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风烨的仁德之道,讲求对等仁爱,君王以仁待众生,子民亦会以忠义回报,在风烨的调控下以仁治国。虽有严谨的法度但是以仁为本。亦不会引起反弹。
法家韩非子看到两个文明不由眉头紧皱,李耳的无为文明讲求宽刑简政,对法制看的很松,所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效率才不能提高。而风烨的文明虽然法制严谨。但是其核心理念却是仁德。以人为本,那所谓的治人之法也是以仁为根基,可以说风烨这里根本就没有死刑。这两种观念跟法驾的理念那个也不相合。韩非子对法家日后的未来也莫名担忧起来。
不过孔子对于风烨这严谨的体制却是很感兴趣,虽然这种体制有法家的影子,但是用仁道为根基是要中和法家的严酷无情吗?
至于女娲托着下巴对于两种文明也开始比对起来:对比两种发展,李耳的无为之道治世发展平稳,由于**少所以也少了许多纷争。而风烨仁德之法,固然讲求以人为本,但是行的不单单是儒家一家的思想,倒是跟如今百家争鸣有一些相仿。
贤者居上吗?这么一来也能拉拢不少百家学子,不过他的文明也有不少弊端。女娲玉指拨茶盖,心中突然有了一个主意。女娲手指伸入茶盏将一滴水珠弹入莲花世界,那世界接到这一滴水珠,在女娲神力覆盖下立马就是十天十夜的瓢泼大雨,大洪水开始了。
经过这一场大洪水,两方文明的应对也是不同。风烨的仁德文明在这个时候倒是显现出优势来,由于体制的紧密所以效率也就显露出来,又因为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明,所以对于救人是排在首位。在君王的调度下,整个王朝井然有序的将老人小孩女人放在首位,而那些壮年则是留到最后。
对于王朝的这种做法,在这个倡导仁德的时代,倒是没有人有反驳意见。也不会有那种为老不尊的人,仗着自己的身份对那些年轻人随意轻慢,而那些青年也不会仗着年轻气盛对那些老人指手画脚。尊老爱幼可以说是这个文明从一开始就刻到骨子里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有人对这件事有异议。
这里的德行教化倒是不错,女娲看着风烨这方世界满意的点点头。相比之下,老子的无为之道也就差强人意了。由于政治宽和清明,所以在这种天灾到来之际,朝廷根本不能有效阻止,平日里都是自治了,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都是指望自化自救。百姓官员各司其职是没错,但只要一环出了问题不能及时补救,立马就是祸及所有人。这种松散的体制如何能够跟天灾对抗?
更离谱的在这时居然有一些人讲求顺天应命坐以待毙,他们倒也是自鸣得意,天灾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寻求自然之法如果天意可活那么我就能活下来,天意该死那么自救不也无用?
当然这些人不过是不能领悟无为之道真谛的蠢货罢了,只是这也暴露了一点,无为之道的哲学理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全部理解。很多人都是将无为理解为不作为,这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女娲心中给李耳记上一笔之后,又继续看灾后的工作。比起井然有序的仁德文明,无为文明在效率上确实差了不少。单单是从文明的传承上面,仁德文明有史家专门记载历史,很快就可以将知识传播下去,而无为之道更重要是从自然中学习道理,以天地自然为师,在对知识的保留传承上面,李耳确实不如风烨这位穿越者。
随着仁德文明井然有序的将文明复苏,那无为文明有不少东西被毁灭在洪水之中,由于这里讲求天性自化,各司其职。随着那些职业者的消亡,很多人对于那些行业也不了解,并不能马上替补过来,整个无为文明可以说是倒退了一大步元气大伤,而仁德文明由于知识的积累传承,又有专门的学校教导,直接就是一批批人才调度到个个岗位上面。
这就是文明的传承?孔子等人看到两个文明的差距,不由了然。这不是李耳的道要差,而是李耳没有风烨那后世的远见,对文明的存留做的不够好罢了。
比起风烨根据后世而考究出来的种种设施体制,从一开始的各种学校,各个职业学科应对后面的各种工作来说,无为文明在种种体制上面因为清净无欲而少有进步。(未完待续。。)
