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这层关系,陈家在雍正和乾隆时代飞黄腾达,得到了很多特殊照顾。
这个传说听起来非常动人,有鼻子有眼。那么,雍亲王的女儿后来怎么样呢?传说也给出了合理的结局。陈家对这个女儿非常好,给她最好的教育和优待,长大后,她嫁到常熟的大姓蒋家里,她的丈夫是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对这个“公主”也非常看重,特地为她盖了一栋豪华的楼阁,人们称之为公主楼。这个公主嫁到蒋家后,还带来了自己的嫁妆,嫁妆里面有御赐的金莲花,可以证明公主的身份。
这个传说非常完整,很容易让人相信,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广,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影响力。在《书剑恩仇录》中,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刚出生没多久就被雍正强行换走。陈阁老托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进宫,把自己的亲笔信交给乾隆,在信中,陈阁老将当年偷龙换凤的经过详细讲了出来,还指出乾隆左腿有一块胎记。得知身世后,乾隆向乳母求证,乳母所讲跟陈阁老一样。书中最精彩的一个地方莫过于乾隆的同胞兄弟陈家洛劝乾隆以民族大义为重,恢复汉人江山,可惜没有成功。虽然是亲兄弟,终因为环境不同造成了思想上的差异。陈家洛最后以悲剧收场。
对于这个传说,著名的清史专家孟森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得出结论:乾隆不可能是陈阁老的儿子。
我们来看看孟森的分析吧!
一、从历史记载的乾隆跟陈阁老的关系来看,他们不可能是父子关系。在清宫档案中,乾隆六年陈阁老因为犯错被革职,乾隆还当面责备陈阁老猥琐无能,不称职,总之是领导骂下属的话,丝毫不讲情面。而且乾隆对陈阁老的责骂并不只有这一次,很多时候都是在公众场合。如果是父子关系,这是很难想象的。孟森还指出,陈家鼎盛并不是因为跟乾隆的关系,这个陈家本来就是海宁的大族,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发迹,在康熙和雍正时登上了顶峰。在乾隆时期,陈阁老并没有得到特殊的关照,反而不断走下坡路。
二、陈阁老家里确实有“爱日堂”和“春晖堂”两块匾,但孟森考证出来这并不是乾隆题的,而是他的祖父康熙题的。所以,这块匾暗示陈阁老夫妇是乾隆父母就纯属瞎编。
三、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阁老家里,并不是为了探望什么父亲,而是为了视察钱塘江修坝工程。钱塘江大坝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国家的财政和漕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乾隆才对此高度重视。在海宁县里,陈阁老家里的条件最好,乾隆住在他这里也就丝毫不奇怪了。乾隆第一次住进陈阁老为他修建的隅园里,就为这园子取名为“安澜园”,可见他的目的是希望钱塘江平稳,造福苍生。乾隆在安澜园确实住过四次,但从来没有召见过陈阁老的子孙。
四、雍正没必要实行调包计。在乾隆出生之前,雍正已经有了一个八岁的儿子弘时,而且有一个王妃正临盆。雍正又不是没有儿子,没有必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为自己增加筹码,再说了,当时皇位争夺激烈,到底谁继承大统谁都不清楚。如果雍正当不上皇帝,纵使抱来这么一个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人,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调换别人的儿子,这事一旦被揭发,前途尽毁,他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弊多利少的事情吗?
