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弘阳说的也是一个大实话,大明国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高,但是大明国官员的福利却是极好的。俸禄是实打实的银子,这些东西,按照级别来制定,即便是一品大员,一个月也没有五百两。
当然,现在的俸禄,比之前有所降低,毕竟,如今大权在握的是皇上,只有他才能决定大明国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众多官员陷入了沉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大笔的财政银两,那是万万不行的。足有半个时辰,梆子声响了起来,众人也没想出什么有效的对策。
毕竟,于往常来说,接下来的财政缺口太大了,不论怎么说,都难以填补。
“除却必要的银两支出我已经拟好了,接下来的日子,不管再怎么艰苦,希望大家都能够完成任务。”
桑弘阳已经将折中的方案,写在了奏折上,银两的确缺口很大,但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办法。他已经将很多原本计划中的事情,进行了相当的裁剪。
“众位爱卿,三个时辰的财政御前会议,朕已经听得有些眉目了!”桑弘阳的话音落下,朱勉方才从帘子后的内室走了出来,“缺口两千万两,你们可曾有什么办法吗?”
“皇上,所谓缺口超支,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种办法,但臣下等讨论出来的,只有节流一种方法可行!”众臣朝贺完毕,唐修带头上前,说着自己的方案,“目前革新之下,仍然有许多机构臃肿,不妨精兵简政……”
唐修的话音还未落下,朱勉便是打断:“唐爱卿所言,朕已经明了,所谓节流,只能节省很少一部分的银两。听了你们刚刚议论的过程,朕已经想了一个办法。”
“请皇上示下。”
众臣拱手,他们的确想到了一些办法,但是那些办法于大明国本身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故而,可以这么说,议论来议论去,到最后仍旧没有什么结果。
“节流是不太可行的,朕意开源之下,以求自强!”
“敢问皇上,如何开源。”
“朕即可命令,民院之中,组建对外贸易司,着重发展与南蛮之地诸国的贸易。朕已经叫人测算过了,若是如此下去,每年可以增收一千万两。另外,江南各省,本就是养蚕大户,所产蚕丝,远销海外,若是能够多产一点丝绸,说不定能行?”
朱勉滔滔不绝的说着,他的确让人做过测算,也的确如同他所说的那样。
“皇上是说,改稻为桑吗?”
skbshge
第140章 改稻为桑()
唐修听着朱勉所说,立刻就想到了眼前的皇上想要做什么。
大明国的江南省、岭南省等地,都是大明国的稻米产地。事实上,全国三分之一的稻米,都是产自于南方沿海各省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起来,南方各省的稻米产量的一半,就能够满足大明国一年的用量。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国稻米,即便是只靠其他省份供给,也是绰绰有余的。
“今年的新稻,要等到三四月份以后才开始种植,此时改稻为桑,正合适!”
唐修接上了话茬,他很清楚,改稻为桑的目的是什么。
大明国的确是稻米年年丰产,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稻米丰产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年大明国的政策是朝着农垦方向偏移的,这也就意味着稻米种植面积会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这也是大明国稻米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用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土地面积就会减少。
“所以说,要现在发布命令,将原本的稻田分出去一半,去改种桑树,作为桑田。桑田之后,便是要让那些农民们多多产出真丝,再然后卖到南洋各国,以增加我大明国的外贸收入。”
“至于具体步骤与措施,朕已经拟好了旨意,现在就可以发给你们看!”
朱勉挥了挥手,示意身旁的万树天,将内室书桌上的圣旨拿出,分发给在场的众多大臣。
“虽然如此,但是臣下仍然有话要说。改稻为桑,并不是不可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今东南沿海,东瀛倭寇泛滥,若是不加以清缴,那么真丝将会无法卖出去。换言之,海路就是我大明国的财路,海路不清,财路不宁!”
