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二年,悊皇帝也差不多是当今天子这么年轻吧?只不过今上看起来比当年的悊皇帝更加坚毅,虽然以冲龄践祚却满满的雄主气象。
  文安之虽然远在夷陵,但对南京的人事也有所了解。
  正是因为看到当今天子如此雄才伟略,他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辅佐于他。
  朱慈烺今日并没有穿朝服,而是身着一件大红色圆领团龙袍。
  他十分激动的攥住文安之的双手道:“朕等铁庵公等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文安之却眼眶一红,泣声道:“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朱慈烺却笑了笑道:“铁庵公是朕的卧龙,朕当然看重了。说来朕还占便宜了,毕竟朕没有三顾草庐就把铁庵公请出山了。”
  “陛下谬赞了。老臣,老臣……”
  文安之直是有些哭笑不得。当今天子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朱慈烺确实十分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下了一道圣旨,文安之就毫不犹豫应召前来。
  南明不缺忠臣,但绝对缺能臣。遍观南明史,能像文安之这样独自扛起一片天的能臣绝无仅有。
  文安之是当之无愧的宰辅之才。
  得文安之相助,朱慈烺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铁庵公随朕来。”
  朱慈烺引着文安之绕过屏风,指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道:“铁庵公觉得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文安之滞声道:“陛下就这么急着听一个闲居山野十余载的老者论道?”
  朱慈烺神色一正道:“昔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宜论道,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朕可不能犯这种错误。”
  文安之喉结上下耸动,良久才点了点头。
  “那臣便以愚见侮圣听了。”
  “等等!”
  朱慈烺一挥手道:“今日朕要和铁庵公坐而论道,遵古礼!”
  说罢当先跪坐在锦垫之上。
  文安之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连忙跟着跪坐下来。
  秦汉之时,以跪坐为尊。
  便是天子上朝都是跪坐。
  今日天子以跪坐之古礼与文安之坐而论道,是真真切切的以国士待之。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目光投向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
  “陛下,今神州板荡,天下三分。形势与当年三国之势十分相似。”
  稍顿了顿,文安之继续道:“陛下以为,孰为魏,孰为蜀,孰为吴?”
  朱慈烺略作思忖便答道:“以朕之见,东虏为魏,闯逆为吴,皇明为蜀。”
  从军事实力来看,确实是东虏最强,李自成次之,大明最弱。朱慈烺完全是以三者的军事实力和魏蜀吴三国进行类比,而不是以地理位置。
  ……
  ……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文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朱慈烺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历史上永历帝就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其中,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
  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行。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烺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
  若如此做,朝野上下必定一片哗然。
  文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烺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
  朱慈烺眼前一亮道:“怎讲?”
  文安之点了点关中的位置道:“李闯据关中,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
  朱慈烺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比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中,再取山东。”
  朱慈烺细细品着文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起初朱慈烺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上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
  见朱慈烺一副惊诧的模样,文安之叹息道:“陛下,姜瓖此人深受皇恩,领大同总兵要职。结果闯逆挥师山西,他毫不犹豫就投降了。连闯逆都看不起他,只叫他做个副手。这样的人毫无品性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闯逆强则侍闯逆,东虏强则侍东虏。若是有朝一日皇明北伐,他也必是第一个反正的。”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朱慈烺听的频频点头。
  从历史上来看,姜瓖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先是降顺,继而反正扶持明宗室,再之后降清,最后因为不满清朝给出的待遇,又反清……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
  “照这么看,山西易手是迟早的事。铁俺公所说坐收其利又怎么实现呢?”
  朱慈烺十分谨慎的问道。
  “陛下,闯逆若不失山西,朝廷又如何坐收其利?”
  “此话怎讲?”朱慈烺有些懵了。李自成丢掉山西和大明坐收其利之间有何关联?
  “陛下,闯逆一直是想定都西安的,关中是他的根基啊。他可以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中。他可以撤离京师,但不可能撤离西安。”
  文安之十分激动的说道,下颌胡须都跟着乱颤。
  朱慈烺听到这儿,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这件事文安之判断错了。
  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自觉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路溃逃至湖广。就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
  看来文安之不是穿越者啊。
  “朕不这么认为。”朱慈烺徐徐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基一事并不十分看重。陕西虽然是他的发迹地,但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土地又多贫瘠,朕看不出他有什么必守的理由。”
  “陛下?”
  文安之有些发懵。
  为什么圣天子这么确信李自成会舍弃陕西?
  “若是这般,那火候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文安之复又思忖了片刻,这才接道:“原本臣以为闯逆会死守关中。这样陛下派出一只大军偷袭北京,则有七八分的胜算。可若是闯逆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出关中,那东虏便可以随时调兵力回援。”
  文安之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北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欣鼓舞认为驱逐鞑虏指日可待。
  可若是李自成打了一仗后自己怂了,满清就不会在陕西方面牵扯太大的精力,随时可以掉转过来回援北京。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