虞家的阵地上就起了大火,而且到处都是‘晋军来袭’的呼喊。由此导致我方军心大乱……”
“哼哼,会稽虞氏,好,好得很啊。”咬牙切齿的说完这句话后,孙皓转过身来:“文彬,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这虞翻当年有十多个儿子,现在全都在我大吴出仕吧?”
“是的陛下。当年虞仲翔说话口无遮拦,触犯大皇帝,被流放到交州。后来大皇帝有悔意,派人寻找虞仲翔。但虞仲翔当时已经去世了。所以大皇帝厚待此人的子孙,虞仲翔十一子,全部在我大吴出仕。官职最高者为名号将军,最低者为县长。也有担任廷尉、黄门侍郎等中枢官职的。”
“呵呵呵,真是好大一家子人啊。可是若以为人太多朕就下不去手可就大错特错了!”
笑呵呵的说完这句杀气腾腾的话,孙皓回过头来对王诚道:“士季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士季昨天给臣来了一封长信。现在我军在江北的失地已经收复得差不多了。整个过程中与晋军交战的次数没超过五次,双方伤亡人员均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