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又走了五百多里。
  花了十多天,已经是五月底了,才到了沁阳。
  宝玉觉得,这样的速度……不行!
  巧了,李文渊也觉得这样太慢了。
  是夜,再次全员开会,除了沿路被留下的四个工部、四个户部官员不在之外,全体都有。
  李文渊一开始就直接问贾政:“一路行来,工部中人可尽学会速凝水泥法?”
  贾政点头:“当是如此。”
  剩下工部的人也点头:“回大人的话,除非再有潼关地下排水,下官等人并无十全把握,若只是河堤用水泥,下官等人绝不含糊。”
  “好。”李文渊点头,说到:“近日来,越发闷热,我查百年黄河记录,上书黄河泛滥,多发于夏秋季节,而今已然五月底,我等的时间不多了。”
  是啊。
  这一点,纵使李文渊今天没有说明,队伍中的人也感受到了赶路的紧迫感。
  贾政自持身份,便问:“可不知李大人有何见教?”
  “兵法曰,兵贵神速。我等也当加快进程,不若划分区域、各自负责、分工行事。”李文渊说。
  这样子,不仅速度确实会快很多,而且分段之后直接负责到人,更加有利于后期论功行赏。两部的人都是想答应的,但是只一点:“可是我等毕竟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若是分开行事,恐怕难以震慑当地官员。”
  说话的人,拿眼睛悄悄去看贾总兵——前头那四组人,每组留了一百禁卫军,那是因为有李文渊刚到就以雷霆之势压倒了当地官员,并且针针见血、招招要害地直接卸了两个贪墨渎职的人的官职,命人押送进京了。若是分开走,速度固然快了,可是没有铁血御史的名头,众人怕自己根本弹压不住地头蛇。
  李文渊转头,问宝玉:“尔以六千兵力,可否敢于黄河争时间?”
  “黎民苍生,千万性命,有何不敢?”宝玉出京这一路,见到比他预料中更加坏的情况,从潼关开始,已经不是简单的愤怒二字可说了,简直易燃易爆地有些不像他。
  而李文渊能理解他——天灾难免,人祸可避。黄河一带经常出现水患,从来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天灾而已。
  ………………………………
  分兵。
  当夜,李文渊就拿出地图,把剩下的人全都分了,天亮之后,一同赶路,到了一地,自有该停下的人。
  跟着李文渊的,自然是宝玉,还少不了朝中文武百官眼中的烧水泥大师级人物贾政。
  六月初,李文渊等人抵达河南封丘,宝玉对这个地方有些印象,他也细细从位面交易系统的储藏间里找出几乎所有有关河工类的书籍,多方比对,发现如今的黄河隐隐有前世古代大改道的预兆——在那个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侵占淮河入海口!
  而这个世界中,一次都没发生过。
  没发生过,并不代表不会发生,而是代表了,所有的人,几乎都不会考虑到这一种可怕的可能性。
  …………………………
  宝玉从不行无准备之事,李文渊看了黄河百年书,他便看了黄河千年书,虽然前头几百年的描写已经不可考了,但是罗列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言之有物。
  如今,跟着李文渊的队伍只剩下的贾政以及户部、工部最没野心的各一人——有野心的都分出去了,没野心的想着跟着李文渊,虽然功劳分不着多少,可是也不必担惊受怕的么。
  然后,抵达封丘当天,此二人就知道,他们这是想得太天真了:“在封丘?烧水泥?”
  李文渊没说为什么,因为黄河也许会改道这个事情目前看来只是贾瑛的猜测而已,从公心上来说,李文渊不想这个消息传出去引起恐慌;从私心上来说,贾瑛还算是他比较看得顺眼的,暂不宣扬,也是为了对方好。
  宝玉领情,多年前的一个善缘罢了,叫李文渊能够认真听进去他写出来在别人看绝对是无稽之谈的结论,已然是很难得了。
  …………………………
  叫外人看来,封丘的河堤挺好的啊。
  叫封丘的县令看来:自己可从没对河堤款子下过手,御史大人是不是搞错了?
