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的意思很简单,告诉前方的将士们,除了后金的粮仓与库银,皇宫内院,要收归国有,他们可以掠夺任何一个女真人的财物,除去一半要上缴朝廷,余下所有的金银珠宝吧都归他们所有。”
  “呃——皇上——”
  孙元化惊呆了,更多的还是错愕,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心中却是在暗想,皇上这可真够务实的,一点不为虚名所累,更在意实打实的好处,这是准备以战养战,效仿那些游牧民族的做法啊。
  毫无疑问,若是这样做的话,大明的财政压力,将会得到极大地缓解,弄到最后,很有可能还会有所盈余。
  这绝对改变了大明在辽东的窘境,以往之时,在这辽东,朝廷都是大量的投入,几乎是不计成本,罕有进项,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守住了一些地方,但那些地方,并未给大明带来任何的实际好处,唯有沉重的负担而已。
  自然而然地,随着朝廷在东北的处境越来越不妙,朝野就出现了那么一个呼声,放弃辽东之地,固守山海关,以长城为依托,将后金和蒙古人挡在关外。
  当然,皇上这样安排,让将士们这么做,其中不无复仇的意思,毕竟,后金进犯大明边境之时,行的也是烧杀掳掠,抢劫各种财物。
  这个时候,容不得孙元化继续深想,崇祯再次开口了,却是转移了话题。
  “对了,孙爱卿,陕西与河南的灾民,有多少人到了山东,登莱两州?”
  孙元化已经清醒了过来,听到崇祯的询问,略微沉吟了一下,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片刻之后,就不急不缓的予以回复,吐字清晰,逻辑严谨,显得很是有条不紊。
  “启禀皇上,目前为止,登莱两州,已经聚集了三十万的陕西灾民,包括那些招抚的乱民,河南的百姓四十万,现在还不断有两地的灾民,在各地的官府协调之下,不断向山东云集。。。。。。”
  渐渐地,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神色看似平静,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但心中早已波澜起伏,沉重不已,油然而生一股忧虑之意,随着孙元化的讲述,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开始变得心绪不宁了起来。
  近百万的灾民聚集在山东,主要分布在登莱两州,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不稳定因,一旦一个处置不当,安排不好,要是这么多的灾民闹起来的话,后果将会难以预料。
  仅仅是想想,就让人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坐卧不安。
  最为关键的是,自古以来,山东就是燕赵之地,各种侠士层出不穷,更是白莲教经常出没和活跃的地方,若是邪教从中一挑拨,蛊惑民心,很容易就酿成大乱子。
  若是出现大规模的暴动,虽不至于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但却扰乱了崇祯的大后方,将会给辽东之战带来很大影响。
  毕竟,此次的北伐之战,收复辽东失地,主力就是袁可立部,还有辽东水师的配合,然而,他们的大后方就在山东,登莱两州,那里就是他们的军事基地,修整和补充给养的地方。
  毫无疑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撇开给山东造成的动荡不将,单单是对前方大军的影响,就是难以估量。
  这一刻,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崇祯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是有多么的草率,缺少详细的计划,以为照搬向西南移民,就可以了。
  然而,事实证明,现在看来,他崇祯想得过于简单了。
  殊不知,向东北大规模的移民,分散赈灾的压力,与西北移民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下子在山东聚集灾民近百万,就埋下了许多隐患,给山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超过了所能承载的范围。
  毕竟,数十万灾民,不说别的,单单是一人一张嘴,填饱他们的肚皮,就不是山东和北直隶的粮仓所能承担的了。
  时间拖得越久,就算不再向山东聚集灾民,粮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直至最后酿成难以相信的后果。
  何况,这么多的灾民,还有其他诸多衍生问题,比如社会治安等等。
  崇祯终于按耐不住了,忍不住那种心慌感觉的侵袭,让其感觉胸口发闷,尽管很是着急,但还是摆出一副淡定从容的模样,询问道:“那些灾民安置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出现骚动?粮食是否供应充足?”
