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到古代当名士-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不该被文人轻贱歧视。
  那些带头拒绝士兵做教师的学子都垂下眼睑,不敢看他。没他们带头,其他学生更不敢出头说什么,有几个老成些的甚至站出来向他道歉,只道自己绝无轻视士兵之心,愿意接受这些亲兵做教师。
  宋校长只挥了挥手,叫那少年士兵归队,又左右看了一圈,特地挑了一名老成些的亲兵问:“你又是为何当兵的?”
  这一位不负他的期望,当场义烈地说:“标下当兵只为杀达贼,夺回咱们大郑关外的土地!”
  好!有见识!有勇气!
  宋时恨不能手里有个麦递给他,重重一拊掌,说道:“说说你为何恨达贼,让这些学生——让咱们这些生在关内安逸之地,不受虏寇之苦的人都知道,边关是什么样的,你们为军的是如何保卫疆土百姓的!”
  他本来想以后开体育课时顺带让人教个军事理论,慢慢给这些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既然他们非要卖弄无知,就休怪宋校长开学第一天就拖堂了!
  反正明天不上课,先生们回去阅卷,体育老师就在这里讲述边关实况,让学生们体验一下武平县斗地主时那场大会上痛陈地主阶级罪恶的感觉!
  地主杀良民犯法,杀奴婢亦犯法,虽然也做出累累恶行,终究比不得关外那些烧杀掳掠的虏寇。
  这些士兵也曾随薛大人在边镇戍守,打过硬仗,见过鲜血,只是后来京里调了新军,就把他们这些旧守拨往内地了。宋时特地把他们请来,就为了让他们讲讲真实的战争,真实的军人。
  他们有的出身边城,自幼便尝尽胡人掠边之苦;有的投军之后历经生死,亲历过虏寇大肆杀害国人,却因兵马不济而无力反抗之恨;有的当兵时没有什么大志愿,原本只想吃朝廷粮饷,却因一场场战斗中失去了太多同袍好友,见证了太多恶行,不惜身命也要抗击虏寇到底……
  宋时不知别人听着这些故事是什么感觉,反正他自己眼酸心酸,恨不能为这些士兵多做些什么。
  除了提供兼职,除了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军粮军饷和百姓生计……
  还该写点儿什么。将这些普普通通士兵的故事写下来,让人知道当兵的艰苦,军人的重要,边关太平的可贵。
  封建时代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这些读书人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大,他们的思想是能影响全国上下各阶层的。文人都是一派轻视武将、士兵的态度,风气所使,边军将士名声、地位皆低,哪个良家子弟肯主动去投军?
  就连受达虏骚扰极苦的九边军镇,也有为逃兵役而跑到汉中的百性。
  他们家桓凌建议军屯改商屯,固然能暂时缓解边关守将强征百姓入伍的矛盾,但边关兵员不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唯有想法提高人们投军的积极性——
  粮草问题自有户部以盐换粮的“开中法”支应,过不久应该就能解决;而且他这试验田做得稳妥,只要防住大灾,十月便能见证奇迹,过两三年甚至可以不靠外省输粮,只凭汉中、关中两处粮仓便支应起一省军粮。
  但是人心向背,就得靠文人手中刀笔了。
  他虽然是三元及第,朝廷百年一出的考试精英,可也不能凭自己一个人的文章扭转天下人民。唯有从这些学生下手,进而影响他们的家庭、乡里、朋友、同窗、同年……再一县一县、一府一府、一省一省地传扬主动投军、保家卫国的风气。
  他动情地问:“诸生今日闻所闻,可有什么感受要说?”
