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历史上,这两货有仇,是因为互相参过对方。而如今,彼此之间就没有仇恨,更没有彼此参过对方,可还是看对方不顺眼,除了解释为命里犯冲,李隆基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姚崇说得对!”李隆基把姚崇瞄了瞄,又把张说瞄了瞄,道:“朕不管你们是否有旧怨,朕要告诉你们的是,私怨不得误公务。若有人违反,不管是谁,诛九族!”
这是在警告姚崇和张说,你们要私下里斗,你们就斗。但不得有损公务,不然的话,朕就不客气了。
历史上,李隆基亲自出面,为这两货排解,都没有用,两货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还是在斗。直到死,依然在争斗。
这才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这两货斗归斗,但是呢,翻遍史书也没有这两货因为私怨而有损公务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两货把握得很好,绝不会因私而废公。
对于这点,李隆基还是放心的。只要不损坏公务,他们要斗,那就当作这两货的一种“缘分”了。
“遵旨。”姚崇和张说欣然领旨,还狠狠瞪了对方一眼。
国策的铺排,姚崇安排好了。至于军略方面,这涉及到军事机秘,不能公开,李隆基没有要张说陈述,今天的朝议就算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有姚崇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积弊在迅速革除,没过多久,就有气象一新之象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六章人才济济
大明宫,李隆基听取了姚崇的汇报,笑着赞道:“不错!很不错!短短时日,就有如此气象,你这个丞相当得不错。”
姚崇不仅看问题深远,大局观了得,而且执行力也是一流的。有他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
有时候,执行的官员还没有发现问题,姚崇反倒是提前发现了,派人告诉相应的官员。这些官员有些不信,去一查之下,竟然是真的。
这样的事儿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数量不少。时间一长,只要是姚崇提出的问题,这些官员就不得不信了,姚崇的信服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陛下,这可远远不可够。”姚崇并无喜色,浓眉一挑,道:“革除积弊虽然取得进展,然而,钻营之事越来越多了,官员面临的问题更难了,宋璟得早日归来。”
随着改革的铺开,触动的事儿越多,越来越多人的利益被触动,他们的反弹也就越大,姚崇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了。
这些被触及利益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会用尽一切方法反对与阻止。这就需要一个镇得住,让他们绝望的人来处置,这非宋璟不可。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朕听说你的门槛都被踏破了,找你钻营的人可以排满一条街了。”
“哎。”姚崇有些无奈的摇头,道:“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种事儿发生,当发生之时,臣还真是有些无可奈何。”
这么多人找姚崇钻营。总不可能全杀了吧?就算要全部处置。这需要不少人手。而眼下的革除积弊。人手都不够用,哪里还派得出人手来处置这事儿,是以,姚崇也觉得有些无可奈何。
“宋璟是得赶紧回来。”李隆基道:“以宋璟的刚直,只要他往那里一站,相信这些钻营的人就会收敛许多。”
宋璟刚直无私,他的刚直可以让你绝望。那些钻营的人慑于他的威名,相信会收敛很多。
“张柬之已经做好准备了。朕这就要他启程。”宋璟是得早点回来。这需要张柬之去把他换回来,是以,张柬之早日前去天竺为宜。
张柬之得旨后,立时启程,兼程疾赶,到达天竺后,把宋璟换了回来。
宋璟得知国内需要他赶回来的消息后,把公务交接完成,就兼程赶回来。宋璟回到长安,引起了一场风波。
“甚么?宋璟回来了?不会吧?”
“是真的!他真的回来了!这段木头回来了。我们完了。”
“木头?你太小瞧他了,他就一铁块。对他威逼利诱全都没用,看来我们的麻烦大了。”
“宋璟就一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完了!完了!”
