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偌大的奉天殿之内,氛围有一些嘈杂,纵观所有人的表情变化,举止表现,恐怕属崇祯最为镇定了,听到这个捷报之时,也只是淡然地笑了笑,让身旁的司礼监太监张彝宪将邸报拿了来,那么神情古波无澜的看了起来。
不到几个呼吸的时间,崇祯将邸报看完了,显而易见,对于这件事情,他早有所了解,收到了相关的消息,而在整个过程,始终都在留意着崇祯神情变化的周道登,更是心一动,想到了许多。
皇手里握着锦衣卫和东厂两个tè wù jī gōu,天下又遍布他们的爪牙,自然而然地,皇得到东南捷报的消息,肯定要更早更快一些,毕竟,福建的锦衣卫,可以通过信鸽传递消息。
否则的话,反而有一些反常了。
“好了,都安静下来,如此吵吵嚷嚷,哪还有朝廷命官应有的表现?”
崇祯放下了手的邸报,再次抬头看向了武百官,若有若无间,更是满含深意的扫视了英俄尔岱一眼,说话之间,同时双手下起伏,以示强调之意,进而又补充道:“都注意一点,满清的使臣还在这呢,注意一下仪表,不能让人家看笑话。”
嘴虽然这样讲,尽管早知道了这个消息,并有了心理准备,但崇祯还是情不自禁地暗暗一阵激动,兴奋莫名,和武百官一样,近乎于失态的表现,并不是全都因为东南的捷报。
而是因为,一年之内,大明连续取得了三场大的胜利,相继解决了三大祸患,西南的安奢之乱,辽东的失地,东南沿海的海权,全都是大获全胜。
莫说是在大明的历史之,算是历朝历代,一年之内,相继获得三场大胜仗,还是分别发生在完全不同的三个方向,都是古今罕有的,仅此一点,不管是他崇祯,还是大明的这些官员,都足以在青史面留下浓浓的一笔!
毕竟,一年之内,三连胜不足为,但三场大战都获胜,还是不同的地域,那完全不一样了。
随着大殿里再次恢复了平静,崇祯也已经完全清醒了过来,转而看向了吏部尚书韩一良,有一些突兀地询问道:“韩爱卿,朕让你草拟的一份名单,前往tái wān岛的主政官员,事情办得怎么样了?官员选好了没有?”
谁也没有想到,东南战事刚刚结束没有几天,还未完全控制住tái wān岛,皇这么着急,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选派官员,管理tái wān岛,将其真正地纳入大明的统治之。
“启禀皇,微臣还未甄选好,目前为止,只是确定了十几人,作为主政tái wān一些地方的官员。”
说话之间,韩一良有一些心虚地低下了头,不敢正视崇祯的目光,连说话都缺少着一种底气,而在这个时候,作为知"qingren"之一的首辅周道登,看他这副模样,站了出来,忍不住帮忙说情道:“皇,此事怪不得韩尚书,实在是时间太紧了,一时来不及甄选那么多人。”
“而且,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朝廷数次迁移灾民,或是西南之地,或是辽东,亦或是东南,征用了大量的官,即便是翰林院的那些编修,以及国子监的新进之人,大部分都被派到了外地,当了地方官。”
“尤其是云贵等地,随着朝廷推行郡县制,渐渐废除土司制度,更是占用了大量的官员,管理地方的同时,也在教化当地的那些少数民族,使其能够更好地和汉人融合。”
。。。。。。
随着周道登的讲述,众人相继反应了过来,自从皇登记以后,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尤其是最近一年,大明出现了官员短缺的问题,都快不够地方的需求了。
毫无疑问,除了建国之初,不管是哪个朝代,这都是古今罕有的事情,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朝廷的人才储备,无法满足各地的职位需求。
然而,即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崇祯也并不着急,因为他打起了另一个主意。
大明王朝,有着不同于其他王朝的制度,那是“两京制度”,大明存在着两套zhèng fǔ班子,即便是京师沦陷,京城里的官员全都死完了,皇帝迁都南京,依旧有着完善的行政机构,绝不会影响到大明的正常运转。
自然而然地,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大明所谓的“两京制度”,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此刻,崇祯的眸光闪烁,心暗暗盘算着,如果将南京的六部以及相应的附属衙门全部裁撤掉,自然也可以多出大量的官,可以弥补朝廷急需大量官员的问题。
毕竟,南京的六部,几乎没有任何的存在意义,不过是永乐皇帝为后代帝王留的一个后手,一旦塞外游牧民族打到关内,大势不可挡,京师守不住,君王完全可以从容而退,在南京主持朝政。
