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当南澳岛的战事真正发生后,汉军万户胡应雷率一个万人队的步卒突入南澳岛,眼看着战势顺利,正准备命后续的两万步卒登陆支援胡应雷时,一件突发的意外,却打乱了爱牙赤全部的计划。

    下午申时(15…17)初,在南澳岛南面海域忽然出现了几十艘大宋水师战船。

    发现大宋水师的踪迹之后,大元右路军立即派出数百战船前去围追堵截,只是那些大宋水师战船却并没有上前迎战,反而是极为滑溜的转身就逃了。

    现在的爱牙赤,其实就如同一个素来穷困之人,突然得了万贯资财,在没有真正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没有完全掌控手中新得的财富,心中没底之际,行事之际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些思前顾后、畏首畏尾。

    反正登岛的一万新附军本就是用来消耗试探敌军的炮灰部队,没有人会把他们的生死放在心上,在没有得到南澳岛上新的军情回报,又担心大宋水师偷袭的情况下,在草原上向来以果敢迅猛闻名的六皇子爱牙赤,却一反常态的采取了最为谨慎的应对之策。

    后续的两万步卒在登上青澳湾的海滩之后,暂缓进军,在青澳湾海滩就地扎营,准备等深入南澳岛内的胡应雷传回确切的军情后再行定夺。

    右路军数千艘战船,近三十万大军,全部转往青澳湾北边十几里外更适合船队驻扎的狮子湾就近休整。

    这样看似稳妥的应对,却错过了一举占领南澳岛的最佳时机。当胡应雷在森严军令的逼迫下,不得不率军深入南澳岛,被巩汉林和冯晓亭率军以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之计死死堵在南澳城中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无法向爱牙赤传回军情的情况下,成了送给神武、奉日两军精锐步卒的盘中餐。

    等第二天一早,在征东行省右丞塔出的建议下,右路军出动千艘战船、数万兵将,沿南澳岛四周巡航并于无人处登岛打探后,南北长约二十余里,东西宽仅十几里的南澳岛上所有的情形全都清楚的摆在爱牙赤面前时,这位新任的右路军都元帅才确定,自己昨天的临阵指挥是多么的愚蠢。

    一万步卒白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却只给守岛宋军带来了数百人的伤亡。虽说死伤些炮灰并没有什么,可这些炮灰在战死或是投降之后,却顺带着给守岛的大宋神武、奉日两军,送上了数千柄军械和近千套盔甲。

    南澳岛因为中央的黄花山群峰阻隔,只有从青澳湾到南澳城这条路线还算平坦利于大军行进,在清楚岛上守军肯定不足万人,而且右路军数千艘战船足以切断南澳岛四周所有海路交通的情况下,在略有些羞恼的情绪下影响下,爱牙赤做出了亲自率军攻岛的决定。

    征东行省右丞塔出在身边陪同谋划,蒙古上万户阿木干率麾下两个万人队的精锐步卒分别阵兵小金山与屏山岩两座山峰之下,将巩汉林和冯虹亭所率的两营步卒死死的围困在了山顶的军寨之中。

    双方兵力悬殊,孤军陷于重围之际,因为得不到朝廷枢密院的指令,就连两位兵马钤辖巩汉林和冯晓亭,心中都免不了有些茫然。

    仗打到这种地步,按理说是应该想办法撤离南澳岛了。可一来没有上命,守岛军将不敢擅退,二来即使想退,身处在四面临海的孤岛上,如果没有水师战船接应,这两营近五千步卒,却是等同于被困死在了南澳岛上。

    两位军中统制的思想尚且有些迷茫,中下层的军将和步卒们自然就更加混乱,在军心不稳的情形下,虽说巩汉林和冯晓亭两人早有准备,在山峰上各处险地都布有关卡埋伏,占据着巨大的地利优势,麾下步卒也都是神武、奉日两军之中最优秀的勇士,可在元军步卒的轮番冲击下,却接连失守了数处关卡,整个军寨内外到处都是岌岌可危的形势。

    (本章完)

第233章 搏命() 
    岭南诸地战事激烈,甚至不断有大宋诸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琼州之际,大宋天子赵昰每天除了简单翻阅一下朝廷中枢从梧州送至琼州的邸报,了解一番朝廷大事和战局进展外,其余的时间全都泡在了文昌船场内。