  封丘的县令确实是个好官,李文渊凭借多年打贪经验,观察了几日之后,将贾瑛的结论透露出一点给当地县令知道。可把对方下个半死:【这这这不能够是真的吧?一个禁卫军总兵,连生员都没考出的,治实务?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县令不敢相信,但是也知道轻重,没敢乱说,反正夜里也睡不好就是了,头发都多掉了几把。
  一面担心御史在封丘停留久了,上头的人以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回头找罪名查办自己;一面又忍不住担心,万一……万一那个贾瑛说的成了真呢?


第302章 
  作者有话要说:  红包已发
  要说宝玉; 也是个偶尔热血上头之余依旧能够留有分寸的人; 黄河两岸河堤不稳固; 叫他比往常要激进得多; 不过激进并不等同于冒失。
  即使李文渊是先皇和十六口中一致的一心为公的人,宝玉也在述说自己揣测的时候保留了几分。选在封丘; 不仅是因为此地可能会危矣(按照宝玉从地图上分析的来看; 封丘附近几个县都有成为黄河决堤改道口子的可能; 但是论起人和,没有一个能有封丘合适)。
  因为宝玉听说; 封丘当地有个会看天时的老翁,人称周翁。
  李文渊听了这番话,找县令点拨了一下; 县令也慌啊,这事情,万一报上去; 却是猜错了; 是妖言惑众;万一没报上去; 却是猜对了,是居心叵测。
  当时县令在这六月里出了一身白毛汗,更要命的是; 李大人直接点了周翁的名字; 说明什么?说明对方早就将封丘县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了!
  【好险这几年,我就是再心动,也没对拨下来的修河堤款子下手!】封丘县令悄悄松了一口气。
  “回李大人; 鄙县中确实有一周翁,乃是前朝钦天监五官保章正,往年县中播种、收获皆是由周翁算定天时的,只可惜清明前后周翁病了一场,现在精神头不好,仍是卧病在床。不若、不若、不若劳烦李大人与下官跑一趟周家?”县令说的有些磕巴。
  他也知道,周翁的名头在封丘这个县城是响亮,可是前朝钦天监的正八品,放到本朝,能抵什么用呢?甚至于周翁要不是有一手看天时的本事,在本朝初年的时候逃难到这里来,当地人还不一定能容得下他——县令可听说了,早三十几年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周翁家的人就排排坐在家中正厅里的,生怕是朝廷官兵要来抓捕前朝‘余孽’的时候,他们家人不在而被打上逃匿的罪名,也就是后来,情况才好转,不这么风声鹤唳了。
  论理儿,周翁这样的身份,病了找人抬来见李文渊也便是了,可是县令这几年承了周翁的情,避开两次秋收之后的暴雨,使收成免于受损。他有些不忍,想着听闻李文渊的官声不错,遂硬着头皮这么说。
  好在,李文渊果然不在意这个细节,并立即叫封丘县令带路去周家。
  八十多岁牙齿掉光光的周翁确实病得不轻,不过脑子还未糊涂,听闻是京城来的御史大人亲临,哆哆嗦嗦地叫家中子孙将他从床上搀起来了。
  见面欲拜,李文渊不是那等爱摆架子的,没等老人家跪下就抬手叫了起。
  周翁早年倒是怕官府的人上门,到如今想来也知道,陈年旧账不可能再翻出来,再因为自己曾经在前朝为官而给自己定罪了,是故见了李文渊也并不紧张。
  倒是跟在李文渊身后的宝玉抬眼一打量直通通见底的周家院子,就看出了点门道:这周翁家境平平,住也是普通院落,但是进了院子就闻到米香,虽然很淡,但是宝玉的鼻子灵,一闻就知道是炒米——最适合出远门携带作为干粮的炒米。【是有人要出远门?还是……】
  封丘县令介绍了李文渊的身份,又讲了李大人来此的来意,周翁听闻李文渊是巡查黄河河堤的御史,依旧是恭恭敬敬。倒是搀扶着他的中年男子,眼睛一亮,似是有话想说。
  这路上过来的时候,封丘县令就把周家的情况说了个遍,周翁有一子,不过早年间没了,给周翁留下孙子,好歹是没断了周家的根,如今周家也算是在封丘开枝散叶了,周翁孙子辈只一人,曾孙子三人曾孙女两人,玄孙辈分的已经有十多人了,想来再几辈下去,周家变算是在封丘站稳了脚跟。
  按照年纪看来,这四十余岁的男人,应当是周翁的孙子无疑,也是得周翁真传,这些年出门替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