  连连的发问,尤其是那越来越快的语速,孙元化就知道,皇上再也淡定不了,尽管如此,也不敢稍作迟疑,连忙回道:“皇上,敬请放心,熊大人从南洋采购的两千石米粮从海路出发,刚刚运抵山东,正好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灾民的情绪还算稳定,并没有什么骚乱。”
  听到两千石米粮,崇祯就是暗暗长松一口气,那可是二十万斤粮食,省吃俭用之下,足够数十万人支撑个十天半个月的。
  毕竟,对于那些灾民而言,不一定要吃得饱饱的,只要能够果腹就可以。
  看到崇祯的神色缓和了一些,孙元化进而继续说道:“而且,为了防止那些灾民聚众闹事,登莱两府的官员,还抽调了一部分当地驻军,昼夜在安置灾民的地方巡逻,从而确保山东不至于出现什么乱子,能够平安渡过这个时期。”
  “呼。。。这样的话,朕就放心多了。”
  崇祯刚一吐出这句话,面露轻松之色,似乎想到了什么,神色再次为之一紧,变得凝重无比,转而说道:“不过,这也不是解决之策,时间久了,还要面临粮食紧张的问题。”
  这个时候,孙元化张了张嘴,就要询问,却被崇祯给打断了,后者的脸上带着淡淡的若有所思之色。
  “嗯。。。这样吧,孙元化,你着手准备一下,从那些难民之中,选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先行迁移到辽东,安置到金州和复州两地。”
  “可是,皇上,金州和复州,刚刚收复不久,四处还存着建奴的余孽,若是草草地将其迁移到那里,是不是太过于让他们冒险了?毕竟,他们大多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没有经历过战争,尽管还算年轻力壮。”
  “无妨,孙爱卿,这个简单。。。。”f


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五)

  崇祯来了这么一句,满脸的不以为然之色,不等孙元化提出质疑,再次开口了,似乎看出了他的担心之处。
  “之所以让你选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让他们先行移民到辽东,金州和复州一带,并不是放在那里就不管了,也不仅仅是发一些农具、粮食和田地,还有相应的兵器,以村为基本单位,组成民兵,环顾在城池的四周,村与村之间,不能离得太远。”
  “民——兵——”
  孙元化嘟囔一般的缓缓吐出两个字,满脸的不解之色,但还是明白了崇祯的大概意思。
  “孙爱卿,所谓的民兵,其实意思很简单,和地方的乡勇差不多,但又远远不同。”
  崇祯颇为意味深长的来这么一句,在这一瞬间,不禁想起了后世的一些事情,民兵最多的时期,当然就是解放战争之后,建国初期的那几年。
  那个时候,虽然新中国已然存在,但是各地还是存在大量的土匪,亦或是国民党的游兵散勇,亦或是间谍,不同于明面上的双方互相征战,这些要麻烦的多,犹如疖癣之疾。
  若是仅靠大军,短期之内,很难解决隐患。
  因此,民兵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各村成立民兵队伍,平时务农,若是山贼土匪来犯之时,那他们就是士兵,拿起枪,只要坚持一段时间,驻扎在附近的解放军就会前来支援。
  此情此景,与现在的辽东何其相似?
  毕竟,被打散的那些鞑子行踪飘忽不定,又是零星分布,只要猫在哪个深山老林之中,即便明军再如何的强悍,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总不能为了清除几个、十几个鞑子,就要搜山,搜树林吧?
  毕竟,就算是战争,有时候也要考虑成本的,投入的,是否获得相应的酬劳。
  就算决心清缴那些山匪与鞑子的游兵散勇,派大军围剿,进山搜索,一个两个还行,权当磨炼新兵,操练军队,然而,若是面对数十、上百这样的上贼土匪,数量少,行踪不易察觉,大明的财政也支撑不了多久,尤其是现在这种多事之秋。
  因此,民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保护村落的安全,如果山贼或鞑子多的话,只要坚持那么一会儿,附近的明军就会来援,将其一网打尽!
  要是少的话,民兵自己就能解决。
  毕竟,和传统意义上的乡勇或团练不同,民兵不仅有朝廷装备的兵器,刀剑这些东西,还有火器加持,对付一般的、小股的山贼土匪还是没有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