如若不然的话,朱棣要是没有这个用意的话,又何必还留南京的这套行政机构,只是没有点破而已,一切都被一条皇明祖训所掩盖,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14
第三百三十章 大胆的猜测
然而,在崇祯眼里,这个后手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了,不仅仅是因为大明的民生、政局等等,已经重新步入正轨,主要还是在于他那无以伦比的自信,北方的游牧民族,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亦或是契丹人等关外民族,根本就没有机会打到关内,也不绝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边境的同化政策正在暗中实行,渐渐同化其他种族,直至其他种族消失,不再有什么契丹族、女真族之类的,只有汉人,只有大明子民。
在北方的边境之地,越来越多的杂居村落出现,其他种族之人和汉人生活在一起,和平共处,更是结为连理,进行通婚,弱化他们的种族观念。
毫无疑问,打败那些游牧民族并不是最难得的,难的是如何让其真心归顺大明,从此不再反叛,而这,唯有同化之策最佳,教化与改变他们的观念。
这个时候,随着脑海里涌现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崇祯心中一动,忍不住地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历史上的那个朱由检,在李自成即将打来、兵临京城之前,多次想要迁都南京,却遭到百官的强烈阻挠,频频建言,破坏迁都之事,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撇开其他的原因不讲,单单是两京制的存在,就让大明的那些文官集团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京师的官员,还是形势十分危急之时,这种危机感将会倍加强烈。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贪欲如此,权力yù wàng绝不会逊色多少。
何况,自古以来,guān shāng gōu jié,就是不绝如缕,在这背后,是权力与金钱的挂钩,简而言之,就是有权就能有钱,权力比金钱更重要。
自然而然地,有时候,某些人心里的权力欲胜过一切,在他们眼里,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安危,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抵不过个人的丝利。
毫无疑问,一旦朱由检迁都的话,在南京主政,皇权不变,官权却发生了转移,势必要启动和实行另一套行政班子,大明运转的所有衙门,都将会以南京六部为主。
也就是说,像六部这些衙门,京师的六部将会与南京的六部进行角色调换,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面临手中的权力很有可能被剥夺之时,不管是尚书之类的,还是末流小官儿,都只是虚职,却无实权,利益熏心的情况之下,那些不顾大局的文官,当然会强烈反对朱由检的迁都想法。
而且,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虽是皇明祖训,却也并未死死的xiàn zhì住君王的言行,大明的皇帝就必须死守北京城,哪怕是强敌来犯也不容更改啊?
此刻,细细回味之下,“崇祯”就好像再次恢复了那个历史学家的身份,越想越觉得有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在生与死的泥沼中挣扎过,不可能做出这样迂腐的规定。
毕竟,在这两位皇帝的一生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并不是永远都是胜利,也不是没有过逃跑,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子孙xiàn zhì于一座城池之中,等死呢?
一念及此,崇祯忍不住地得出了这么一个定论,朱由检的zì shā于煤山,多次未能迁都成功,不过是中了那些官员的文字游戏,被人给耍了。
守国门,并不代表就要死过门;死社稷,大明在,社稷就在,又何谈君王死社稷?
何况,迁都南京,又与皇明祖训有什么相违背的地方?
这一刻,随着思维越来越活跃,崇祯忍不住地有了更多地猜测,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提出的那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