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小老头提着米走了后,张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眼神里全是期待,他相信在自己的帮助下,生意会越来越好的。
看到提高五分钱的价格好像可行,他建议母亲就这样卖下去试试,母亲也同意了。
在张爱国送米回来以后,夫妻两个也开始吆喝了起来,不过吆喝了一个小时他们就有点吃不消了,虽然这一个小时他们也卖出去百来斤米,但是这吆喝的实在太伤喉咙了。
张伟看的有些于心不忍了,他也看出来了,父母几乎是逢人就吆喝了,这天底下哪来这么多买米的人呢?
“爸妈,你们这样喊效率太低了。”张伟连忙拉住正要朝着拿着公文包的青年吆喝的父母。
“哟呵。”张爱国一下子乐了:“你还知道效率呀,这都很谁学过来的?”
“爸,你听我说呢。”张伟不理会父亲的取笑,道:“你看呀,一般来买米的都是家庭妇女,或者中老年人居多,对吧?”
张爱国和程琳沉思了一会,发现好像是这么回事。
“其次呢,那些行路匆匆的基本上都有事,喊了也白喊。”张伟循循善诱:“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那种家庭妇女还有中老年人,其他的随缘。”
“小伟说的挺有道理的。”张爱国赞同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吆喝铁人也吃不消啊。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家小伟好像很特别?”程琳的脑洞显然比张爱国的要大点,她把观察到的和丈夫说了。
张伟有些哭笑不得,我给你们讲生意经,你们倒好,直接惦记上我哪里不同了,不过他没有太在意什么,这几年国家一直出什么神童,报纸上更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表现得高调一点就高调一点,只要家里能赚钱就行。
程琳和张爱国开始讨论自己儿子哪里聪明了,比如说最近一直没尿床,吃饭穿衣都不用帮忙,说话也不饶舌等等,这些都是好的。
接下来他们说着自己都有些纳闷了,比如别人家的五岁孩子一天到晚想着玩,或者对着父母撒娇,要抱抱要喝水水什么的,可自己儿子倒好,一样也没有,还一肚子坏水,尽是想些损人的办法。
张伟有些无语,这些办法在后世看来很老套好不好?比如网上说的情人节那天上街拆散情侣的段子,比如往车旁边一躺碰瓷,比如……历经了后世社会的洗礼,他觉得这些手段也稀松平常。
伴随着顾客的来临,张爱国和程琳也渐渐把刚才讨论的话题抛在了脑后,两人都忙坏了,听取了儿子的意见以后,生意一下子上去了不少,虽然不像张建国那边那么好,但比前几天好太多了!
下午六点收摊的时候。
张伟随意地说道:“爸妈,今天差不多卖出去一千斤米了吧?”他仔细盘算了一下,差不多这个数,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照涨了五分的价格出售的。
程琳开心的数着钱,道:“今天我们家去掉成本还赚了一百五十块呢!”
看着父母有些欣喜若狂,张伟满意的也露出了笑容,赚一百五十块不少了,要知道父亲在工地做木匠也不过二十来块一天,今天一天所赚的在工地上做一个礼拜都赚不到呢!
……
租的农房。
张爱国很开心,买了一包黄酒,又切了五块钱猪头肉,当然,也给程琳骂了几句败家。
张伟知道父亲高兴,眼睛里都冒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光彩。
张伟虽然兴奋,但没有盲目乐观,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好日子最多持续到98年年初,到时上海满地都是地摊,并且城管近乎变态的每天都会冲摊一次到两次。
张伟心里很清楚,父亲年轻的时候还是比较有冲劲的,不过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就会变得得过且过了,一定要让父亲把这个冲劲保持下去!
