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沟渠也可以大致养活是五十万的百姓,朝廷再从各处节省从南方设法调来粮食也可以解决五十万灾民的口粮,至于另外的四五十万人口的粮食,朕就不信老天真的会那么狠心,定会给他们一条活路,相信再过不久就会下雨了”
“儿臣以为父皇所言甚是”李恪上前一步,“灾民逃荒已经成为积习,从汉末至隋朝都没有能够真正止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没有真心的想要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灾民们只能自谋生路,历年积累,他们是越来越害怕灾荒,越来越不相信朝廷,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家舍业的亡命他乡,所以这关中大旱才短短的时间久走了两万多人”
李恪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见他在认真的聆听继续道“父皇,儿臣以为关中旱情虽然严重,但是如果父皇的决策得到实现,那就是大利,利就在于父皇根治的不是一年的旱灾,而是几百年以来逃荒的旧俗,如果连如此大的旱灾我们都能让百姓安然渡过,以后在有什么灾难百姓也不会怕了,就敢也会愿意留下来抗灾,这样下去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大唐江山才能真正的永固了,儿臣相信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渡过这次的大旱”
“吴王说的好,人定胜天”李世民终于露出了笑容,“打仗靠的是一口气,应对荒年靠的也是一口气,自今日起关中抗旱就是朝中第一要务,朝野要上下同心,共同对抗这次的旱灾,朕就不信打井要比消灭敌人还困难?修沟渠要比攻城池要费力,更不相信苍天会对我大唐如此的残忍,非要把我们旱死不可?”
商谈过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封堵潼关,并赏钱让老百姓打井,不过打井之事仍然是进展缓慢,潼关有在短时间内积聚了上万灾民,甚至出现灾民与潼关守将冲突的现象,李世民闻信后大怒。
“皇上,打井之事进展缓慢不是没有原因的”长孙无忌躬身劝解“现在灾情严重,粮价暴涨。两千文钱才能买一点粮食,老百姓焉能下力气去打井?”
“这么说打井的事情要停下来吗?潼关前得灾民聚集的越来越快,迟早会出大乱的”李世民的目光愈发的阴沉。
“皇上”房玄龄道“洪水若要来挡是挡不住的,臣以为还是趁着灾民没有凝结酿成霍乱,早些疏导为好”
着绕来绕去又绕了回去,李治上前道“父皇儿臣以为现下是浅贱粮贵,所以赏的钱并不足以让百姓安心,不如改赏钱为赏粮,这样老百姓定会下力气去打井,关中水井遍地,老百姓才能稳定下来,聚集在潼关前得灾民自然也就会散去。”
没等李世民开口,房玄龄就提出疑问“此计虽好但是却难以落到实处,从难道运粮的速度来看只能勉强维持军粮与南迁灾民所需,那里还有余粮赏给关中的百姓”
李治在刚刚开口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父皇可以征粮打井,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旱灾对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是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对于那些大户却不算什么,他们家中定有不少的存粮”
李世民思量了一会点头同意“你们立即推荐一个人领这项差事”
这是一件得罪权贵的事,没人会愿意出面经办,大殿上顿时沉寂,许久在李世民的眸色愈加阴翳的时候岑文本开口道“臣以为这项方案是太子殿下提出的,所以交予太子殿下来办最为合适”
“父皇”听到岑文本把李治推上来,李恪未加考虑向前请命“儿臣愿意担此重任,在一月之内儿臣定当征粮五十万石交予父皇”
“好,恪儿有如此决心何愁征不到粮食,征粮之事朕准许你便宜行事,用这些征粮打五十万口井,修三十里沟渠”
“儿臣遵旨”
走出太极殿,李治跟上李恪的步伐,征粮之事是极为得罪人的事情,关中遍布着大唐的功臣勋戚,要征粮就避不开他们,如果行事谨小慎微只求自保,就征不到粮食,无法向李世民交差。反而言之若是要征到粮食就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打井功成之时就是众叛亲离之时,所以在朝上才没有人愿意承担此事,甚至连举荐人都不敢。但是李恪却毛遂自荐,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李恪是害怕李世民把这样的事情交给他做。