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得知宋璟回来的消息后,感到绝望了。对于宋璟的刚直,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要想对宋璟威逼利诱,那是没用的。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就会按照律法来处置。
对于这样的人,这些钻营之人不能不绝望。
很快的,那些钻营的人消失了,没人敢再想着钻营了。
“宋璟的威名比朕的名头还要好使。”李隆基得知这一消息后,开个玩笑。
“人的名,树的影,宋大人刚直无私,诸邪退避,果是不假!”姚崇也是调侃一句。
就这样,革除积弊之事更加顺利了,在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
又过了一段时间,姚崇上奏,道:“陛下,革除积弊之事,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不会有大的波澜了。臣以为,是该开科取士,招揽人才的时候了。”
“好!”李隆基欣然,道:“传旨:开科取士!这次,朕要亲临金殿,挑选人才!”
一道旨意很快就被传遍天下,天下读书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振奋。
唐朝很重视人才,会重用人才,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是唐朝强盛的原因所在。
更别说,李隆基要亲自挑选人才,这就是天子门生了。谁能不振奋?于是乎,读书人收拾东西,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与春秋战国的“抡材”大典,汉朝的举孝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取士制度,官员十之八九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科举考试在近代没落,被批得体无完肤,然而,不得不说,科举考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这点,或许有人不同意,不过,我要提醒他们的是,看看唐朝那些名相,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科举考试。
所以,不能因为后世的没落,而否认科举制度的巨大作用。
这些读书人到达长安后,很快就进行科举考试,选中一批优异者,来到金殿,等待李隆基亲临挑选。
“陛下,这是这次科举考试的优异者,还请陛下过目。”姚崇把长长的优异者名单呈上。
张说、狄仁杰、王孝杰、宋璟他们都来了,因为科举考试关系重大,他们也是关心,不得不来。
李隆基接过,展开一瞧,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
“好多的名臣呀!”李隆基紧紧盯着名单上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大为开心,在心里暗道:“开元名相几乎到齐了!”
对这结果,李隆基大为满意,笑道:“走!随朕去金殿!朕要见见他们。”
就这样,李隆基率领姚崇他们来到金殿,群臣见过礼。
“叫他们上来。”李隆基轻开金口道。
早就等在金殿外的读书人,在太监的引导下,鱼贯而入。进入金殿后。有些人张望。有些人有些小惊惶。也有几个四平八稳,镇定自若。
“见过陛下。”他们冲李隆基见礼,睁大眼睛,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一脸的惊喜。
李隆基岁在弱冠,就有击破突厥,灭吐蕃,征服天竺、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功。就是唐太宗在这年岁,也没有如此奇功。在唐人心目中,李隆基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明”,若是能目睹李隆基的绝世风采,那将是人生一大快事。
“免了。”李隆基挥手,道:“朕要亲自挑选人才,想必你们已经知晓了。”
“你们瞧瞧,那是锦墩,是给朕挑中的优异者准备的。他们可以坐。若是没被朕挑中,只能站着了。”李隆基指了指前排的锦墩。
皇帝赐坐。那是莫大的荣耀,这些读书人眼里一片火热,盯着锦墩,恨不得立时坐上去。
“陛下欲以殊礼待我等,不知陛下欲要考我等何事。”一个读书人,二十五六岁,上前一步,问道。
“嗯。”群臣大为讶异,这个读书人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问李隆基。
“嗯。”李隆基也是惊讶,问道:“你姓甚名谁?”
“韩休。”韩休通名道姓。
“韩休?”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异彩连闪,把韩休好一通打量。
只见此人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昂头挺胸的站着,气度不凡。他一张脸线条分明,颇有些冷峻。
“好一个名臣。不说别的,光看这容貌就了得。”李隆基在心里暗赞一句。
“韩休,你说说看,要何等样人才能得朕之殊礼呢?”李隆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一句。
李隆基这一手颇有些巧妙,把“球”踢回给韩休了,也是对他的考验。
“陛下,韩休以为要得陛下之殊礼,必欲有惊世之才。”韩休一点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