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中和各府的官员,肯定会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陈应以私人的身份,发放给匠工再多薪俸,都不会有人说什么,可是,作为朝廷,却是有制度可寻的,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车驾、可以拿到多少钱,多少米粮,这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规矩。
陈应可以,朝廷可以吗?工部尚书武士彟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听着陈应娓娓道来,武士彟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世族,但他却知道世族的厉害,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
杨广真的昏庸吗?在后世肯定有定论,这丫就是一个昏君。可是武士彟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了解的更多。如果有人会问,武士彟肯定心中不一的说:“杨广是昏君!”
但是他心里肯定会加上两个字:“才怪”。
然而,杨广因为提同了科举制度,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把天下世族门阀全部得罪了,于是乎一夜之间,舆论方向转变,杨广也是百世圣君,马上转变为昏君。
对于杨广尚且如此,可是武士彟真敢这么做吗?一旦他做了此事,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武士彟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世族门阀利用舆论与阴谋,双管齐下,已经击垮了大隋,如果再来一次,不用突厥或萧铣打,大唐朝廷自己就完了。
良久,武士彟望着陈应苦笑道:“陈驸马,我这个工部尚书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陈应笑道:“非应国公,谁可堪当此大任?应国公之辛苦,陛下是知道的,陛下也不会亏待应国公的。”
李渊苦笑着摆摆手,伸手指向陈应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陈应笑了笑,说道:“说难其实也不难,可以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臣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让他们显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前朝宇恺,其实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匠师,为官之道,他还差得太远,然而他依旧可以封公,位列六部之工部尚书,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来说,十贯钱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
“官爵乃国之铭器,岂可轻授!”李渊听后摇摇头道:“此法不妥!”
陈应点点头道:“大唐以武立国,设军功十二转,得益于此,大唐将士这才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报效朝廷,效忠陛下。陛下,何不同样设立一套官勋爵?用来赏赐臣?比如,一个县令,其治下人口增加一成,税赋增加一成,教化有功,可以对标军功一转,可以迁一级勋官?”
陈应也是灵机一动,产生的这个想法。人需要两条腿走路,可是大唐武功赫赫,四夷臣服,正是得益于唐朝军功十二转,只要获得军功,都可以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寒门与庶族的唯一晋身途径。
同理,因为大唐对于武功的过份重视,结果大唐对于内治这一块做得却不是很好。臣武将,都希望为朝廷开疆裂土。因为拿到军功,他们可以升官,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好处。可是官升迁的办法,那个考评太过复杂。唐朝把散官分成二十九级,按照三年一评的原则,理论上说,从九品,想升到从一品,这需要七十二年,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
如果像武勋官一样,每一仗可以作为一评。当然,治无法像吏考一样,但是可以采取一年一考评的原则,而且采取的标准,将会一目了然。
一个县,有多少新增耕地,产出多少粮食,有多少新增人口,这就好比后世的。不光可以考核县令长,也可以考核御史,你弹劾了多少人,治下有多少贪腐没有举报,这就是政绩。
比如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是唐朝二十个部级部门,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没有考评的?
陈应这么一说,李渊顿时醒悟过来。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陈应首创,而是商鞅商君所创立的秦国二十等爵制度,秦国的二十等军爵,这可不是只有打仗才可以得到爵位,而是农民种田,只要你产出的粮食比别人多,或者工匠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医生发明什么新的药物,可以减少多少伤亡,这都是功劳。
秦爵二十等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
李渊能真为开国之君,肯定有独到之处。当发现陈应的提议,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李渊把原本的专门小范围的商谈,立即转变为小朝议,尚书左仆射裴寂、中书侍中陈叔达、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中书侍郎宇士及,黄门侍郎杨恭仁、殿中监、吏部侍郎封德彝,以及太子李建成全部邀了甘泉宫。
李建成来得最早,他还莫名奇妙,不过看到陈应在此,李建成就走到陈应跟前问道:“陈应,今年父皇有何要事要商议?”
陈应就将今天李渊叫来过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李建成娓娓道来。
李建成听后,略作思索,就埋怨道:“既然你有如此重大的提议,为何不去东宫与本宫商议一番?”
陈应无奈的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臣这是赶巧了,无心之失,谁曾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李建成苦笑道:“你要做好准备,这一番改制,恐怕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陈应这就感觉疑惑了,历史上大唐就是打下来庞大的领土,一直打到了里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展最强大的时候,然而因为怛罗斯之战,一下子丢掉了三千五百里的领土,仅仅安西四镇就前后四次重建。
这个原因,除了人口,还有就是大唐对于治的不够重视。
说穿了,就是因为大唐在国策上,太过重武,而对官没有足够的利益。
但是,一旦把利益都倾斜给官,他们就会像宋朝一样,官不思进取。
陈应的想法就是中和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
然后,可以既激励武将,也激励臣。这本是一道治世良方,怎么到会有无数人反对?
可是,当一个时辰后,所有邀请大臣奉命抵达甘泉宫,见礼之后。一个头发花白,胡子颤抖的老夫子朝着陈应开炮了:“陈驸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在这里。大放厥词,谈的可是全是利啊,是何等肺腑?”
“握草,老子躺着也中枪!”陈应看着那个老夫子有点眼生,不解的道:“足下是谁啊?”
那老夫子淡淡的道:“老夫孔颖达!”
第二十一章 夏虫不可语冰
陈应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就想到了秦王府十钱一斗。十斗为一石,万石,也就是相当于五百贯左右。但是像县令这种四百石官员,他们的俸禄大约只有二十贯。
满朝诸公,倒是毫不在乎。毕竟在场的众臣都是贵族,裴寂一看陈应表态,他也不甘落后,直接道:“老臣愿意捐献一年俸禄,以解朝廷之急。”
宇士及、杨恭仁等赶紧表态。
不过,在这个时候,李渊却气坏了。
因为争论着,画风突然变了。变成了义利之争,对于陈应提出了的打造大唐勋官的事情,被无意间带偏了。
读书人都是好的吗?
李渊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自然清楚,现在正是日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特别是所谓的士人,更是个个有奶就是娘,虚言经义,空谈道德,只知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却忘了圣人本意,还说什么今日不作乐,更待何时。
这哪里还有一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样子?隋朝帝奖掖儒学,提倡气节,苦心经营,好容易看到一点太平盛世的希望,谁曾想这些读书人却先败坏了。
陈应将孔颖达带到沟里,这个时候,众臣表态的时候,他已经反应过来了。可是为时已晚。孔颖达哈哈一笑,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笑容,反倒多了几分讥讽。“陈驸马,以唇为刀,以舌为矛,气势雄浑,令人难当啊!”
陈应却没有任何尴尬,淡淡的笑道:“孔博士,你应该庆幸!”
“庆幸什么?”孔颖达莫名奇妙的道。
李渊恍然大悟,这才想起陈应曾骂死陆季览此节,这个时候,与孔颖达一旁站着的杨恭仁,将陈应光辉的战绩告诉了孔颖达,孔颖达一时间尴尬不已,顾左右而言他。“夏虫不可语冰。”
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还是朝廷大
“关于义利之辩,我们可以再抽一个时间,另行辩论!”陈应看着孔颖达胸口起伏不定,倒没有火上浇油,他还真怕一不小心把孔颖达给气死了,骂死陆季览,陈应可以明扬天下,可是一旦气死孔颖达,他陈应将会是整个儒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