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穆入京后置办的家产,账目都是现成的,一应三份,分给三兄弟。至于原先沈穆那些多余的名贵药材之类杂物,大多折价出售,换成现银。按照律令,长子与冢孙要多得一份,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沈泰听的时候,始终抱着胳膊,皱眉抿嘴,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
最后商铺祭田农庄和杂物都已经瓜分完毕,只剩下这幢宅院了。张于升也稍稍松了口气,打着官腔道:“这宅院嘛,按例也是要留给长子的……”毕竟当初陛下赐下的旌表,县里主持修建的牌坊还在呢。
“且慢。”张于升还未说完话,沈泰和沈和几乎异口同声。
沈泰诧异地看了一眼沈和,迅速地皱了一下眉。
沈和自顾自说道:“宅院还是留给二郎吧,二郎已经步入仕途,免不了交际,玥娘毕竟还要嫁进王府。我要为父亲守孝,这宅院空着也是浪费了。”
“大哥可真是好心。”沈泰阴阳怪气地说道。
沈荣却不肯轻易接受,“大哥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规矩如此,合该大哥继承宅院,不能轻易破例。弟弟虽然不才,凭我的俸禄、陆氏的体己,也够我们一家暂居京中。大哥不必自苦。”
沈荣可以这么说,张于升却因沈和一番话陷入两难。按例是长子继承,可沈和说的也有道理,这毕竟是亲王妃的父亲,若分下来连个住处都没有,楚王会怎么想?
他区区一个小县令,实在得罪不起堂堂楚王,细思之下,左右为难。
最后在张于升的协调下,由沈荣继承宅院,他的那份中匀出了一部分银子给沈和与沈泰,算作补偿。
沈泰见沈和与那县令交谈甚欢,自知自己无依无靠,礼法上也不占理,继承宅院是无望了,能分些银子做补偿已是意外之喜,不欲计较什么,在分单上签上名字后便一声冷哼,拽着沈琦走出门。
沈琦走到门口时还不舍地回头望着沈瑜和沈玥,最后直至被沈泰扔上马车,甩上帷布。沈玥和沈瑜仍觉得,那目光迟迟没有移开。
分家完毕后,沈荣一家,便在原先的宅院住下。沈和则带着宋氏、沈瑜和沈琳,搬到了沈穆的墓地附近的农庄上。
沈瑜早早就收拾好了东西,他的东西也不多:冯远道赠他的《四书》,老师送的史书,还有赞元亲手誊抄的《四书》与《尚书》,再加一块玉佩,一些文具,这就是全部了。
当他们坐马车来到山脚下的农庄,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田地时,沈瑜意识到,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作者有话要说:
开始加速成长。
感谢各位的支持!
第47章 第 47 章
“荣顿首。上月礼部部堂亲至,采买如常……尊嫂,郎娘各各加爱。”宋氏轻声念着书信,怀里的小儿咿咿呀呀,摆弄小手。宋氏含笑压着他,不让他去拨弄书信。“二郎这是催我们回去了。”
沈和负手倚在门前,听了妻子的话,也只是甩甩袖子,“父亲小祥早过了,玥娘也除孝了,是该办喜事——让楚王等上一年多,已是很给咱家面子了。可是咱们和二郎已经分家,又是戴着孝的,不好去人家的喜事。”
“你我是去不得的,可瑜郎要背妹妹出门子呢。”宋氏与陆氏一向交好,也要为沈玥说话。
“那就叫瑜郎回去吧。”沈和走过去抱起沈琳,小家伙笑容满面张开胳膊迎接,还脆生生响亮亮叫了一声爹。沈和大喜,便道:“琳郎这是急着学认字吗?”
“您说笑了,他才多大年纪,话还没说利索呢。”宋氏被夫君逗得笑起来,慢慢把桌上的纸张拢在一起。
沈琳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听到爹娘说话,虽说听不懂,也跟着啊啊起来,挥舞着自己的小拳头。
“有志不在年高嘛。”沈和原本就只是开玩笑,索性就这么坚持说下去,跟怀里的沈琳调笑道:“你快长大吧,等你握的住笔,就叫你大哥教你写字。”
仿佛是听到了父亲的呼唤,门外传来嘎吱一声响,接着脚步声渐近,头戴草帽扶着锄头的少年人一弯腰,走进门,先摘了草帽,合身拜倒,“儿拜见父亲母亲。”
“瑜郎快起来。”宋氏心疼地叫道,“外头晒着了吗?”
