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双眼睛,时刻对各地官员进行监察。”
“还有百姓代表制度,虽然选举和投票制度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却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良,缩小范围,以村为单位,选取一定数量的百姓代表,代表全村人在县里进行选举,投票选择知县人选,对现任的知县进行投票打分。”
。。。。。。
渐渐地,又是因为李邦国,随着这番话语,崇祯的神采越发炽烈起来,有一些神采飞扬,眸子里的光芒越来越明亮,紧皱的眉眼更是舒展了开来。
在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一动,忍不住地想起了后世的一种村官,村长,一村之长。
不过,崇祯本能地对这个官职名称有一些抵触,有一些反感,当然,这种反感情绪,不只仅限于村长,还有县长、市长、高官之类的官称,还是对古代的官称比较有好感,更加的亲近。
之所以对其不感冒,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这不是因为后世的贪官污吏很多,而是相应的官职名称使然,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比如说,知县、知州、知府之类的官称,就好像在告诫和提醒着相应的官员,要想当一个称职而合格的官员,就必须对自己的治下了解,很是熟悉,了解当地的情况,知道当地的民情、乡俗之类的。
而村长、县长、市长之类的官称,就不是那么让人感觉良好了,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只要想起这个官名,亦或是见到相应的官员,就好像不断的在提醒,人家是此地最大的,颇有以权压人的味道。
因此,命名这些官称之时,不管有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就等于进行了相应的定性,所谓的村长、县长之类的,就是高人一等,已经站在老百姓的头上。
否则的话,又怎么对得起“长”这个字?
李邦国越说越兴奋,越说激动,说到动情之处,更是手舞足蹈了起来。
“而且,皇上,臣以为,不仅要赋予百姓的这种权利,可以正常的xìn fǎng,官员也应该享受这种权利,可以举报自己的上司。尤其是实名制举报,只要得到了证实,查实以后,举报者可以顶替上司的职位,直接升迁。”
“如此一来的话,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因为私心,想要爬上更高的职位,都可以最大化地避免相互包庇、相互隐瞒罪行的可能性,吏制也能更加的透明。”
“这种近乎于背后说坏话的举报方式,虽然有所欠妥,缺少一种光明磊落,但对一个国家来讲,尤其是像大明这样的大国,反而是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乃是一种大义的表现,对国家的大义。”
“毕竟,包庇同僚,隐瞒上级的罪行不报,反而是对国家不利,反而是最为令人不齿的行为。”
“李爱卿,说得不错,正合朕的心意,朕也是如此想得。”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神情愈发的兴奋,忍不住地赞叹了一句,进而又补充道:“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全面实施,也不能全部付诸于行动,但其中还是有着许多可取之处,可以应用实际之中。”
“就拿这个官员的满意度来讲,虽然一道、一府、一州或一县的老百姓,不能全部来打分,却可以由那些百姓代表代替,进行投票。”
“还有就是,对于官员的考核,同僚与下属,也能对相应的官员进行满意度打分,一样也是可取,只需将其匿名就行,也能避免相应的记恨。”
“是的,皇上,臣也是这一点~”
李邦国轻轻点头,附和了一句,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说道:“而且,皇上,臣还以为,朝廷还应该废除一个惯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喔~什么惯例?”崇祯适时地问了一句,满脸的好奇之意。
“皇上,是这样的,臣以为,以后再选择内阁辅臣之时,不应该对相应的官员有这么一个附加条件,必须是翰林院出身。”
“喔~这样啊~”
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迟
崇祯的反应虽然有一些冷淡,但是,瞬间就意识到,李邦国的这个建议,根本就是上书万历皇帝的那十条建议的精髓之处,说白一点的话,意思就是官员的出身,不应该只注重个人的资历,而应该是放在能力方面。
当然,这番的言语,也是正中崇祯的下怀。
有着历史学者的灵魂印记,崇祯当然知道,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员,说好听一点,是学识渊博之人;难听一点,就是读书读傻的书呆子,十年的寒窗苦读,又在翰林院做编修,实际又是读书,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
在翰林院做编修之时,虽然也会看一些衙门的行文,学习那些处理公文的范例,犹如上任前的实习,确切的来讲,是上任前的培训,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这种培训的周期,持续了几年、十几年,就反而不好了,使得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成为了他们的短板。
说白一点,就是这些学识渊博的官员,有一些好高骛远,有一些眼高手低,不能体会到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仅就个人的施政能力而言,远远不能和那些一脚一个脚印、从最底层升迁上来的官员相比。
高屋建瓴,对于翰林院出身的官员而言,看似是一种褒奖,但实际之上,却是满含贬义的嘲弄,并不是在夸奖。
何况,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员,缺少一种历练,一上来就是身居要职,闹出笑话,也是在所难免,这倒也不算什么,关键的是,贻误了政事,很有可能会因为粗心大意、不了解民情,而造成很大的乱子。
职位越高,相应的后果就越大,就会有更多的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在翰林院待久的那些官员,没有在地方呆过,也没有处理地方政务的经验,他们已经脱离了群众路线,提出的一些建议,往往是不切实际,看似合理,实则却是过于想当然。
“皇上,老臣也赞同这样做,同意李御史的这个建议,将图纸上的吏制改革方案,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缩减,汲取其中的可用之处,在县级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李国邦的话音刚落,首辅周道登也站了出来,紧接着附和了一番话之后,却是话风一变,转而说道:“可是,皇上,以老臣之见,就算朝廷真得要推行这样的吏治制度,也应该延缓一段时间,最起码也是要在裁撤两京制,天下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
此刻,轮到李邦国震惊了,在前段时间里,传得沸沸扬扬的那个消息,皇上准备裁撤掉南京的都城身份,裁撤掉相应的朝廷中央机构,居然是真的。
而且,还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毫无疑问,一旦朝廷宣布这个消息,撤销南京的帝京资格,势必会引起轩然dà bō,若是在这个时候,再推行这种吏治制度,必然会激化许多矛盾,也会增加更多的阻碍,反对的声浪也更大。
当然,不仅是李邦国,还有崇祯,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听出了周道登的弦外之音,这位内阁首辅,也同意这样做,真心实意地赞同这个吏治制度。
“嗯,行,周阁老,朕准了,延缓这种吏制改革,最起码也要等到废除两京制,大明的行政区完全划分好了之后,再予以推行。”
闻听此言,周道登那爬满岁月沧桑的面容之上,紧张的神情,明显为之一松,缓和了许多。
“谢主隆恩!”
崇祯轻嗯了一声,以示回应,没有再理会周道登,而是转移目光,放到了神情有一些呆滞的李邦国身上,爽朗地又说道:“李爱卿,朕也准了你的这个奏请,日后再选拔内阁辅臣之时,相应的官员,不必有在翰林院当编修的资历。”
“谢——主隆恩——”
李邦国虽然失神,随着崇祯的目光投来,还有那爽朗的话语,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连忙百姓,只是话语显得有一些结结巴巴,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崇祯的心情可谓是大好,就好像治好了许多年的一块心病,一个顽疾,全身心都是猛然一松,目光更是缓缓转移,不断地扫视着两人,那爽朗的声音再次响起,回荡在大殿之内,李邦国和周道登的耳畔。
“李爱卿的这个奏请,说白一点,其实就是在暗示朕,大量的新科人员,中第之人,并没有让他们施展抱负,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为百姓服务,却在翰林院空耗青春,浪费大好年华,去修撰那些什么所谓的书籍。”
显然,崇祯的这番话语,很是出乎两人的以外,更是将他们弄糊涂了,虽是顺着李邦国的话语说得,看似是有感而发,却又是那么的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