  离他最近的学生领袖李清抢上一步,朝他一躬到底,惭愧地说:“不是府尊大人教训,学生竟不知我等在汉中的太平安乐日子都是这些将士浴血厮杀而来,险些欺辱了这些壮士。”
  宋大人就欣赏这些知错能改的少年人,也不用他们如何痛哭流涕、誓改前非,便虚扶了他一把,对他和他身后那些愿意低头认错的学生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既然大家都了解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的重要和艰难,那就每人写一千字以上的论,正式开课当天教给老师吧。
  要写得深刻饱满,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不许抄袭,不要想着随便写写糊弄人,因为这些论文他都要拿去印成传单,宣传入伍光荣,从根本上解决边军兵源问题呢。


第177章 
  没有两天工夫,汉中书院的入学考试试卷就都判出来了。
  汉中书院的老师都是府、县儒学教官; 白日里都在学庙任教; 离着汉中府衙又不远; 趁工作余暇便判好卷子,递到宋大人手里。
  一共一百来学生; 搁小学里都凑不满一个年级的人数,也就甭分太多班了。宋时简单粗暴地按着文章成绩将人分了三班,援引《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分别安排了“明德”“亲民”“至善”三个班次。
  成绩最差的进“明德”班; 先跟着老师们念书明德为主;“亲民”班取成中等的;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亲近人民群众; 做懂科技、有素质、有大工业化理念的新民;至善班则以培养像他这样有大局观,勤政爱民; 以推动大郑生产力发展;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实务派官员为目标。
  总之先把成绩单挂出去; 分班通知和课程表寄到学生家里; 准备开学吧。
  宋时取出早已印好的分班通知书和课表; 叫个书办来替他填名字,填好后便用白纸叠的信封一装,寄往各家家长手中。
  没错; 他们做老师的对学生负责,哪有考试成绩不通知家长的道理?让家长亲眼看到学生的进步,或者及时知道他在校不用心学习,及时管教,这都是他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他亲自吩咐人将通知书递往各家,由府学林教授担当司业,组织学生上课,顺便收上来开学那天宋大人留的作业——一篇赞扬将士保家卫国功绩的小论。
  才一千字,比起春秋两试的要求低多了,对这些以科举入仕为目标的学生来说算不得什么。
  他翻了翻学生的文章,倒都是用心写的,有以“亲亲仁民”为切入点,怜惜百姓生活不易被迫参军的;有的以达虏祸乱边关为主,论朝廷为何须要征兵;有的从古今兴衰变化入手,论军事与国家兴亡……
  一个个旁征博引,恣意挥洒,论文字数远超过他要求的一千字,不辜负他那天在操场上请青石关士兵当场陈情造出的气氛。
  就有些写得平平的,也看得出是出于学生本人的文才不够,而非故意敷衍,很让他这位校长满意。
  回头再让教官按着他号召军民鱼水一家、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的主旨修改一番,即可挑出佳作集结成册,在本府文人之间流传。
  可以当作宋三元主办的汉中学院宣传册送出去,借他自己名声,用这些文章潜移默化地引导书生们抛弃鄙薄士兵的风俗。
  反正批改作文这事不用他自己动手,他就写了个指导意见,寻府学教授兼汉中书院司业林静斋过来,交待他主持府县两级儒学会议,按着他的意见组织教官修改文章。
  如今已正式开学了,学生虽不要上课,老师却是一天天拿着工资的,不多干点对得起他跟桓凌两位全国前十的进士、前青年中枢官员卖身换来的建学资金吗?
  林司业深明大义地说:“此事便交予下官,大人只管放心等着改好的文章便是。”
  宋时点点头道:“就用朱笔在原卷批改,改好之后再誊写到稿纸上,本官要拿这些文章印书。”
  须知宋大人之前印的不是讲学大会、就是自身传奇经历,在翰林为储相时还教过庶吉士,为亲王印过书……宋氏书如今在一般读书人当中已传得神乎其神,一本假冒的宋氏腊版书都能卖出前朝皮纸书的价钱。前些日子他亲手刻印的入学通知书等物,外头书画店里也叫到了十数两银子一页,堪比书画大家的价钱了。
  他们这些教官(修改)的文章竟能蒙宋三元、宋府尊亲手印来,这是何等荣耀?
  他离开府衙时,走路都是带风的,花不多工夫便在府县儒学绕了一圈,将这好消息带给所有同僚。
  精修精改,争取改出几篇拿出去能显示他们汉中府文人才学的佳作,印在宋大人的书里也不叫人背后挑剔。
  他们辛辛苦苦地往古雅里修文,力求配得上宋大人的品味,而快要被他们捧上神坛的宋时却翻着几百年后后人写的白话论文,研究如何把这堆诘屈聱牙的文章翻译成百姓能听懂的戏剧。
  搞征兵宣传嘛,当然不能只往每家每户门口贴一张传单,文艺工作得安排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