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要正直,要敢于直言。道光气愤地说,现在官场上欺瞒成风,人人都不说实话,这样下去吏治怎么行得通呢?要敢于说真话,哪怕冒犯皇帝也没关系,千万不要阿谀奉承,千万不要欺上瞒下。许多吹捧道光的官员被道光骂为逢迎之徒,江西学政王宗诚因为江西丰收,称颂这些都是仰赖圣德。道光给了他一个“巴掌”,骂他空谈无理的言论,谄媚不实,以后不可如此。
道光武艺不错,有人夸奖他箭术高超、百步穿杨,简直就是当代的养由基。道光骂他信口雌黄,作无用之谈。看到臣下拍马屁成风,道光知道自己必须效法唐太宗,鼓励官员犯颜直谏,哪怕因此语言显得狂悖都没关系。
第三,要任劳任怨,不避嫌怨,遵纪守法。在道光看来,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官员把自身的利益看得太重,把国家的利益看得太轻。道光特别指出,各级官员应该把国家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要敢于作为,不怕困难,即使遇到挫折和诽谤也不要退缩,国家是不会辜负正直清廉的官员的。
道光也没有把这些流于口头上,规定了每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考核。那些不堪胜任的官员全部淘汰,换上一批能干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道光屡次颁布雍正、嘉庆的谕令,由此可见此人虽然励精图治,但是创造力确实欠缺,治理国家一再照搬过去的东西。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道光处罚了一批官员。豫亲王裕兴是被处罚的官员中级别最高的,他强奸了使女寅格,导致后者羞愤自杀。道光获知此事后,革去裕兴的王爵,并软禁三年。庄亲王奕窦和辅国公溥喜等人吸食鸦片,道光予以严惩。镇国公绵顺带着妓女到庙里唱戏,道光认为其卑鄙无耻,对他严加惩罚。这些皇亲贵胄尚且受到惩治,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官员的腐败,道光也是深有感触,他忍不住感慨:“多设一官,不过是为老百姓多增一害。”
所以说,道光刚上台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我们来看看他刚上台那会儿的政绩吧!
一、实行精兵简政政策,限制衙门里公职人员的数目,裁减冗员。到道光十年(1830年),共裁撤了两万三千九百多名官员。
二、控制捐输,限制督抚属员随意提补。卖官是清朝的一个公开政策,目的是补贴财政收入。但这个政策无疑会公开助长腐败,道光作出了有限度的改革,他并没有杜绝捐输,但是却禁止现任官员加捐职衔。
三、加强宗人府的管理。宗人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道光有感于宗室子弟日益腐败,着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提升皇家子弟的素质。道光四年(1824年),宗人府还将一些皇室子弟送到边疆地区锻炼,一方面是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人通过艰苦的生活锻炼出良好的身心素质。
四、限定案件的审理期限。办案拖沓是官场的一个通病,很多案子由于长期积压,导致许多人屈死狱中。最高领导人道光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憎恨,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对大清国是很不利的。所以他限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京城的衙门必须一个月内结案,州县的衙门时间更短,二十天就必须结案。上司的批复在一个月内必须申报,刑部审核的话,要根据不同案情分别在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内结案。对死罪案件的定决,从报上来到判定要在七十天内完成,监候限八十天。
相信不会有人怀疑道光是一个上进的人,是的,对于人才道光求贤若渴,用曹操的话来说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求贤若渴
史载道光虽然不善于用人,但是对用人的重要性还是高度重视的。
道光曾明确表态:“国家以贤才为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发现人才、提拔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如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这是道光最为关心的事,但是道光也没有很好的机制能够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只能一再发出求贤诏书。
道光主要通过哪些手段选拔人才呢?
第一种方式还是老办法——科举正途。科举制度虽然会造就一大批迂腐的读书人,也就是今天说的高分低能,但是也能选拔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这在历朝历代都有。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尽管有种种弊端,但无疑还是坚持着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二种方式是推荐。这也是清朝的一个传统,地方督抚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保荐官员。保荐官员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官员确实能干贤明,另一种情况是该官员可能平庸,甚至品性恶劣。一般情况下,如果被保荐的官员平庸无能,道光不会追究保荐人的责任,因为这与保荐人的眼光有关。如果被保荐的官员人品存在很大问题,撤职后依然做违法的勾当,那么就要追究保荐人的责任。正所谓外举不避嫌,内举不避亲,既要鼓励保荐人的积极性,又要杜绝保荐人徇私舞弊的做法。
保荐确实可以让国家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人才,譬如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就是通过保荐升职的。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进士,道光二年(1822年),当上淮海道,后署理浙江盐政史,不久又升迁为江苏按察使。道光四年(1824年),升署理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任东河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能在官场上飙升离不开道光的政策支持。林则徐也没有辜负道光的期望,确实为国家尽心尽力,办了不少好事。
在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对人才是何等的饥渴,所以他能够做到不拘一格,越级提拔人才。杨发和田大武本来只不过是普通士兵,在平定张格尔的叛乱中侥幸生擒了贼首张格尔,道光非常高兴,提拔杨发为甘肃宁远堡守备、田大武为陕西抚标左营守备。道光甚至亲自接见这两人,当面夸奖这两人年富力壮,是可造之材。
道光选拔人才的第三个办法是考核政绩。作为一个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对帝国的官员都了解,只能根据一些政绩的数据来判断。虽然政绩可以作假,但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
道光选拔人才的第四个办法是从源头抓起。所谓人才一般都是读书人,所以学院的教育要抓紧,因为这直接关乎人才的素质。道光这个办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投资教育,投资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话。道光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拨款给一些知名的学院,甚至将良田大宅让给书院。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虽然未必会有多大的效果,投资力度也不大,但可见道光对人才的那一颗虔诚向往之心。
道光所用的这些办法只不过是对历代圣王选人用人的总结,并没有多少创造性,但能真心实意地去做,已经很难得了。
从道光的言行上看,他简直是清朝的周公啊,为何世人又评价他用人一塌煳涂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道光就这么跟人才无缘呢?难道他不够真诚吗?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首先,我们必须得说,当时的官僚机构确实太腐败了。官僚集团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即便是皇帝,在这个庞大的集团面前也显得相对无力。当既得利益群体把持了权力之后,他们能允许道光提拔一些干练果敢的人才来损害自己的利益吗?显然是不能的。而且道光如果真想提拔出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人,势必会损害这些集团的利益。这是客观原因,怨不得道光,以道光的能力不可能有雍正的魄力。
其次,各地举荐的人才大多是庸才,因为很多官员本身就是庸才,他们能举荐出比自己能力还强的人吗?如果真有这种魄力,他们也就不是庸才了。所以,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一般人只会提拔能力低于自己、能受自己控制的人。然而,这对于道光治国却极为不利,得不到人才,他的所有改革都会成空,功比汉高祖、唐太宗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再次,道光想通过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是正常的诉求。但是当时科场腐败深入骨髓,从科场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寥寥无几,若不整肃科场,如何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道光看问题做事情不够全面深刻,没有想到帝国的问题盘根错节,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胆识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最后,道光虽然求贤若渴,但往往是说得多,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