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天子(殷扬)-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这一手颇有些巧妙,把“球”踢回给韩休了,也是对他的考验。

“陛下,韩休以为要得陛下之殊礼,必欲有惊世之才。”韩休一点也不惊慌,仍是那般镇定,不疾不徐的道。

“那么,你以为你能否坐上去呢?”李隆基再出一难题。

这一问更难了,也更考验人了。若是说不能,那就是堕自己威风;若说能,就有自夸之嫌。若是不能让李隆基满意,韩休就完了。

这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

群臣眼睛瞪圆,打量着韩休。

“能!”韩休只说了一个字,而且声调也不高,却是不容置疑。

“韩休,你这是说大话了吧?”李隆基脸一肃,沉声道:“你有何德何能,获朕之殊礼?”

“韩休别无长处,唯敢言。”韩休依然镇定。

“敢言?”李隆基冷笑一声,道:“你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瞧瞧,满朝文武大臣,又有哪一个不敢言?宋璟刚直,你比得过?”

经过初步革新,那些尸位素餐,拿钱不办事的官员已经被清退了。留下来的官员,都是正直无私之人,他们敢言。

其中最敢说的就是宋璟了,韩休竟然以“敢言”自吹,还真是没几人相信。

群臣看看韩休,不住摇头。

“宋大人刚直,美名天下传,韩休甚为钦佩。”韩休话锋一转,道:“若说别的,韩休不敢自夸,若说敢言,韩休自认不会逊于宋大人。敢问陛下,有一敢言的宋大人好,还是再多一敢言的韩休更好?”

宋璟这样的诤臣,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以刚直敢言著称。若是再有一个这样敢言的诤臣,那是无上美事,谁能说不好呢?

“你的胆儿倒是不小,朕是见识了。”李隆基赞赏的点点头,道:“韩休,你坐上去吧。”

“啊!”一片惊呼声响起,群臣有些不信,韩休几句自夸之言,就能获得李隆基的殊礼,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我?”韩休一愣,以为听错了:“陛下,为何让我坐?”

“因为朕信你!”李隆基笑着点头。

“谢陛下。”韩休一愣,随即满脸激动,冲李隆基见礼。

能被李隆基信任,那是何等的令人激动,即使以韩休的心性,也是心神激荡。

然后大步上前,坐在锦墩上。(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大唐军事学院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比辉煌,能与之相比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辉煌,就在于李隆基发现并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等人。

在这些名垂千古的开元名相中,论刚直肯定是宋璟最为了得。要论到敢“言”,就不是刚直的宋璟了,而是韩休。

韩休的敢“言”到哪种程度了呢?说一件事,朋友们就知道了。

韩休敢说别人不敢说,不敢言的事儿,哪怕触怒了李隆基,让李隆基暴跳如雷,当着韩休的面砸东西,他该说的还是要说,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因为李隆基发怒了就不说。

若是换作别人,李隆基如此大怒了,肯定是闭嘴了,韩休却不如此,由此可见他敢言到哪种程度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尽管韩休多次触怒李隆基,李隆基也曾大骂过韩休,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对韩休的信任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信任了。

有人就觉得这不可思议,就问李隆基,韩休如此过份,多次触怒陛下,不如把他贬出京去,眼不见为净,你为何要留着他?

李隆基一听这话,大是不悦,把说这话的人给训了一顿。然后,李隆基才说明原因。

他说,与韩休争吵,那是为了天下。这种争吵只有公义。没有私心。韩休敢于触怒于我。敢言别人不敢言,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那是因为他一心为公。

你知道吗?我与韩休争吵了之后,睡得特别香。若是一天不与韩休争吵,我就会失眠,总是在想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开元时期,李隆基正是有着如此宏大的度量,再发现了并重用了韩休这样的能臣诤臣。才铸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

后人指责李隆基没有度量,说他开元之世的几大名相都没有长期任用,其实,这话不对。应该说,这正是李隆基的精明之处。

开元盛世的几大名相,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只当了几年丞相,就被李隆基贬出去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应该说李隆基这是一番好意,他为的是保护这些人。

纵观历史。凡是长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干有多突出,大多难以善终。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因为理政的时间长了,就会门生故吏满天下,最后形成一种势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后,皇帝为了解决这事,不得不大开杀戒,清除他的势力。

每一个丞相只当几年,差不多了就找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城,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这一点,不是李隆基的发明,而是汉光武帝的发明。汉光武帝光复汉朝,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功勋昭著,但汉光武帝几乎把他们全部保全下来了。

因为汉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余的全部不再启用,让他们赋闲在家。处理国家大事,就启用一批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

汉光武帝并没有忘掉这些功臣,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庆典,都会想到他们,让他们参加,还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

若是有外国进贡的奇物异物,汉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臣,会赏赐给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功臣有功而无权,无法左右朝政。新进的官员有权,却还在建功,没有势力,也无法左右朝政。

这就造成了汉光武帝不杀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来,在贬出京城,与抄家灭门之间,谁好谁坏,这不需要说了。

望着坐在锦墩上的韩休,一众读书人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与他换换。

韩休这是拔了头筹,谁不艳慕?

韩休也是自豪,昂头挺胸,激动得很。这种际遇,一辈子能有几次?谁能不激动?

接下来的考验,这些读书人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其中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最是超凡,李隆基大为满意。

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这些开元年间的名相齐聚到一起,意味着盛世可期,李隆基能不满意?

“你们很不错,朕满意。”李隆基对这些读书人很是欣赏,道:“你们已经知道了,大唐正在准备,要击破大食,解决西边的巨患。大食,是大唐遇到的最为强大的对手,是一个劲敌,不容小视。要想击破大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军队,还需要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官员,需要他们前去异域历练,处理政务,你们可愿前去?”

李隆基决定把他们放到异域去历练历练,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经验,也让他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他们就会更加了得。

“愿意。”韩休、张九龄他们欣然同意。

唐人无不以立军功为荣,若是能到异域去出力,谁能不愿意呢?

“那好,朕就派你们去异域。”李隆基当即下旨,安排好后,这些读书人赶去异域。

韩休、张九龄去了天竺,张嘉贞和李元绂去了西域。张柬之虽然了得,毕竟年纪大了,难以支持几年,派两人前去很有必要。

国策方面铺开,进展顺利,又招揽了人才,李隆基认为应该处置军略了。

这天,李隆基把姚崇、宋璟、张说、狄仁杰、王孝杰、钟绍京和刘幽求召集到一起,商议军略。

“张说入主兵部后,大力革新,风生水起。各项措置顺利推进。朕满意。”李隆基肯定了张说的努力。

张说的才干真的没得说。他入主兵部后,得心应手,在他的推动下,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最为主要的就是用蓦兵制取消府兵制,让唐朝的兵员更广。

“嗯。”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许。

就是与张说不对眼的姚崇,也是出奇的没有挑刺。

“可有一件,张说忽略了。”李隆基道。

“敢问陛下。何事?”张说一愣。

他入主兵部后,大力整顿,凡能想到的方面都在做,怎会有他忽略的呢?

“是呀,陛下。”众人也是一愣。

“朕以为,你忽略了训练将领、校尉。”李隆基提醒道。

“这……陛下,将军是需要天赋的,也需要明师。”张说想了想,道:“卫国公把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再传给裴行俭。方有三代名将。若是没有明师,要培养将军。不容易呀。”

将军是很难培养的,读几部兵书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