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不理燕王请降,直至击燕残部至辽东,才把兵力转用对楚作战。
听到是皇帝的询问,蒙毅定了定神,殿内的执笔史官早已准备开始书写此次廷议的奏对,“臣认为此乃强兵足食千古之策。”
始皇帝闻言大笑道:“哈哈哈,能让上卿如此评价,此策自然有它独到之处,上卿细细说来。”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皇帝休烈而一统六国,山东之地,饱受战乱,黔首之数稀薄,土地凋零,百里无烟,城邑空虚,国力凋敝,非一时可以恢复。”
“加之北方匈奴威胁关中,皇帝命吾兄领三十万精锐北却匈奴出阴山,令秦军五十万南征百越,奈何兵粮军资所耗甚巨,如此长年累月下去,大秦国库必然一空。”
蒙毅说到这里,看向皱眉的丞相李斯,蒙毅所说,他这个丞相最了解其中耗费。
李斯看蒙毅看过来,开口道:“扶苏公子此策,目光之长远,大局之俯瞰不可谓不大。一旦此策在边疆稳定施行,于帝国最棘手的军粮问题,便得到极大缓解,甚至河套水源充沛之地,会有盈余来反哺大秦国库。”
其他官吏皆微微点头,蒙毅接着说道:“不错,除了军粮问题减轻国库负担之外,此策亦不影响长城军团精锐战力,使民众有自保能力,对于加强皇权,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始皇帝这时对蒙毅投去赞赏的目光,收到扶苏此策,他最看重的并非军粮解决问题,而是,始皇帝在位多年,自然之道豪强大族对皇权的制约力。
中原之地,连年战乱,使民众如亡命山泽,或远赴辽东。贵族阶层凭借先天的政治优势,大肆收购小生产者的土地,兼并土地使贵族成为“田亩连而成国”的豪门大族,这些大族是皇权最大的制约。
如今扶苏之策,便是可以吸引流民,如此减轻关中和山东之地的赋税负担,一切趋于稳定之后,便可削弱蚕食豪族实力。
这便是秦始皇为何开怀大笑的原因。一统六国之后,始皇帝虽然集权于一身,强势威严,但是在地方实施政策仍然还是要受到豪族的掣肘,令他十分恼怒。
但是如今还要依靠这些大族,始皇帝压住内心的怒火,未曾对豪族下手。
不但是秦始皇帝,后世很多皇帝都受到大族的掣肘,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深受关陇贵族的牵制,不得不扶持山东士族,靠两个集团冲突从中掌控平衡。
蒙毅继续说道:“实施‘屯垦戍边’,便可以改善黔首生活,使流串或为盗人口转移到农事生产上面,这样对于大秦的安稳,中央的统治,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始皇帝微微点头,对着下方公卿官员说道:“此策朕遇尽快实施,丞相你结束此议后,便立刻着手拟定公文,发放全国各地,务必是郡县和黔首尽快知晓。”
这次朝议,意义重大,执笔史官全程记录,未曾一丝停歇。
始皇帝曾有三次重大朝议,影响中国两千年,被记录于史书。
一是:议帝号、废谥法。
“皇帝”称谓的敲定,不是名号简单的变更,它是代表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诞生。从此,“皇帝称谓”沿用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二是:废分封、立郡县。
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不但加强了中央集权,更是开创了官僚政治的开端。
三是:焚诗书。
今日朝议结束,因扶苏的影响,后世在记录评论秦始皇时,又多了一次朝议,四:开屯垦戍边先河。
而扶苏的政治声望在中央拟定文件,快马从咸阳出发,去往全国各郡县之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各郡县守、尉、监无不议此策,无不谈扶苏。
第16章 人群北往()
