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武士彟回到西宁的时候,整个西南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了。
除了这些硬打击,软刀子方面秦浩也没停下来,长孙冲作为风言衙门的郎中,又是秦浩的老下级,这事于公于私他都得下点死力气,于是趁着吐蕃内部的乱劲,早早安插过去的间谍全都闹腾了起来,更要紧的是,那些已经在各部落落地生根的所谓活佛,终于也露出了爪牙。
如果说烧青稞是给吐蕃的重创,那么这些活佛,就是在掘吐蕃政权的根了,这让魔教那些人哪里还坐得住,吐蕃一时间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外敌还没整明白呢,自家院里倒是先起火了。
就在这一片混乱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的一个人出现了,一直隐隐被视为佛教领袖的玄奘法师,从天竺归来,直接从南边翻过了喜马拉雅山脉,来到了吐蕃境内,被吐蕃所有的活佛公尊为第一代班禅,原本一盘散沙的活佛集团终于有了一个名义上的领导。
魔教能容得下他才叫见鬼了,这还有什么可说的,打吧,松赞干布和玄奘法师素未谋面,但已经是有你没我的死仇了。
玄奘这一手,别说松赞干布了,就连李世民和秦浩一时间都有点懵,原本秦浩真的只是想给吐蕃一个教训的啊!可是看现在这架势,似乎有点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了。
魔教和松赞干布虽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玄奘背后却有着整个大唐的支持,南诏和安西都护府在骚扰吐蕃时也会和他相互配合,居然还让玄奘占了上风。
事到如今,秦浩这个亲手点火药桶的人,反而帮不上什么忙了。
就这样,秦浩无所事事的在家歇息了三个多月,期间,秦浩无数次的想把秦小昊送走,可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他总觉得这小子在长安待着不是个事,指不定啥时候就把天给捅破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那天他正趴在李欣的肚子上,听宝宝的声音,李靖突然来找他,死活非要收秦小昊当弟子,说他从没见过如此聪明伶俐天资过人的孩童,要将毕生兵法传授给他。
这特么的俩人是啥时候搭上线的?
秦浩自然是不放心把秦小昊放出去的,所以他只能以小儿顽劣,不堪大用的说法婉拒了李靖,可谁知道一向跟他关系不错的李靖居然还急了,非得说不能将毕生兵法传于后人,他死不瞑目,好像忘了裴行俭这个人似的。
秦浩也就纳了闷了,这特么的李靖今年都六十好几了,怎么越老越不要脸了呢?
接下来的几天,李靖跟一块牛皮糖似的赖在他们家,甩都甩不掉,这么大的一个领导,一个军神,一个老前辈,秦浩也不能把人家撵出去不是?于是这货居然心安理得的蹭吃蹭喝起来,弄得秦浩都不敢出门,生怕这货把他儿子给拐跑了。
“卫国公,您看这样行不行,我这个儿子真不能跟你学兵法,这样行不行,我婆娘这不是又怀孕了么,这一胎要是再生个儿子,让小的跟你学兵法成不?”
李靖劈头盖脸的就给骂回来了,“放你娘的屁,你就能保证你每个儿子都这么聪慧?再说你要是生个姑娘呢?”
秦浩也无奈,天底下骂他他却只能忍着的人不多了,李靖刚好就算一个,也不知这秦小昊是怎么给李靖灌的汤,这李靖大有秦浩不同意就磕死在这的意思。
但秦浩再怎么放纵秦小昊,却始终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军队方面绝不让他染指,否则就不是自保而是作死了,所以秦浩只得再次拒绝道:“卫国公明鉴,这是我的独子,如今我虽然离位极人臣还差着一些,但想来也不远了,我这孩子,不求他能有什么出息,只求能平平安安的继承我的爵位,一辈子逍遥快活就够了,尤其是这军事,刀枪无眼啊,我们老秦家传到我这一辈就这一支独苗,还望您能理解我的苦衷。”
李靖一拍桌子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是这么想的,贞恒,你糊涂啊!这孩子空有一身的天资和你秦家的家学,却整日里不思正事,才五岁就干出上青楼这样的荒唐事来,都是因为你这种思想放纵的结果,若不严加管教,将来他是不是还要上大街上强抢民女啊!”