晚餐中。
张爱国和程琳一直在讨论如何把生意做好,可是两人经验有限,说来说去也想不出几个好办法。
张伟静心的吃着晚饭,今天的饭菜有猪头肉、青菜和土豆,比前两天好一点,也幸亏今天生意不错赚了钱。
这时候,程琳忽然说道:“小伟啊,你有什么建议,也和爸爸妈妈说说呢。”
张伟一愣,他没想到父母居然会询问意见,沉思了一会,他犹豫是表现得惊世骇俗一点还是装傻充愣。
管他呢,先改变现状再说,张伟过怕了苦日子,惊世骇俗就惊世骇俗吧,反正都表现过不止一次了,也不在乎多表现几次。
“找几个小硬板纸写上价格插在米上,再找个大板子写三十斤以上包送,这样就省的吆喝了。”张伟道。
“嗯,是该这样,今天喊的我嗓子都冒烟了。”张爱国吃了块猪头肉说道。
“我还没说完呢。”把嘴里的饭咽下去,张伟继续说道:“大板子上再写着五十斤便宜三分一斤,一百斤便宜五分一斤。”
“这,我们不就没什么赚头了吗?”程琳立刻摇头否认了。
“我们不是比大伯那边贵五分钱一斤吗?”张伟随意地说道。
“对呀!”程琳好歹读过高中,一点就通,她高兴的亲了下儿子的脸,开心道:“我儿子真是太聪明了。”
张伟心中“呵呵”一笑,不是自己聪明,这些都是后世被人玩坏的营销手段而已,那些什么跳楼大甩卖打五折三折的手段还没用出来呢,不过卖米好像不能这样,毕竟利润太少,市场价太稳定。
如果变通一下,也不是不可以实行,张伟闪烁着双眼。
第12章 买三轮车
次日。
张伟坐在米摊旁边看报纸,这报纸是从大伯那边拿来的,基本上都是昨天到上个礼拜的,他一直坚信信息就是金钱,在这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报纸成了主要传递信息的媒介。
张爱国和程琳以为他在看报纸上的图片,压根没想到他们的儿子看内容看的津津有味。
在米摊旁边树立着一块硬板纸牌子,上面写着:盐市米0。95元/斤,阳县米0。85/斤,三十斤便宜三分钱每斤,五十斤便宜五分钱每斤,三十斤以上包送。
清晨路过的买菜的人见到了纷纷询问是不是真的,张伟在一旁竖起了耳朵。
“真的买三十斤就便宜三分钱一斤吗?”
“当然是的,大姐,来个三十斤?我们家的米可是正宗盐市运过来的。”
“五十斤!帮我送到日光城3栋203。”
下一个客人。
“买一百斤还能便宜点不?如果你们肯再便宜点,以后我都不去别的地方买米,就专门在你们这买。”中年男人道。
程琳有些发愣,她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丈夫在她还能找人商量下,可惜张爱国送米去了。
张伟一看,知道母亲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开口道:“叔叔,原则上我们是不能便宜了,但谁让你这么真情实意呢?行,我让我妈给个成本价你,盐市米9毛,阳县米8毛怎么样?”嘴里说成本价,实际扣除了打折部分还赚了半毛钱每斤。
中年男人听后乐开了花,笑道:“这孩子说的可算数?”
“算数算数。”程琳忙不迭地点头。
“给我送个一百斤!”
“好的,地址给我,等我男人回来马上给你送。”
类似的情况还在持续,张伟不由嘴角划过一道弧线,米摊摆到这里生意好了太多,短短一个上午就卖出去了七百斤的米,这在日光城那边得一个礼拜才能卖这么多呀!
这一次换了摊位摆放地点是正确的,张伟也暗暗检讨自己先前的草率,如果一开始观察仔细了,也不会有先前这么一出了。
吃午饭的时候,张伟看着满头是汗的父母怪心疼的,现在就一辆28寸的自行车送米,一两百斤送送到没什么,如果遇到大单子难道还折返来回送?那得多累人?
记得前世里父亲有了三轮车以后就轻松了很多。
“爸妈,买辆三轮车吧。”张伟道,他实在心疼送米累的气喘吁吁的父亲。
程琳马上拒绝,道:“买那玩意干嘛?”她这是舍不得钱。
张伟明白母亲舍不得钱,指着父亲道:“你看爸骑个破自行车送米多累呀?当然,你不心疼他就当我没说。”
程琳不说话了,说不心疼丈夫是假的,可是她依旧心疼钱。
张爱国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他挺想要辆三轮车的,不说平时送米,就现在每天摆摊收摊都得来回两次,租的房子距离这边又挺远的,如果有辆三轮车问题就迎刃而解。
“可是现在我们没什么钱。”程琳小声道。
张伟伸手一掰算:“昨天卖了一千斤米赚了150块,打折后,今天上午卖了七百斤赚了大概85块,合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