“屯垦戍边,奖励移民”的实施的具体纲领已经被扶苏勾勒了出来,此次廷议结束后,秦帝国机器运转的效率立时提现了出来。
丞相李斯跟其他官吏,迅速敲定各种细则,经皇帝审阅许可之后,立刻实施。
快马从咸阳出发,迅速向四面八方散去,带着帝国的文书,前往各郡各县。
当各郡各县收到中央的指令,全部都行动起来,开始在各人流密集的区域用白布张贴出移民的具体奖励,而咸阳城更是在耸立的城门楼上面垂下极长的布匹,正如商鞅变法时,法令条文公示与众一般,此次移民细则也是被广而告之。
在南阳郡一个县城内,人群中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正垫着脚尖听着官吏读的一条条的细则。
这个时候的人显然受文化程度不高,会识字的人太少,有专门官吏,在这里重复诵读。
每一条都领她十分心动,她丈夫已经死在了战场上,现在家中只有她们母子二人,不仅要照看孩子,还要去管理农事,好不辛苦。
现在家中已没有多少积蓄,眼看着就要卖田来苟延残喘一阵,今日上街听到很多人议论国家要有什么新的政策,纷纷都赞叹不已。
妇人也勾起一丝好奇,便缓缓走向前方人群,或许是经常吃不饱饭,妇人走路略显无力。
听着秦吏一条条的读着移民给的条件,无论是政府会给房屋,会发农具,还是会建好城郭,防卫匈奴劫掠。虽然很心动但是仍旧还在犹豫。
当她听到如果有七岁以下儿童跟随移民,那么郡县会发放母子二人每个月口粮。
妇人双手微微颤抖,眼光升起水雾,慢慢挤出人群,一步步走向报名的地方。
与刚才走来时的好奇跟蹒跚不同,走出去时,虽依旧缓慢,但充满坚定与希望。
也是同时,在上郡朝陀里,那位母亲逝世之后的壮汉,因为凑丧葬费用,家中田地也已出售。
乡里乡亲也跟着帮了一把手,如今壮汉靠着仅剩的一些余粮勉强维持着日子。
今天一早,里正急匆匆的来到他家,咚咚咚的用拐杖敲这他家的门。
壮汉打开门,就被里正一把拉着往外走,“青快去乡里,今早亭长挨个去各里通知,说是有新的政策,让去看。”
“里正,什么政策呀,你拉俺干嘛?”
青一头雾水,不解的问到。
“你少说话,麻利的,去晚了名额没了,你就蹲门槛上哭去吧。”
里正没好气的说到。
青气力大,里正年纪大了,他也不敢使劲,任由里正拉着去亭里报名的地方,到了之后听了亭里大官的解释,青激动不已,这简直是他的活命之路。
亭里那天前往北疆的移民集结时,青走出人群,对着六十多岁的里正,大礼磕了个头。
里正年纪大了,最受不住看到这些,抹着眼泪跟青说:“到了北疆好好耕种,不要学一些懒汉,丢俺们朝陀里的人。”
青又向本里其他人磕了个头,嗡里嗡声的说到:“青在这里谢谢乡里乡亲的帮助,使我老母可以安心入土。”
一些心肠软的妇人早已在偷偷抹泪。
壮汉青跟随者周围乡亭的人群缓缓的走在路上,虽说始皇帝以前已经用升爵一级的奖励,迁徙了几万家去北疆各郡,但是相对于广阔的土地来讲,人烟还是太稀薄了。
南阳郡的妇人怀抱着自己的孩子,也如无根浮萍般,随着北迁队伍前进。天不遂人愿,在走到云阳西,孩子因长途跋涉,体质较弱,受不住如此长时间颠簸,开始发烧。
这可急坏了妇人,于是便白天赶路,晚上休息时用仅剩的钱在路过一些县时,抓了一些草药。每当人群休息时,妇人总是会急忙生火,用一些简陋的器皿为孩子煎药。
南方各郡的人群一路汇集着,壮汉青这时也跟妇人的队伍合在一起,如江河并各小水系变得汹涌一般,队伍的规模也在拉长,愈发熙熙攘攘。
当队伍再一次停下来休息时,妇人也便如往日般为孩子煎药,手不小心接触到陶泵,妇人一个激灵,赶紧收回了手,这一幕被壮汉青看到了,便起身拍了怕屁股上的尘土,快步向妇人走来。
“俺来帮你拿下来倒吧,你去抱看一下孩子。”青愣头愣脑的说道。
妇人看到一个大块头出现在自己身边,吓了一跳,听到青的话,感激的的表情表露在脸上,但是嘴却笨,说不出话来,便点了点头。
青把汤药倒在碗里,半天没见妇人过来,便抬起头来,转头看向四周,寻找年轻的妇人。看到妇人坐在地上,眼睛盯着怀中的孩子,一动也不动,目光呆滞。
青端着药碗,怕药汤洒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