唐修点了点头,眼前皇上的所做,的的确确是一个解决财政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不多时,万树天便是将朱勉拟写好的圣旨,分发到众位大臣的手里。
“皇上,圣旨中所做的事情,可谓是一大创举啊!意图开拓海路,借此机会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纵然我们现在跟东瀛之间有着不平等的条约,但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我们借助官方的军事力量为我们的货船护航的话,那么即便是东瀛倭寇想要截船恐怕都没那么容易了。”
众多朝臣心里都有个底,那就是当下东南沿海的倭寇,十有八九是东瀛王朝暗中资助的。倘若是没有他们的暗中资助,这些倭寇早就自生自灭了。
“臣等谨遵旨意,绝不辜负皇上厚恩!”
此刻,桑弘阳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大明国的财政情况,早就被皇帝朱勉装在了肚子中了。要不然,也不会给出如此妥善的解决方法,更何况这等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往深了一层次想,大明国水师一旦建立起来,在经过和倭寇的作战后,将来与东瀛打仗那可是十拿九稳的胜利。
要知道,自从不平等条约签订以来,大明国朝堂上下都憋着一股子气,希望皇上能够一战而定乾坤。现在,正好是这个契机。
skbshge
第141章 抗议()
朝堂上的圣旨,自然是以最快速度传播到了各个行省之处。当然,建立大明国水师的命令,也随之一道传到了各级都督之处。
正月一日还没过去几天,江南省的行高官徐庆的府邸中,就坐满了一众江南省各地官员。这还不到正式办公的时间,但恰恰这些都督郡守之类的官员,都来了。
这在新年时节,本不应出现的局面,却出现了,且每个人的眉头上,都写满了古怪神情。
“各个郡守知府,今日前来,想必是为了皇上发布的改稻为桑的命令吧?”徐庆不用猜,都能够明白这些人前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
江南省在大明国的南方,又是靠近大海,正好处于大明国对外贸易的门户。故而,朝堂上发布的改稻为桑的圣旨,对于江南省来说极为重要。要知道,江南省虽然作为产粮大地,但基本上都是用于出口海外的,与真丝一样,都是作为大宗海外贸易的货物的。如果改稻为桑实行起来的话,那么产生的后果将会十分难以预料的。
从货物的价格来看,真丝远比稻米来的贵重,但真丝的需求量,却是远远不及稻米的。南方沿海,稻米的销售,主要往较为远方的南洋各国,那里虽然四季风调雨顺,但是百姓们没有开化,而且稻米种植技术远远不如大明国,故而对大明国的稻米需求十分旺盛。
至于真丝,其销售的对象,是跨过南洋,转到西南,往大陆另一边而去,这一来一回的时间,都得有半年有余,故而真丝的价格在那边极为昂贵。当然,其需求量并不是很多。
利润虽高,可总的收入却并不如稻米。
“改稻为桑,的确是一项惠民的措施,但是稻米出口占据江南省财政大部分收入,皇上这么做,恐怕是有些文不对题了。”金陵府的知府张守夜脸上有些忧愁,“虽然说,种植桑树的成本,远比稻米来的低,单价所获得利润也是稻米的几十倍,可就需求量而言,真丝反而不如稻米。所以,一旦改稻为桑,恐怕其结果并不会如同想象的那么好。”
“是啊,金陵府的张大人说的对极了。稻米带来的出口收益,远远比真丝大得多。现在一旦改稻为桑,我们江南省必定会造成亏损,尽管,对于全国来说,南方各省实行这样的政策,确实是有益的。”建业府的知府郑少青脸色极为铁青,从整个江南省的角度出发,实行改稻为桑,必定会对江南省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从稻米这一领域出发,到时候必定会造成整个行省范围内的稻米价格波动,甚至是远高于现在的几倍。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恐怕不是真丝利润所能够弥补的。
再者,稻米的作用,远远不是作为食物的那么简单,由稻米二衍生出来的米酒,也是整个江南省最重要的经济物品。
有传言称,朝堂上将会把盐、铁、酒等大宗资源收归于国有,以增加财政收入。那么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