    在三位从福州南台船场一路跟随朝廷南下琼州的老船匠的亲自安排指挥下,文昌船场百十名技艺最精熟的船匠,一直在大宋天子龙舟上忙碌不休。

    八月初一,按着少年天子清晰而又详细的要求,临高匠作坊专门赶制铸造出来的一个硕大的精铁龙首,被送到了文昌船场。

    巍峨如山的天子龙舟船头正前方,一根粗壮黝黑的百年铁枧木,后半端已经被牢牢固定在龙舟最坚固的船身龙骨上,前端从龙舟船首中部透壁探出。一众工匠们耗费了半天的功夫,终于将后半部分中空的精铁龙头,结实的铆接在坚硬如铁的百年铁枧木最前端。

    虽然形制上与水师战船最前端的撞角有着很大不同,可实际上,它的功用却和战船船首的撞角完全一样。

    龙舟船头,两台大宋如今所能制造出来的体型和威力都最大的八牛弩,一左一右安放在船头。在长达三十六丈的船身两侧,每隔六丈也同样安放着一台八牛巨弩。

    而在宽敞的龙舟尾部甲板上,两部借助龙舟坚固的船体结构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制石炮,正安静的耸立着。每部石炮的身后,都堆积着数十颗直径尺半,重约百斤,打磨成球形的硕大石弹。

    如果不是船身中央的宫殿和密布的桅杆因为关联着龙舟的船体结构和航行性能,赵昰甚至有过将龙舟甲板中央的海上行宫拆除后,全部安放石炮或是大型拍杆的想法。

    当大宋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每多增强一点朝廷的战力,大宋就多了一丝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在这一点上,赵昰毫无疑问是整个大宋朝野内外认识最深刻、头脑最清醒的人。

    大宋已失去了近乎所有的国土,和所有的治下百姓。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少的朝廷大臣,在心中幻想着蒙古人以外族之身,难以久居中原,那些昔日的大宋百姓,也一定会高举义旗奋起反抗,在不久的将来重迎大宋正统回归中原。

    可事实是什么呢?蒙古人已经手握万里锦绣河山,治下亿兆之民,兵马数以百万,随手动用的人力物力即轻松超出大宋数倍以上。大宋退居琼州,卧薪尝胆,苦心经营年余,积闽地、两广积蓄及海外贸易所得,这才勉强支撑朝廷编练出十八万天子六军,和三支水师统共不足五百艘的战船。

    反观蒙古人,只用了半年多点的时间,在温州、泉州迅速修造征召了五千艘大小战船,轻松聚集起七十万大军,三路南下。

    这五千艘战船都是什么人修造出来的?这七十万大军,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吗?不,那数万造船工匠,和元军南下主力全都是汉人,与大宋同根同种的汉人百姓啊!

    他们为什么会为蒙古人效力,甘当蒙古人的马前卒?

    江山锦绣,唯有德者居之,万民熙熙,唯自强者方可纳之。大宋多年来即无惠民之政,又无守国护民之兵,在蒙元大军面前除了仓惶北顾之外,罕有胜绩。只怕在天下百姓眼中,这大宋早已没有了希望。

    如今天下各地虽不时有人高举大宋旗帜,聚集百姓起兵反元。可那些人却大多是迫于蒙古人残酷的盘剥和野蛮的统治,真正心向大宋朝廷的又有几人呢?

    如果天下百姓真的仍然念念不忘大宋正朔,朝廷在琼州、岭南安定下来的这年余时间里,为什么不见各地义师率军勤王呢?

    大宋如今对天下百姓的号召力,其实已经远没有朝廷大臣们心中所期待的那么高了。没有人会将自己的忠诚和血汗,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一个行将灭亡,看不到希望的王朝。

    人必自强自立,而后方可得人望民心,大宋想重新赢回天下百姓的拥戴,首先就必须在蒙元大军的步步进逼中生存下来,让天下百姓看到大宋朝廷上下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实力,让天下百姓重对大宋生出信心。

    当人有了信心,才会生出希望,才会在希望的火苗指引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是在赵昰扯掉了大宋朝廷身上所谓的正统大义、百姓民心,这最后一层遮羞布,将冷酷的现实逐一摆在文天祥面前后,枢相文天祥也终于警醒了过来。

    有了这种清醒而又现实的认识之后,文天祥回过头来再反思朝廷往日的决策和计划时,这才发现,大宋的官员和军队,在面对着一心想要吞噬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