秦浩心里想说,混到咱这个份上,孩子强抢个把民女还是个事儿咋滴,可看李靖吹胡子瞪眼睛貌似真的气性很大啊,“这么好的苗子,我绝不能让你就这么给带荒废了,趁他还小还能改,我一定要让他成长为我大唐下一代的肱骨重臣。”
秦浩也有点急:“不让!去特娘的肱骨重臣,老子当一辈子就够了,我儿子当一辈子纨绔就挺好。”
李靖气急,“你。。。。。我去找圣人说理去。”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多事之秋
官司打到御前,李靖的面子李世民也是要给的,但人家怎么管儿子,自己这个皇帝也不太好出面啊,于是李世民就打算做一个和事佬,把这事调解调解,俗称和稀泥。
可秦浩在对待秦小昊的事情上,立场总是坚定的,这事稀里糊涂的居然拖了下来,秦浩始终没同意秦小昊拜师,可秦小昊却总能趁秦浩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走,去找李靖美其名曰‘请教学问’。
关键是秦浩经常不在家,而李欣又不是很理解秦浩的做法,觉得孩子能跟李靖学兵法是一件好事,总是助纣为虐。李靖似乎觉得这样也挺好,于是,秦小昊就成了李靖没有名分的半个徒弟,倒是也能学到几成真传。
而秦浩之所以总是不在家,是因为唐联储那边最近又忙上了,而忙的源头,则在于李渊。
天有命数,李渊已经比原本历史上多活了两年多了,李世民泰山封禅以来,身体已经是大不如前了,连打麻将也坐不住一天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寿数将近了。
李渊自打建立了唐联储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唐联储的建设之中,除了开创这大唐的锦绣河山之外,唐联储便是他的命根子,临走之前,非得要亲眼看见大唐百姓都用上纸币才甘心。
虽说现在就取缔通用券为时尚早,衙门内掌握了高等数学能摆弄明白纸币运算公式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但谁让这是老头的心愿呢,人治时代,谁敢让太上皇死不瞑目,那他自己全家都离死不瞑目不远了。
虽说现如今老百姓都习惯了用通用券消费,尤其是城市里,几乎已经看不见金属货币,但通用券这东西,跟纸币毕竟是有本质差别的,说得专业点,通用券本质上是兑换金属货币的凭证,是用金库里的金属货币和盐引做担保的。
而纸币,则完全是通过国家信用来做担保的,不能兑换金属货币,相比于金属货币固然发行起来更自由,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更多更复杂,而且还不知道老百姓认不认呢。
而为了更好的钳制异族藩属国,唐联储还得把外汇券和汇率之类的给弄出来,总之,这是个很浩大的系统工程。
秦浩正好无官无职,这种事儿能跑得了他才叫见鬼呢,唐联储各种准备工作他多多少少都有参与,同时还尽可能的把一些金融常识都教授给李泰,但特么这种事其实他心里也没什么底,他前世又不是金融专家,不过是看过两本货币战争罢了。
不过业务上的事,就算不纯熟,终究是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可政治上的事儿,就很可能要命了。
李渊死后,谁来接班当这个唐联储主席?这种事是绝对不能跟南衙商量的,否则唐联储存在的意义就没了。本来这都是定好了的,不出意外的话会由李孝恭顶上,待时机成熟之后,由李泰再代替李孝恭,到时候只要李泰活的比李承乾长,朝廷和唐联储就可以一直这么良性的循环下去。
可不知为啥,街面上突然传出一则谣言,说应该由李世民退居太上皇,待几年之后新皇治国成熟了,太上皇则退居唐联储,这才是最好的接替方式。
别人怎么想不知道,反正秦浩听说这消息之后吓的一身一身出冷汗。
谁放出来的这条谣言?
文武百官的第一反应都是太子,毕竟这两年太子国祚稳定之后也挺活跃的,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又似乎都没有动机。
可仔细一想,太子的脑袋难道被驴给踢过了?李承乾总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吧。莫非是晋王李治?但这货才刚十岁,就算是他身边有人想为主分忧,是不是也稍微早了点呢?
李承乾自然是被吓了个半死的,一再表忠心之后大半夜的哭着来秦浩这求策,可遇到这样的事儿他能有什么办法?查不出来谣言的源头,什么招都使不出来,况且他一个无职之身,这种事躲还来不及呢。
李渊老爷子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