沈和见状不仅没有惊讶奇怪,把他拉到近处笑问:“今日田里的庄稼怎么样了?”
“今日长势甚是喜人。”沈瑜擦了把汗,又对母亲咧嘴一笑,“如今进了秋,日头也没那么毒辣,母亲很不必为儿子担心。”
沈和觉得手酸,看着时候差不多到了,就把小儿子递给宋氏,“我去前院了。”
“父亲且先去片刻,孩儿迟一会就到。”沈瑜也应道。
宋氏抱着小儿子,又把大儿子叫到身边端详,叹道:“瑜郎瘦了,也黑了。”
“儿子还长高了呢。”沈瑜打趣宽慰母亲。
他的个头的确往上蹿了几分,因着瘦下来,每日锻炼,身材也匀称了,倒是显得长开了许多。
这一年间沈瑜同父母住在庄子上,才发现,自己在京城住久了,有时候会忘记自己身处什么年代,周围的平民百姓都在经历什么。
他们家虽然没有一跃成为豪贵,但是也过起了衣食无忧,有所依仗的生活。周围也都是有产业、有官位的人。可到了农庄上,附近都是实打实的农户,这才看出如今世事的艰难。
楚地丰饶,昔日楚王治下,税不算重,百姓日子也还过得去。可是……因北方有叛乱,连年行军,军费这笔支出,就只能摊在百姓头上了。
附近的农人,豪贵家的庄户也就罢了,横竖凑足了租子,不至于被主人家刁难。可普通农人那就要发愁户税丁税。尤其是有“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这里的庄户都住久了的,收成也远不如从前,租子却还按从前收,谁吃得消?
沈家在京中扎了根,沈和也终于联系上出嫁的嘉娘,告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前些日子沈嘉还从北边送信来,只说北地大旱一场,怕是今年收成也十分惨淡。
去岁北地便灾荒,粮食卖出天价。沈嘉嫁了个举人,好歹有功名在身,不必担忧丁役,夫妻俩靠着廪米衣食无忧,影响倒也不算大。
可其他人家就没有这么幸运的了,在沈嘉信中,有全家不堪饿死,投缳而亡,有没了粮食,不得不以雁矢、蚕矢为食的,可谓流亡满道,骴骼盈野,
沈瑜看罢信,想起南下途中自己亲眼所见,不由长长叹了一声。顺遂的日子过了太久,忘了京城以外的天下,是如何的乱世模样。
相比之下,浅窄的几件茅屋,一家人住着,也觉得其乐融融。
正因如此,沈瑜守孝,没了考取功名的压力,反而潜心研究农书,总结了许多书里的经验,与自己的想法结合,亲去地里指挥人侍弄庄稼,尝试培育良种,试验不同肥料。
“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沈瑜给老师写信,除了附上自己的经义文章,也少不了提及在田地间的感悟。
周旷回信中充满慨叹。若沈瑜如今有功名,光凭着田间这些实绩,写出文章流传,在服丧时养足望,便足以越过铨选,搏个郎中。
可惜他如今不过半大孩子,哪怕真做出什么,也没人听他的。
沈瑜倒不大在乎这些能不能给他带来名声,他能帮助周围的农户交租,不必为一口饭发愁,就心满意足了。
“玥娘的好日子快到了,你也除孝了,便回去送一送你妹妹吧。”宋氏冲儿子说道。
沈瑜点点头,心中一痛:他与沈玥也是许久没见,不想刚到见面的时候,妹妹就要嫁给旁人了。
何况那个旁人还是皇帝的兄弟,身份尊贵的亲王。侯门一入深似海,那王府又岂是什么好去处。
沈瑜与母亲说了会话,便往前头去了。沈家的庄子不大,院子里却辟了间不大不小的空屋子,里面摆上十几条长凳,算是个小小的讲堂了。
如今这讲堂里,庄户家的孩子们坐得满满当当。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却努力挺直身坐着,各个眼睛瞪大看着沈和,听他讲《孝经》。
农庄的孩子多半不识字,也不嫌弃先生守孝与否,沈和闲着也是闲着,便收拾出一间屋子,教这些孩子读书。
他们有些并非奴籍,若能读书识字,不说考取功名,至少可以管账、做文书,兴许还能给别人当先生,奴籍的也能争取做个管事之类。
沈瑜自己读书久了,乏了的时候,就来看看这些孩子们,提醒自己,能够自小开蒙,入国学读经义,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