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年纪看来,这四十余岁的男人,应当是周翁的孙子无疑,也是得周翁真传,这些年出门替人看天时的老周,周雨。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哪里会没察觉这周雨的异常呢?
  李文渊这边,闲杂人等都在外头候着,留下的就李文渊本人、贾政、宝玉、封丘县令和剩下两个混日子的工部、户部主事。
  封丘县令左顾右盼了一下,周翁就将家人都遣出去,最后一个欲言又止的周雨被周翁两眼一瞪,还是出了屋子。
  李文渊想要知道的,周翁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样一个老人家,打不得骂不得,不然对方随时要断气的样子……
  周翁在李文渊的询问之下,至多也只给了模棱两可的回答,说封丘附近的河道,近年来抬升不少,若是今年雨水丰沛,恐非幸事。
  那么今年雨水到底充足么?
  周翁又摆出老样子了,直言:“咱们封丘必是不会少。”
  这就是说,别的地方气候如何,他就说不准了。
  李文渊见问不出别的了,就打算另想办法。
  出周翁屋子之前,候在门外的周雨又毕恭毕敬地进来了,周家人恭送李御史远去,别的小辈尚且不知什么,只晓得这是大官来问曾/玄祖父天时呢,悄悄议上一回,并不敢叫老爷子听见。
  独独周雨不解:“阿爷为何不说?”
  “如何说?说封丘河段前后百里河堤都是泥糊贴砖皮的样子货?还是说,今年上水下火、水金木三星照黄,不论是从五行还是从星象上来说,都是个多雨洪涝之年?这需要我说?中游下游黄河途经那么多州府,官员会不知道?朝廷的钦天监会不知道?”周翁说完这段话,又咳嗽了几声,“原想着这门家传的手艺失传了终究可惜,可是咱家现在这样也挺好,日后子孙出息,考了科举,可不是比做那‘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的钦天监要强得多。”
  周雨犹是有些不甘心:科举岂是那么容易考的?咱们周家原先就世代是钦天监,听说去年京城暴雨,如今钦天监里的人个个都没算准,自己阿爷这一手看天时的绝活,若是那时候在京城,想要得特旨升官,那就是绝好的机会!去年也就是心里想想罢了,今年巡查黄河的御史都到了封丘,岂不是老天的意思?老天要咱们周家起来了!
  他在御史和县令走了之后,思索了半天,午间服侍阿爷吃了饭并睡下,等到亲儿子来替了自己,回到屋里之后咬咬牙,换了身衣裳出门去了。
  周雨要去找的人上午从周家出来,就说起了周家,封丘县令自觉没脸,不敢吭声,贾政和两个主事嘀咕着周翁不详尽的话“不过是装神弄鬼罢了”,倒是李文渊若有所思。
  等到了驿站,宝玉才问封丘县令:“周家人经常要出远门?”
  封丘县令想了想说:“除了周雨每年要往邻近县城跑一跑,别的人几乎不出县城。”
  李文渊知道贾瑛不会没头没脑地问这个,遂竖起耳朵听。
  “这便奇怪了,我瞧周家,倒是一副要举家出远门的样子。进了周家院子,炒米和肉干的味儿倒是明显,一般人家,哪里平日会想着做这个吃。”
  众人一听,悚然一惊。
  午后,李文渊手书一封,尚未成折子,便有封丘县令再次来报,周家周雨求见。
  周雨得周翁八/九分真传,分析起来头头是道。
  封丘县令听了之后冷汗涔涔:果然今年会是夏日暴雨连绵么?周翁为何不早早告知我!
  现在这时,却不能埋怨周翁明哲保身了,至少周家还有周雨这样子站出来的……
  李文渊问他:“尔方才所言,有几分准?”
  周雨说:“不敢欺瞒大人,家学渊源,料一个月后的天气,四五分准;测半个月后的天气,六七分准;若是七日之内,便有八分准头;三日之内,从未失手。”
  “以你所见,今年雨量如何?”