ps: 元馗的公告栏:
书虫是个懒货,虽然知道如今有月票欠更,但是他一直没有赶出来,宁可在床上趴着打滚也不肯将那一更写出来,让我们一起鄙视他。
第四十六章人教教主
洪水之后女娲又接连布下火灾、瘟疫等等种种劫难,不得不说在效率上面李耳的文明确实不比风烨,不过李耳模仿风烨的文明,他的体制也开始完善起来。
“诸位开始选择自己认同的文明吧。”女娲看着时候差不多了,便对下面百家诸子说道:“认同哪方理念就把自己的气运加持到他们头顶。”
说音一落,儒家和道家率先将自己的气运灌注在烨龙和李耳身上,之后又有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将自己的气运压在烨龙身上。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稷下学宫中九流胜负已出,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农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秉承九流学术,可以说这九家也代表人族一笔不菲的气运。
不过除了这九流之外,兵家医家的影响力也是极强。只是在稷下学宫论道的时候,兵家明显处于劣势。要说行兵排阵兵家可说是第一,但是要是辩论家学兵家连名家都辩论不过。而医家更是没有人来,扁鹊有言:医者不争虚名,与其去争夺什么名位,还不如去多救一个人来的实在。
至于史家由于保持公正也没有搀和,但是跟史家同出烨龙一系的小说家倒是去搀和了一笔,硬生生将九流学术化作十家。
史家和小说家同样是笔杆子出身的学派,不过史家最注重的是纪实,是要求不带任何情感公正记录所有事件。而小说家则是将笔者情感注入其中,在春秋战国之时。小说家更多的是将自身思想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传播出去,对启蒙教化有莫大便利。
九流之中,儒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已经选定烨龙氏,道家和墨家则是支持李耳,剩下名家、法家在两派之间不断迟疑。
女娲看到诸多流派支持风烨,心中满意至极,儒家的孔子、纵横家的鬼谷子都是烨龙氏亲自点化,而杂家也是烨龙氏自己整理立下的流派,至于农家和阴阳家的祖师神农、太玄更是自家人。
看到名家法家还不曾表态,兵家孙子倒是说话了:“兵贵神速。时机转瞬即逝。两位还是早早抉择吧。”如果站队晚了,对你们的流派也没什么好处,反而还会被人记恨。
兵家孙子当初承蒙风烨女娲才能出世,加上风烨和白虎一族的协议。兵家自然是站在烨龙氏一边。毕竟烨龙这边对兵家还没什么。而道家的无为之道可不怎么认同兵家。
之后史家小说家这两家烨龙一脉嫡系也把自家的气运加注在烨龙头顶。秀家、医家也不落其后,看到烨龙氏头顶那一团九色气运彩云,韩非子咬咬牙也把法家压在其上。
两者相害取其轻。虽然法家思想跟道儒都有莫大差别。但是比起道家尊奉自然法,鄙夷人为法制,那烨龙氏的理想文明怎么也是法制健全不是?
看到法家如此,名家也随大流将自己的气运加注在烨龙氏一边,可以说这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流派除了道家和墨家以外都是在烨龙氏这一边。墨翟的脸色有些难看起来,倘若道家圣人取胜倒也罢了,如果烨龙氏胜出,那么日后恐怕真的没有墨家的立足之地了。毕竟儒家跟烨龙是多么亲厚啊,墨翟想明白之后全力将墨家气运压倒李耳身上。
看到墨家这般情况,孟子冷冷一笑:道家有圣人坐镇日后可以避免被清算,尔等有什么?日后要是清算起来,尔等墨家也别指望留存了。
剩下乐家、商家等等流派看到大势已成也纷纷将自己的气运投入烨龙头顶的气运云彩之中。
越来越宏大了,烨龙头顶的气运渐渐向李耳那边压过去,李耳的教主地位受到气运冲击渐渐有动摇之势。
命运长河,一条赤龙从命河中飞出,携带百家诸子气运对命河某处冲击而去,河水四溅,在赤龙的冲击下命河直接分化露出其中的玄清神龙。神龙盘踞在太极玉台上,有黑白阴阳二气在玄清神龙周围弥漫,这就是太清圣人在人族的气运了。
风烨起身走到天都峰巅,遥遥看向命河中的变故。玄清神龙头顶有一颗龙珠,这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