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可能会说如今的影视取向就是这样,观众看剧就是边看边骂,边骂边看,有掐点才有收视率。但是这个论调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很容易被反证。
反证一是华夏早期其实出过不少不错的片,既有口碑又有收视率,至今重播了不知道多少遍。反证二是这两年影视圈子里确实出了好几部极为经典的电视剧,既有口碑又有收视率。就算有些首映是收视率不足,但是耐不住人家回放的次数多啊。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足以证明雷剧并非大众审美。
可能是前几年雷剧大爆发之后导致的后遗症,这两年的好片简直是自带宣传预算,稍微进行一下网络营销宣传就能被炒作起来。
这种宣传手段华夏倒是学得很精,但是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键点——越是好片就越容易炒出好评。先天不足的片子,炒起来完全是事倍功半。
而华夏这次中意的,就是几部明显人气很高,但是先天不足的123言情小说。
这几篇小说人气都比较高,但是都有十分明显的致命硬伤,归纳来说就是写得过于随意,既缺乏可以自洽的逻辑系统,又缺乏一个正能量的核心。
华夏看中这几部作品的人气和市场性,但是杜思彤认为先天不足的核心剧情根本没有改编的价值。人气之类的内容可以通过后期宣传补足,但是核心的内容没法补。
为这方面的分歧,星影和华夏头两次的会议开得很是有些火星四射。
对方的负责人为了剧本的选择据理力争:“所以说,这不是名气或者宣传的问题,而经经过市场检验,在发行上更安全一些。假设一部小说,一百个人里有七十个人喜欢它,愿意阅读它,那么一百万个人里面,至少也会有那么三十万人会有兴趣想要观看它……”
这理论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其实完全是想当然。
杜思彤沉默了一下,虽然想尽量平复情绪,以一个比较客观平和的态度开口,但是毕竟已经争吵出火气,所以最后说出口的话还是带了点辛辣和嘲讽。她说道:“我想范总可能不太了解网文这一块儿。”
华夏老总范采青顿时笑了,语气也带了机锋,说道:“我也拍了不少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了,也不是蒙上头抓个阄就随便拍成了的。如果杜总觉得我对这一块不够了解,不如说说怎么样才算了解?杜总可以教教我。”
杜思彤腹诽:可是你们拍到现在的各种网文改编剧,没有一部是成功的。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改编剧,从口碑到收视率,都只在不忍目睹和差强人意之间徘徊。在杜思彤看来,这完全是对方盲目投资的结果。
不过好歹这几年历练下来,她也多少有了些城府,忍住了没有对合作伙伴打脸,而是开口叫道:“王柔。”
一个带着眼镜,脸上颇有些婴儿肥的姑娘按着桌上的资料站了起来。
第263章()
杜思彤对范采青说道:“很了解说不上,但我前几年确实在这一行稍微混过,了解些情况。不过比起我来,王柔对这方面更了解一些。我们这边编剧部门有很多人都是从网文全职或者兼职转过来的,有人现在还在兼职,而且成绩相当不错。范总有兴趣,我让她们给你讲讲。”
范采青倒想看看她能说出些什么来,所以嘴角勾了勾,颇有些意味不明地说道:“好。说吧!”
她双手抱胸,往沙发椅上一靠,等着王柔开口。
王柔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道:“我网上笔名叫做薄心酬,写网文写了七年了,稍微有点名气,也不是很有名气。之前有一部电视剧《我的守护骑士》就是改编自我的作品《他心知》,不知道范总听说过没有?”
范采青本来还不以为意,听到王柔这么说,整个人顿时振作了精神。
王柔问范采青知不知道她,那是客气话。薄心酬和《我的守护骑士》就算不是什么特别大爆的作品,但是也是难得的佳作。按范采青的看法,就是那种又苏又爽偏偏还有点内涵的故事,完全符合杜思彤和范采青双方对于剧本的要求。
按照范采青这种喜欢捡现成的性格,在《我的守护骑士》红了之后她自然也是去打听过薄心酬其他作品的版权情况的,可惜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一部都没谈下来。
范采青也没想到,王柔会是星影的人。
她开口就问道:“你的《潇潇月色人间老》卖出去了没有?我对那部的影视版权很有兴趣。”
王柔偷看了一眼杜思彤,杜思彤微笑着和她四目相对却并没有说话,王柔便开口说道:“我适合改变电视剧的几部小说版权都在公司,目前还没列入拍摄计划里,不过以后可能会。范总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和杜总谈谈合作的事情。”
范采青顿时有点迟疑。
然后王柔就把话题转回了网文上面,说道:“我还是先说说网文的事情吧。范总大概没有深入了解过网文这一块,所以对于这边的情况不是非常熟悉。范总您说网上红火的作品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其实并不一定。网络原创是个很特殊的环境,它的流行有两个特点,就是高时效性和高巧合性……嗯,可能还要算上对题材,题目,以及曝光度的依赖性。”
范采青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这些,我基本上都是同意的。但是这些只是外在因素,真正的好作品,我相信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真正的好书,肯定不会一直无人问津,但是红却不一定。而且红的也不一定是好书。”王柔却继续说道,“以123言情来举例,我觉得它已经算是所有原创网之中风气比较好的网站了,但也不存在只要是好书一定会红这样的定律。因为我们产出故事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非常精密的‘运作流程’——每周四申请榜单,控制三万字时能第一次上榜,八万字达到收费标准,四十天内争取月度排名,一百三十天内争取季度排名……还有就是收藏夹,金榜,霸王票榜。在这方面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人,曝光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而且字数也会影响收益,不瞒您说,我每日只最多写得出几千字的剧情,但是有人却能日更两万以上。我倒不觉得我写得比她差,但是榜单上她是永远盖我一头的。”
“这样的作品是非常红的,可是并不适合影视化。想也知道,一天两万字的更新量,整个过程已经不是在,而纯粹只是在了。这种写作速度,其实是很难分出时间来查询资料,琢磨台词是否符合某个角色的性格,人物的作为和本身的设定是不是具有统一性……这样的细节的。”
范采青说道:“也不能一概而论。”
王柔抿了抿嘴,说道:“这个只是按照通常情况来说的。事实上有些全职作者调整好状态,达到这样的更新量也不是很困难。但是字数多对比故事写得精细是有很大优势的,这一点我非常肯定。另外我说人气不能证明读者的喜好,也是因为读者心态上的差别。很多读者看网文的时候,对于故事是没有很大期待的——有件事我相信您一定是不知道的……”
她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我们作者论坛里面有一句名言,叫做读者的记忆只有两章。”
范采青一时没听懂:“两张?”
王柔笑着解释道:“就是两个章节的内容量。这句话说起来有点夸张,但是道理上其实是没错的。我想您肯定了解过,网文都是以连载文为主,而连载文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所以很多时候,追到后期,读者甚至不会记得前文都写了些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看下去,只要知道上一章和这一章在写什么就可以了。这也导致网文在内容上一般的小说限制更多,节奏更快铺垫更少。”
“比如一件事发生了,它有前因,有后果,但是如果这个前因后果不是读者关心的内容,那么为了更好保持文章的吸引力,作者就会省略它,强行把它简化。比如配角要阻碍主角,因为嫉妒……但是这个嫉妒形成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嫉妒的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主角,都不会讲。反正剧情需要,他就嫉妒了。”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内容,是明明没有什么意义,却因为本身是爽点而被有意拉伸的。比如说一些旁人对于主角的吹捧。一两句就可以达成效果的话,我们偏偏要用大段大段地描述……”
范采青说道:“这些都是旁枝末节。只要它核心里有读者喜欢的东西,我们大可以买下版权后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