  “远胜往年。”
  ……
  若是再保守一点的人,也许就不敢信周雨的话,可李文渊本就不是一般的人——不是走一般的路子的人。
  前有贾瑛,后有周雨,中间有他自己一路所见所闻的判断。
  【黄河沿岸,甚是不乐观。】
  哪怕今年不是几十年一遇的暴雨之年,只要有京城去年夏天的雨量,封丘河堤,就危矣啦。
  是日,就连贾政和两位吃瓜主事都觉得,李大人和封丘县令的模样显示出,事情很严重的样子,遂并不敢多言语,老老实实听他们说。
  这样子,也给李文渊省事,在他眼中,没什么文官武将的差别,所有官员就分为贪的、不贪的、聪明的、蠢的四大类,其中一二和三四并不冲突。
  很幸运,宝玉在他分类中是二三,封丘的县令也是。不贪的,又能干点实事,李文渊还算是欣赏这类人。
  若是换个别的人,也许会觉得贾瑛这一路风头太过,一味表现他自己。可是李文渊不是,他完全不觉得贾瑛有逾越的意思,还恨不得带出来的人能够个个都和贾瑛一般能干呢。是故经过一夜考虑,他征得贾瑛同意,把两人这一路研究黄河历年泛滥的记录等等资料整理成册,加上禁卫军队黄河河道附近地形勘测图,以及周雨的预测(周雨能瞒着周翁出来求见,就是想要露脸的意思,李文渊根本不需去问对方,便将之名字添加在奏折里,想来正中周雨下怀,富贵险中求)一一上报与朝廷。最后,提出黄河也许有可能改道。
  这封奏折里,还添加了李文渊补充的另一种可能:【两部中人带着禁卫军已经分段去检查、修缮黄河河堤了,现如今还是六月初,如果时间再充裕一些,等到七月黄河雨季起,黄河与淮水几乎重叠的一段,也有可能因为河道坚固而挺住了,但是今年四月起,就小决堤过一次的菏泽则不同了,届时,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即黄占了运河河道,那时候,若是黄河水南下,江浙一带将成泽国!】
  …………………………
  八百里加急名不虚传,李文渊奏折以最快的速度入京,引起小朝会上的轩然大波。
  卫阁老本就是不太赞同这样大张旗鼓派那个油盐不进的李文渊去巡查黄河河堤,现在眼见对方不仅仅是参当地官员,还开始妖言惑众了……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启禀陛下,微臣愚见,李御史所言之事,恐怕言过其实了吧?黄河自开天辟地以来自成一道,千百年来未曾有变,虽然偶有决堤,但是天佑我大明,自先皇登基以来,黄河两岸风调雨顺,并无大灾,想来李御史许是并不精于此道,被前朝妖人骗了也未尝可知。”开口说话的是卫阁老,因为小朝会里头,拢共就八人个,卫阁老没办法示意下头的人带节奏,只能自己撸袖子上。
  既然卫阁老都开口了,要是蔡阁老不表态,六部尚书也不好抢答,于是蔡阁老也出列一步,他的观点却与卫阁老不同:“臣以为卫大人此言差矣,”
  &&&&&&&&&&&&&&&&&&&&&&&&&&&&&&&&
  不论从公从私哪一方面来说,蔡阁老对李文渊的好感都是要远远高于卫阁老对这个硬脖子御史的。因为蔡阁老自身行得正,虽然觉得李文渊有时候太会破坏朝会气氛,说话强硬不留情面,但是李文渊行事的本心,蔡阁老还是能理解的。更不要提,其中奏折还有个贾瑛贾玉谨的名字
  “臣以为,李大人和贾总兵都不是无的放矢之人,兹事体大,他们明知道上报朝廷会惹人非议,却依旧如实报来,足可见一片公心为国为民,我等不应尚未求证就怀疑对方用意。至于那周雨其人,其祖父原先不过是前朝正八品官位,并且乃是钦天监中……若按照卫阁老所言,这样官职的人都被算作是前朝余孽,未免也太荒唐可笑了些。”
  蔡阁老如是说,礼部尚书周世安首先附议。剩下几位尚书虽然未直接表态,不过显然也觉得卫阁老刚才为反对为反对,理由是一点都不充分。
  且先不论那个并不太重要的周雨是个什么人物,就说李文渊,此人固然好名,但是事关黄河、事关黄河两岸千千万万百姓,若是猜测有误,最多也就是户部多出了点计划外的钱修河堤;若是猜测真成真,哪怕是今年没成真,明后年赶上了,那么在李文渊和禁卫军震慑之下修建的河堤,绝对要比往年拨款子下去让当地征民夫自己修的要坚实得多——这一点,在小朝会的八位大臣,无人敢反驳。
  蔡阁老和卫阁老不同,他原先就是先帝时期陈阁老之下的第二位,到了今上当政,便是当之无愧的首位(虽然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