有些人总是把好话放在口边,但是真正做的却很少,有些人从来都不说,只会默默的以行动表明,李恪就是如此,想一想来到大唐以后李恪为他做了多少事情,就像是为他遮蔽风雨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不然他哪里有那么清闲的生活,恐怕早就被这无情的政治吞没了,这份情他该如何偿还?“三哥”
“怎么了九弟?”李恪转身看着他,今日他就会动身前去处理征粮打井之事,怕是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再见,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看来李治于他已经深入骨髓了。征粮之事的厉害关系他比谁都要清楚,他不愿意面前这个温柔和煦的人面临那样的险境,所以只有自己承担。
“三哥打算什么时候行动?”既然无法偿还,他只有铭记于心。
“回去收拾一下就去,我不在这段时间你要小心,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好不要出风头,有什么事情派人通知我”明明知道他的年龄可能比自己还要大,做事也非常的谨慎,可是不在李治的身边自己就是无法放心。
“三哥还真当我是小孩了?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小心”因为李恪的话心中好像安放了一个暖炉般暖意流淌,但是他却有些对李恪这次的行程担心,征粮之事将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谁也无法预知。
“恩,我走了”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安排好事情后李恪立即将李世民下达的诏令在观众四处招贴,老百姓们看到诏令以后犹如看到了希望,纷纷离开潼关回乡打井,打井修渠进展迅速,可是征粮却遇到困难,许多王公贵族都拒绝交粮。
“殿下,各县打井的进度十分迅速,依照这个速度也许二十多天就能完成皇上的命令,但是”随来的官员犹豫了一下道“臣以为打井修渠只是还是不要进行的太快为好”
“这是为何?”李恪看着这个官员问道,其实个中的原委他已经想到,也只是如此一问,余光看到同来的李治,凌厉的目光瞬间变得柔和,原本以为他们会有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不能见面,没有想到李治会主动请旨随他同来,也许李治并没有同他一样的心思,对于自己也仅仅是兄弟间的感情,但是这份关心也是让他欣喜不已。
“臣知道殿下是想为关中办实事,可是殿下如果打井修渠的事情办好了,许下的粮食该如何兑现?”见李恪露出疑惑,官员继续道“虽然有皇上下达的诏令,但是粮食却征不上来,三天了,征来的粮食还不过几百石”
“几百石?”李恪沉下目光,虽然知道粮食的征用会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想到会如此的困难,竟然敢明目张胆的不听诏令,“看来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到哪天官逼民反看他们还能如此的淡然吗?征粮的事情你们就不要过问,只要快些打井便可,我会亲自去会一会他们,就不相信父皇的诏令摆在那里,他们敢公然抗旨不尊不成?”
“三哥,你若是要亲自征粮,还要计划好才行”在所有官员离开后李治对李恪道,“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的官员比比皆是,若是李恪直接上门去征粮难保他们不会产生什么对策,官场上的人都是人精。
“这个我知道”李恪扬起嘴角,每次看到李治对他关心的眼神都止不住信心的喜悦,不过他从来不做没有把握之事,征粮的事情他早已经想好了对策,对于那些拒不交粮的乡绅他有的是办法,只不过那些皇亲国戚却有些难办。“九弟不用担心,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既然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用,那么久只有用其他的方法,你就看着三哥如何把粮食征来吧”
次日李恪向所有的征粮大户下了请帖,邀请他们一聚,这摆明了是鸿门宴,但是李恪的名号称谓在那,除了一些亲王国公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是徒劳,李恪举起酒杯“诸位,多谢你们赏光,本王这次再关中征粮打井,奉的是皇命,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但是本王认真,你们却不认真,皇上的诏令已经下了十多天,可是本王派去的人到你们府上却讨不来一粒粮食,诸位的面子很大啊,所以本王只好自己来讨,来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