五、根据清王室的规矩,换子的可能性太小。如果王府中有皇孙诞生,必须立刻上报,宗人府再写专门的奏折给皇帝,然后皇帝为皇孙取名。如果雍正当年生了个女儿上报,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儿子,他怎么跟上面交代呢?上报程序非常严格,雍正要想瞒天过海难度太大。
六、传说中雍正的女儿最后嫁给蒋家,而且蒋家为他修建了一座“公主楼”,但是经过考证发现,常熟人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公主楼”,连蒋家后人也不知道,甚至连“公主楼”的遗址都找不到。而且,那个所谓能证明皇女出嫁的金莲花,在清宫嫁女档案中也找不到这么个东西。
经过重重考证,孟森认定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纯属虚构,既没有事实的根据,也没有逻辑的说服力。
考虑到这个传说产生于清末,当时正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潮兴起,这个传说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娱乐,更多的还是汉人的排满意识,有浓重的政治意识,其目的是为了应和“恢复大中华”的思潮。
第二章 有个性的皇帝
康熙与乾隆的见面充满了巧合因素。若不是那年圆明园的牡丹花开得特别鲜艳,若不是雍正有心提出请父亲来赏牡丹,这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祖孙情
有一种传说,康熙之所以在临终前传位给雍正是为了雍正将来把皇位传给弘历。这种说法并非来自于野史趣闻,而是来自于乾隆自己的说法,裕陵前有一块《神功圣德碑》,那上面记载了乾隆一生的功绩,其中就讲到了这件事,说乾隆十二岁的时候,跟康熙在牡丹台宴饮,康熙说这个孙子的福气超过自己,决定将来把皇位传位于这个孙子。
这个说法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雍正只是一个过渡,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怪不得历史学家在书写康乾盛世的时候,也直接忽略雍正。这个说法到底有几分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康熙和乾隆的祖孙之情确实为后人称道。
要知道,康熙光儿子就一大堆,孙子那更不用说了,很多孙子康熙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乾隆是如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呢?
乾隆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出生,在他身上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
虽然这祖孙俩关系不错,但他们真正见面的时间还是很晚的,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年,康熙与乾隆第一次见面,地点在圆明园,也就是雍正住的地方。当时乾隆是十二岁,第一次见到自己至高无上的祖父。
康熙与乾隆的见面充满了巧合因素。若不是那年圆明园的牡丹花开得特别鲜艳,若不是雍正有心提出请父亲来赏牡丹,这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晚年的康熙为储位的事情伤透了脑筋,在储位事情上,只有雍正表现得那么淡然,如今雍正提出赏花,正好可以让老皇帝解解闷。
这一天是三月十二日,康熙驾临牡丹台,一边赏着牡丹花,一边喝着美酒,吹着春风,烦恼不知不觉就消逝了。
就在这时,雍正提出让皇帝见见自己两个儿子,雍正说:“这俩孩子长到现在,还没见过祖父的圣颜呢!”
康熙顿时露出慈祥的皱纹,说道:“好啊,朕也想见见两个皇孙,听说他们的书读得相当好,你把他们叫过来看看吧!”
一般历史学家认为,雍正让康熙见弘历,其实是一种策略。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康熙若很欣赏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登位确实有帮助,这可能是历史学家有此猜测的原因。
康熙的孙子接近一百个,弘历能够见到康熙,的确是一种幸运。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因为这一见而有了联系,有了纽带。
见到两个孩子时,康熙顿时放下手中的酒杯。这位阅尽沧桑的老皇帝的眼光立刻锁定在弘历的身上,弟弟弘昼没有给康熙留下什么印象。康熙的目光落在弘历身上,弘历身材比较长,容貌也很清秀,两只乌黑的眼睛充满了灵气。在行礼的时候,弘历显得大方得体,没有小孩子常有的紧张,弟弟弘昼则显得紧张局促。
康熙阅人无数,一眼就认定弘历这孩子与众不同。康熙慈爱地让弘历到自己跟前,亲切地跟弘历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就聊到读书上来,弘历回答得得体大方,康熙听了,圣心大悦。
康熙认定弘历是自己孙子中最出色的,皇帝的喜爱是巨大的政治资本。回到畅春园后,康熙心里还是放不下弘历,又让人去询问雍正关于弘历的种种琐事,雍正心里极为高兴,这意味着他的政治投资收到了极大的效果。论起心术之高明,雍正似乎还在康熙之上。
没过几天,康熙又让雍正把弘历的八字送过去。古人比较相信生辰八字,认为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藏在生辰八字里,康熙此举似乎是想看看弘历八字中有没有“大福”,所谓大福恐怕就是当皇帝。这对雍正一家来说,是非常好的迹象。
几天后,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这一次是康熙主动来的。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