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下了这封令扶苏在秦声望骤升,直到扶苏去世后,后世仍不断传颂研读的策论——《与皇帝书》
第14章 与皇帝书()
子扶苏言: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扶苏虽愚,亦知其不可。秦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
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上若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上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
………………以上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洋洋洒洒一篇综合历代“屯田”的极长的策论文章被扶苏写出,总的思想便是“屯垦戍边,奖励移民”。
扶苏心中想着:“这要是在我前世读研的时候,这就是学术不端呀”
其中一条十分重要也是扶苏反复思虑之后,向咸阳提出的,如果一家养有一匹战马,那么,便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
然后用重利吸引胡人善骑射者,教习边境居民与士兵进行骑行训练。
这些一方面可以扩大战马饲养规模。另一方面,以民为兵,兵民共战。这样秦人才能腾出防御的手来进行战略进攻。否则只被动防御,实在是会被拖在长城沿线而不得存进。
而扶苏其中更重要的是目的,便是,取信于民,获得民心,到时候可以征而为兵,以防不测。
写完这封《与皇帝书》之后,扶苏又写了一封关于匈奴人劫掠的军情,并把自己的防御之法简单阐明,跟《与皇帝书》一起放好。
等扶苏封好此简,打上加急,并非交由邮人去送往咸阳,而是交由送军报之人,火速送往咸阳。
扶苏自己也想不到,这封信送到咸阳之后,竟然掀起一片政治巨浪。
当这封信拿在始皇帝手上时,已经是两天之后,始皇帝本来正在批阅每日的一百二十斤的奏章。
秦简长约二十五厘米,宽0。6厘米,平均可书写三十余字。秦代一斤为如今的半斤,计算一下,一百二十斤竹简也就是在九千片竹简左右。按照一片竹简写三十字计算,大概在二十多万字。
拿到扶苏的加急军报,始皇帝心中一紧,以为北疆有匈奴来攻,打开了那封简短军情竹简,始皇帝看完之后,有些不喜,没想到小规模的匈奴劫掠,扶苏也要加急送来咸阳。
带着一丝不耐烦的情绪,始皇帝又打开了另外几封竹简,开头便是看到“子扶苏言: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几字,心中以为扶苏走后还要来谏言自己,心中顿时大怒,准备扔掉扶苏的这封竹简。
眼光扫到其他关于边境移民的文字时,始皇帝按耐住内心的狂躁,开始慢慢往下读去。
开始始皇帝读的很快,但是,随着扶苏阐明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始皇帝终于是自己认真起来,仔细的阅览扶苏的此简。
始皇帝完整读完之时,这位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立刻提现出来了,他立刻意识到,扶苏这个“屯垦戍边”北疆政策,将成为大秦帝国北疆防御最有成效的创举。
始皇帝作为帝国的掌舵者,眼界自然将此策无限放大,想到对于发展边郡的农业,益济民生,解决军粮的效用,始皇帝再也不能镇静的坐在这批阅其他竹简,起身大笑道:“哈哈哈,朕令扶苏北去上郡,实在是一件正确的举措。”
放下手中的竹简,“来人,立刻召集丞相,御史大夫,与九卿和蒙毅以及博士来朝议。”
近侍心中很惊讶始皇帝为何如此高兴,自统一六国收到来自秦军入驻临淄的消息那天之外,始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开怀大笑过了。
近侍心中虽然有疑问,但是,却不敢丝毫停留,立刻尊始皇帝令,退出大殿,差人前去召集帝国高层官吏。
等到人已经在朝议大殿到齐时,始皇帝还没有过来,御史大夫冯劫缓缓走来蒙毅这边,凑近蒙毅小声问道:“上卿可知为何皇帝如此召集我们前来议事,今日本不是朝议时间呀。”
“不知,我也是收到宫中的传令,便立刻赶来,至于何事,我亦不知。”冯劫蒙头微皱,看了一下殿内其他人,发现也是有些茫然,在望向始皇帝来的方向。
“皇帝来了”蒙毅小声跟冯劫说了句。
始皇帝身躯凛凛,一双眼光射寒光,两弯眉浑如刷漆。举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看到始皇帝走来,殿内刚才有些吵杂的氛围立刻为之一变,变得安静起来。始皇帝目不斜视,走到位置上坐下。
众人看到始皇帝嘴角似有隐约笑容,心中不禁松了口气,看来不是坏事。
始皇帝环顾了一圈众人,开口说道:“朕令长子扶苏北去上郡监蒙恬军,扶苏送来军报几日前有小股匈奴袭扰边境村里。”
众人一听匈奴前来劫掠,心中一紧,变得凝重起来。历代开国皆是明君强臣,这些在战乱中洗礼出来的帝国高层,眼光自然不会短浅,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巨大的威胁。
要不然,在始皇帝当初看到“亡秦者胡”时,也不会高度重视而发兵驱灭匈奴。
众人沉思此事,始皇帝再次开口道:“扶苏不负朕望,去监军不过月余,便已清楚北疆沿线的情况。给朕写了一封奏简。”说着,眼神看向赵高,赵高会意,拿起扶苏的那封竹简,开始读了起来。
第15章 群臣皆惊()
赵高尖锐的嗓音实在是不悦耳动听,但是殿内众人都毫不在意赵高的嗓音,而是聚精会神的听着公子扶苏的这封《与皇帝书》。
当赵高最后一句“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念完之后,殿内一片肃静,丞相李斯微闭双眼,这时他进入深度思考特有的特征,细心地话可以看到,丞相李斯的右手食指和拇指在不停的摩擦,眉头一会微皱一会舒展。
众人见丞相未曾表态给出说法,也都缄默不言,始皇帝坐在上面垂首看着下面的群臣,并未开口说话,而是留下时间让众人思考。
始皇帝头上的冕冠轻轻晃动,“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yǎn)统纩(kuàng)”,冕冠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不同于往日诸王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的冕冠,始皇将冕服的制度完全废止,只用元冕(即玄冕)。
始皇帝手指轻轻敲打着椅背,目光深邃,无人能看透皇帝在想什么。
“蒙上卿你认为扶苏此‘屯垦戍边’之策何如?”始皇帝似狼般的声音在安静的殿厅内响起,此时闭眼的李斯双眼缓缓睁开,其他公卿目光也逐渐移到蒙毅身上,赵高还是那副笑眯眯的面容,眼睛扫了一眼蒙毅,便移开,目光下垂,笑容保持不变。
蒙毅似乎是始皇帝认为的智略之人,他眉目轩朗,眸光澄澈,面容如他的名字般坚毅,十分注意个人的修饰,袍服每天都折痕分明。
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众人谁也不把他的心智和俊朗的外表视为一致。一个简简单单之辈,不可能让始皇帝做到“出则参乘,入则御前”。蒙毅很像后世所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在座的各位不止一次见识到他开口言辞简要但直击要害。当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有仇必报的性格自然不能忍受如此大辱,怒急之下,不顾先前定好军事进攻战略,激怒之下对燕增兵。
当时丞相劝谏让秦王嬴政以大局为重,按照既定战略,兵力重点倾与对楚。始皇帝不纳谏,一心要快速灭燕,便问蒙毅:“寡人欲立即伐燕,蒙卿以为可否?”
蒙毅只回答了一句“可,不碍大局”,始皇帝便命王翦、辛胜率军伐燕。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不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